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杨振宁逝世:享年103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9 15:43 1

摘要:2025年10月18日12时,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位以“宇称不守恒定律”和“杨-米尔斯规范场论”颠覆现代物理学的科学巨匠,用百年人生书写了理论突破的传奇,更以赤子之心架起东西方科学交流的桥梁,成为中国科技现代化

2025年10月18日12时,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位以“宇称不守恒定律”和“杨-米尔斯规范场论”颠覆现代物理学的科学巨匠,用百年人生书写了理论突破的传奇,更以赤子之心架起东西方科学交流的桥梁,成为中国科技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磨灭的精神坐标。

1957年,年仅35岁的杨振宁与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学者。这一理论彻底推翻了物理学界奉为圭臬的“宇称守恒”原则,揭示了微观世界中对称性破缺的本质,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关键基石。正如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所言:“这项发现迫使科学家重新审视自然的基本法则。”

更深远的影响来自1954年杨振宁与罗伯特·米尔斯共同提出的“非阿贝尔规范场论”。该理论以精妙的数学框架统一了电磁力与弱核力,成为现代物理学“标准模型”的核心支柱。其应用范围远超粒子物理,延伸至凝聚态物理、量子计算等领域,被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并称为20世纪三大基础物理突破。杨振宁的学术版图还涵盖统计力学、量子多体问题等领域,他提出的“杨-巴克斯特方程”更催生了量子群这一数学新分支,持续影响着当代理论物理的研究方向。

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初期,杨振宁成为首位访华的海外知名学者。他冒着政治风险列出一份被劳改的科学家名单,促使周恩来亲自批示释放钱三强、邓稼先等顶尖人才,为中国保留了核物理与航天领域的核心力量。在清华园,他目睹对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从此以“科学桥梁”自勉,开启了跨越半个世纪的报国之路。

他组织全美华人协会,发表《致卡特总统公开信》呼吁中美建交,并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以历史地理证据力证钓鱼岛属中国,展现出科学家的人文担当。在人才培养方面,他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近百名学者赴美进修;在清华创立高等研究中心,引进姚期智、王小云等顶尖人才;推动建立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到应用技术的创新网络。

晚年归国后,杨振宁以八旬高龄为清华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推动冷原子物理、密码学等前沿学科发展。2004年,他将诺贝尔奖章、2000余件手稿及艺术品捐赠清华,设立“杨振宁资料室”;2021年以百岁高龄发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演讲,追忆与邓稼先“科学报国”的约定,感动无数国人。2017年,他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2年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语写道:“他以百年人生诠释科学无国界,更以赤子之心证明科学家有祖国。”

杨振宁的科学之路始于西南联大的战火岁月。1938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在吴大猷、王竹溪等名师指导下奠定理论物理基础。1945年赴美后,他师从“原子弹之父”费米与氢弹之父泰勒,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与李政道合作攻克宇称不守恒难题。尽管实验物理屡遭挫折,他转而深耕理论,最终在粒子物理领域开辟新天地。

归国后,他拒绝国外高薪邀请,选择在清华园重建理论物理研究体系。面对“杨振宁回国是否为了养老”的质疑,他以十年间推动清华物理系跻身世界一流的成果作出回应。2023年,他仍坚持每周主持三次学术研讨会,用颤抖的手写下公式,激励青年学者:“中国需要原创理论,这比造火箭更难,但必须有人做。”

杨振宁的贡献远超学术范畴。他资助的学者中,已有23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中国科技中坚力量;他倡议设立的“求是科学基金”“何梁何利基金”累计颁发奖金超10亿元,培育了无数青年才俊;他参与筹建的邵逸夫奖、科学探索奖,持续激励全球科研创新。

在文化层面,他以《易经》《道德经》阐释科学哲学,推动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对话。2019年,他在清华演讲中提出:“中国需要一场‘科学文艺复兴’,让探索真理成为社会风尚。”这一观点引发学界对科学文化建设的深度反思。

正如他在诺奖颁奖礼上的致辞:“我以中国传统为骄傲,也致力于现代科学。”杨振宁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但他播下的科学火种与家国情怀,将继续照亮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从西南联大的茅草屋到清华园的明德楼,这位跨越世纪的物理巨匠,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大先生”——既是探索宇宙奥秘的先驱,更是托起民族科技希望的脊梁。

来源:墨染q情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