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达到3.3万亿元,占GDP比重2.64%,居世界第二;全国有效发明专利量突破470万件,居全球首位。中国科研论文的国际引用率和高质量论文数量持续上升,自然指数全球排名第二。
过去十年,中国的科技创新速度可谓“以年为日”。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达到3.3万亿元,占GDP比重2.64%,居世界第二;全国有效发明专利量突破470万件,居全球首位。中国科研论文的国际引用率和高质量论文数量持续上升,自然指数全球排名第二。
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人工智能、大数据、先进制造、材料科学、绿色能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全球制造业竞争的核心,不再是劳动力成本,而是创新能力。
面对这一趋势,中国提出了具有时代战略意义的《中国制造2025》,这是继“两弹一星”工程、改革开放后又一次重大战略跃迁。战略的核心关键词,正是——创新设计。
创新设计,不仅意味着技术迭代,更代表了工程体系、产品理念与产业生态的全面革新。它是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关键引擎。
如今,从新能源车的崛起,到国产大飞机的首飞;从光刻机核心部件的突破,到智能机器人产业的成型,中国制造的每一次跨越,都离不开设计创新的支撑。
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 2035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高端制造中心,创新设计将在其中贡献超过 40%的附加值。
为深入探索这一时代命题,图书馆特别推出“科技创新与中国制造”系列课程,邀请三位重量级科学与工程领域专家——徐志磊院士、路甬祥院士、王乃彦院士,共同探讨:
在新时代的科技浪潮中,中国制造如何插上创新的翅膀?
创新设计,如何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
青年一代,又该如何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接力者”?
01
让中国制造插上创新设计的翅膀
主讲人:徐志磊,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器工程专家
“制造业永远是一个国家发展最基本的基础,任何的城市都一样。”这是徐志磊院士的坚定信念。
作为我国新型核心部件及弹上高压系统结构设计的领军人物,他带领团队攻克了核武器核心部件的关键设计与制造难题,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徐院士数十载耕耘在工程设计一线,他深知创新不仅是科技成果的突破,更是工程精神的延续。他主张——“创新设计”应成为制造业的灵魂,唯有让设计思维融入制造全过程,中国制造才能真正实现由“量的扩张”向“质的跃升”的转型。
02
以创新设计引领中国制造2025
主讲人:路甬祥,中国科学院院长、机械工程专家
世界工业文明的历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的繁荣。
路甬祥院士以系统流量检测、压力反馈控制等创新理论,奠定了我国机械工程设计的诸多重要基础,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 250余篇,获得国际专利 20项。
他认为,当前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正是新时代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机遇。创新设计不仅是技术革新的过程,更是体系重塑的过程。它要求企业具备系统思维、跨学科视野与前瞻布局。
03
为科技创新的雏鹰提供更多助力
主讲人:王乃彦,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
创新的根基,在教育。
在“典赞·2015中国科学传播”盛典上,白发苍苍的王乃彦院士荣获“终身成就奖”,他曾连续十年担任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委,用行动守护着中国科技的未来。
“培养创新人才,就像点燃星火。”
王院士深信,科技创新需要的不仅是高精尖的研究条件,更需要从青少年阶段起培养探索精神与科学思维。
在本课程中,他将结合自身科研经历与科普实践,分享如何搭建创新教育体系、如何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好奇心,为未来的“科技之鹰”提供更广阔的天空。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