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民党那边,有四百三十万兵力,能拉出去打硬仗的正规军就占了二百万。全国超过七成的地盘是他们的,所有叫得上名的大城市也都在他们手里。更别提,美国人给的装备源源不断。
一九四六年的账面,看着很清楚。
国民党那边,有四百三十万兵力,能拉出去打硬仗的正规军就占了二百万。全国超过七成的地盘是他们的,所有叫得上名的大城市也都在他们手里。更别提,美国人给的装备源源不断。
另一边呢,解放军总共一百二十七万人,其中野战部队只有六十一万。武器五花八门,不少还是从日本人那里缴来的。
这实力对比,悬殊得没法看。
可就这么一手好牌,打了四年,全输光了。
这中间,有几个节骨眼,要是蒋介石走对了,整个局面可能就不是后来的样子了。
第一个,就在刚开打的时候。
美国来的顾问,苦口婆心地劝他,别想着一口吞下个大胖子,得一个一个来。最要紧的是东北,把八十万最精锐的部队全投进去,趁着解放军在关外还没站稳脚跟,一下子把问题解决了。
这个建议,他没听。
他的计划,是要在全国所有战场同时动手。把一百六十万正规军,像撒胡椒面一样,往中原、苏皖、鲁西南这些地方一撒,想把所有解放区一锅端。
四平打完,解放军主动后撤,当时杜聿明就说,这是个好机会,得赶紧追。可蒋介石手里已经没牌了,兵力全分散在各个战场上,根本抽调不出来,只能眼睁睁看着,下令部队原地巩固。
就这么一耽搁,给了东北民主联军喘息的机会。
不到半年,人家缓过劲来开始反攻,东北的国民党军就扛不住了。蒋介石当时还信心满满,在自己的日记里写着,三个月解决关内战事。他没算到,他这种分散兵力的打法,正好方便了解放军集中兵力,找准一个打一个。
开战才半年,七十一万部队就这么被打没了。
第二个,是一九四七年的孟良崮。
国民党有个整编第七十四师,公认的王牌,从头到脚都是美国货。师长张灵甫带着这支部队,主动钻进孟良崮山区,他的算盘是,把自己当成鱼饵,把解放军主力吸引过来包围他。然后,他外围的十几万友军再从外面包上来,给解放军来个反包围。
计划听上去天衣无缝。
华野也确实来了,还真就把七十四师给死死围住了。解放军的打法很直接,用第九纵队,五个主力纵队,任务就一个——猛攻孟良崮,吃掉七十四师。再用另外四个纵队,在外围拼死顶住国民党来救援的部队。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七十四师在山上被围得水泄不通,可山外面那十几万国民党援军,就是冲不过来。有些部队走走停停,说是怕有埋伏。有些将领干脆就出工不出力,打着保存自己实力的小算盘。十几万人,各怀心思,谁也不肯真卖力。
粟裕后来自己都承认,要是国民党的援军能再快半天,孟良-崮这一仗的结局还真不好说。
其实蒋介石当时都快急疯了,一道又一道命令发下去,甚至用上了“杀身成仁”这样的话来逼那些将领。可问题出在他自己身上,他早就习惯了跳过前线总指挥,直接去命令下面的师长甚至团长。这个毛病在抗战时就有了,到了解放战争,更是变本加厉。
搞得前线的将领们,一个个都失去了自己判断局势、当机立断的能力。凡事都等着南京的命令,命令不到,谁也不敢动。
最后的结果,就是十几万大军,眼睁睁看着王牌七十四师,在孟良崮全军覆没。
这一仗打完,国民党想在山东解决问题的想法,彻底破产。
第三个,也是最致命的一个,一九四八年,辽沈战役。
当时国民党内部,大部分人都觉得,守住淮河就行了,不要再往北。可蒋介石坚持要以徐州为中心,把部队沿着铁路线,摆出一条长长的一字阵。这在战场上,是最忌讳的,部队动弹不得,很容易被拦腰切断。
真正要命的,是对锦州的判断。
锦州这个地方,卡在关内和东北之间,是东北的咽喉要道。谁控制了锦州,谁就等于关上了东北的大门。只要拿下锦州,就能把国民党在东北的几十万大军变成瓮中之鳖。
为了救锦州,蒋介石三次飞到沈阳,当面命令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立刻派兵西进解围。
卫立煌就是不动。
他一边给准备西进的廖耀湘兵团限制燃料和弹药,给的量只够维持一个星期。另一边,又暗地里让沈阳的守军保护好城里的各种设施,好像已经准备好要移交了。他用各种方式,就是不执行蒋介石的命令。
蒋介石没办法,只好又用老办法,绕开卫立煌,直接指挥。他命令廖耀湘组织最精锐的兵团南下,又命令从关内北上的侯镜如兵团,猛攻塔山,想两面夹击,打通去锦州的道路。
结果,在塔山,东野第四纵队,靠着临时挖的战壕,硬是把国民党十一个师的轮番猛攻,顶了六天六夜。
另一边的廖耀湘兵团,十月二十三号才慢吞吞地开始攻击黑山、大虎山。打了两天,前锋就被挡住了。到了二十六号,东野的主力部队已经赶到,把他整个兵团十多万人,结结实实地包围在了黑山以东的狭小地区。
两天之后,整个兵团,连同五个军的军部,就这么消失了。
几十万在东北的精锐,血本无归。
辽沈战役一结束,解放军的总兵力,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国民党军。到了这个地步,国民党在军事上,就再也没有翻盘的可能了。
回过头看,这三次机会,一次输在战略眼光,一次输在内部不团结,一次输在指挥上的混乱。
更深层的原因,其实不在战场上。
国民党军队里,士兵很多是强抓来的壮丁,根本不知道为谁打仗,军官们还层层克扣军饷。人心早就散了。
而解放军那边,因为在解放区搞了土地改革,农民分到了自己的地,参军的积极性极高。从一九四六到一九四九这三年,有超过五百万农民自愿参军。光一个东北,就往前线输送了三十七万新兵。后方还有数不清的民兵支持。
一边是人心涣散,一边是万众一心。
或许,从一开始,那四百三十万对一百二十七万的数字,就没那么重要。
来源:七七彩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