不屈的国魂:抗战精神如何塑造今日中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3 16:13 1

摘要:林海雪原间的赵一曼双枪白马,被敌人视为“大匪首”之一。1935年,赵一曼为掩护大部队突围,负伤被俘。日军对赵一曼进行了非人的刑讯。一份日本档案记录:“(1936年)七月二十六日对赵一曼女士的电刑……给了赵一曼女士超负荷的最大压力。在长时间经受高强度电刑的状态下

在中国的地图上,可以看到很多用人名命名的地方:左权县、尚志市、张自忠路、一曼街……它们是为了纪念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

“一曼街”所纪念的烈士赵一曼,原名李坤泰。本是四川富家小姐的她,曾读过军校、留过学,后来挥别新婚丈夫,将襁褓中的儿子托人抚养,前往已经沦陷的东北。

林海雪原间的赵一曼双枪白马,被敌人视为“大匪首”之一。1935年,赵一曼为掩护大部队突围,负伤被俘。日军对赵一曼进行了非人的刑讯。一份日本档案记录:“(1936年)七月二十六日对赵一曼女士的电刑……给了赵一曼女士超负荷的最大压力。在长时间经受高强度电刑的状态下,赵一曼女士仍没招供,确属罕见,已不能从医学生理上解释。”

获取情报无果的日军决定对赵一曼处以死刑。刑前,赵一曼给即将永别的儿子写下一封家书:“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1936年8月2日,赵一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慷慨就义。

很多战士都像赵一曼一样,顽强不屈,视死如归。在狼牙山,五位战士为掩护连队转移,将敌人引向顶峰绝路,后毁掉枪支跳崖;在刘老庄镇,82位战士在弹尽粮绝后用枪托、铁锹甚至牙齿,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在乌斯浑河畔,八位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主动吸引日军火力,弹药打完后毁掉武器,投江自尽……

火线之下,普通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爱国、抗日。青壮年男子上阵搏杀,云南多民族的老弱妇孺,靠手凿肩扛修成了中国与外界联系的大动脉滇缅公路,数千人为此丧生;3200余名南洋华侨青年放弃优渥生活毅然回国,驾驶卡车、维护修理,在枪林弹雨间维持了抗战“输血线”的运转,超过三分之一英勇牺牲。还有很多普通村民,掩护游击战士、传递消息,很多妇女赶制军服、照料伤兵,即便面对日寇的刺刀,也绝不屈服卖国。

对国家和民族最朴素的爱,抵御外侮、宁死不屈的决心和气节,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支撑中华儿女赢得了这场历时14年、抵御侵略的战争。80年已经过去,但这些情怀和精神,却在对英雄的怀念、对历史的铭记中,融进了每个中国人的骨血。

从为保卫祖国领空而牺牲的飞行员留下“我已无法返航,你们继续前进”,到戍边烈士日记中写下的“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再到灾难面前无数义无反顾的逆行,中华民族的脊梁始终不曾、未来也不会弯曲。

硝烟已经散去,英烈之魂犹在,陪伴和指引着中华民族。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