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宝客气地说:“老厉同志,我们这些当兵的打枪放炮还行,盖房子外行,一会,您还得多指点呐!”
(接上文)
交谈中,一排长王宝得知中年人姓厉。
王宝客气地说:“老厉同志,我们这些当兵的打枪放炮还行,盖房子外行,一会,您还得多指点呐!”
老厉很谦虚:“解放军同志,太客气了,谁都知道解放军是全才,一专多能啊。”
王宝说:“原来,在市区救灾,整天忙得晕头转向,现在到郊区,觉得呼吸都舒畅了!”
老厉说:“还是农村好,你在城市能看到啥,别的不说,你在我们这里转转,能惊掉你下巴。”
“还有这事儿?”
“当然了,你要不信,听我给你唠唠。”
接下来,老厉给王宝讲述了“地光伤椒”事件。
张丁庄大队南面有片辣椒地,地里种着柿子椒。
地震第二天,有社员发现,柿子椒竟然被什么东西烧伤了!
不但如此,地里还出现了很多“北西”方向的裂缝,宽度5——10公分。
位于裂缝两边的柿子椒烧伤特别明显:
不但果实被烧伤,叶子也有灼伤现象。
烧伤的焦斑大概五分钱硬币那么大,有的一个柿子椒上烧了两三块,占到表面积的三分之一。
还有的焦斑周围分布着很多白色、黄色的焦泡儿。
还有人发现,附近一些树木也有灼伤现象。
有的树叶上出现了小孔,围绕着小孔,留下一个个同心圆痕迹。
开始时,社员们以为是阶级敌人故意破坏,报告了公社,派出所来了两位同志。
两位民警查看一番,回复说没有作案痕迹。
事实也是如此。
柿子椒属于生产队,不是个人的,个人间的恩怨,谁会冒险烧集体财产?
还有,烧柿子椒要纵火,现场根本没发现干柴或其他引燃物痕迹。
如果定性为有人盗窃,就更说不通了。
震后第三天,省前指派来了人,说是地震专家,拿照相机给柿子椒拍了很多照片,还摘了辣椒叶,小心地放进一个军用挎包里。
专家说,是地光把辣椒灼伤的。
人们这才恍然大悟,但还是不太明白:
地光是震前出现的一种光,应该没有温度,一个没啥温度的地光,咋会把柿子椒烧焦了呢?
专家解释,这种现象在海城大地震就出现过,还有出现过地光灼伤人脸现象。
唐山大地震四十周年时,王宝看到地震专家汪成民写的一篇回忆录。
这才知道,原来,那位专家就是大名鼎鼎的汪成民。
他先是把椒叶带回抗震指挥部,又带到国家地震局进行研究。
后来,汪成民把它捐给了唐山抗震博物馆,有段时间,还在博物馆展出过。
再后来,这些椒叶就不见了。据说,是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了起来。
王宝听得入神,连江朝杰叫他都没听见。
张丁庄大队计划先盖四排八栋简易房,社员们已在东边搭了三栋房架,前排第一栋房架下还砌了砖。
任务分下来了:
第一排东西两栋给了机枪连,第二排给了步兵一连,第三排给了炮一连,第四排暂时没分,视施工进度再作决定。
战士们的任务是搭架子、砌墙,剩下的活儿由大队负责。
江朝杰把东面第二栋砌墙任务一分两半,交给了一排、二排,三排给西边第二栋搭架子,要求各排必须在一天内完成任务。
第二天,三个排集中力量完成西边第二栋砌墙。
三个连队在一块干活,又明确了任务分工,这就涉及到一个竞争问题。
谁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就说明哪个连队更有战斗力。
江朝杰说,既要有分工,也要有竞争。尖刀连的称号叫由来已久,我们绝不能给它抹黑,一定不能落在其他两个连队后面!
搭架子的木料,要到村西边木料厂去拿。
王宝领了任务,安排一班挖柱坑,自己领着二班、三班战士扛木料。
一班的七个战士每人手里一把铁锹,在画好的房基白灰点一人占一个“点位”,完成一个,再挖下一个。
要求柱坑深度一米。战士们在自己锹把上用白灰标出记号,这样,就容易掌握深度要求了。
王宝领着战士们来到村西木料厂,说:“扛的时候注意安全,劲儿大的一人扛一根,力气小的两人抬一根,注意脚下!”
其实,这些木料是应该用车运的,但巧就巧在,排子车装不下,得用骡子车。
地震后,大牲口死的死,伤的伤,就算有,大车本来就不多,有些还被砸坏,所以只能靠肩扛。
王宝率先垂范。
他走上前去,弯腰伸手,膝盖往前一顶,一根木头就被双手举在肩头,再用力往上一顶,就上了肩。
又往前顶两步,王宝想在靠中间位置把木料顶起来,谁料,木头太沉,没有顶动。
一班长孙占国反应快,紧走几步,在距另一头约半米的位置向王宝那头顶了顶,木头终于离地。
按照这个办法,一人上手,另一人帮忙,一人一根,上肩后急步冲向房基处。
齐炳红、王广忠身材瘦小,有人让他俩抬一根。
两人不服——别人扛起就走,难道我俩不是人么?
最终,摇摇晃晃扛起来,想小步快跑,奈何力气不够,只能扭着屁股慢悠悠往前走。
扛第二趟时,王宝感到肩膀生疼,压得喘不上气,只能暗中较劲:
无论如何,我这个排长也不能关键时刻掉链子!
木料备足,一班战士也坑挖好了,于是,开始全体埋木柱。
机枪一连、炮一连也在埋立柱,他们是挖一个,埋一根,稳扎稳打。
王宝看出了他们的不足之处:
这样做,有的柱子“校准”会出问题。
王宝他们的办法是:
先把四角的四根立柱埋好,校准位置,然后以此为基准,再埋别的立柱。
一人在一头按三点一线瞄着,其他人两人一组,一人扶立柱,调整好上下左右位置,另一人埋土,调整一根埋一根。
这样做,速度快,标准高,全部埋好后,不管从哪个角度看,立柱都是齐的……
来源:骑驴读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