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藏高原这种地方,放在地图上一摊,都觉得压抑:海拔高、风冷得脸都要裂开,空气让人喘不上气。山脉一条接一条,像吓人的围墙。谁愿意一直待在这里呢?不过考古的铁锹和碳十四不讲道理——远古时期,这里有人烟,无论气候怎么折腾,青藏高原不是历史的死角!
青藏高原这种地方,放在地图上一摊,都觉得压抑:海拔高、风冷得脸都要裂开,空气让人喘不上气。山脉一条接一条,像吓人的围墙。谁愿意一直待在这里呢?不过考古的铁锹和碳十四不讲道理——远古时期,这里有人烟,无论气候怎么折腾,青藏高原不是历史的死角!
吐蕃的身份挺复杂的。历史书里“西羌”、“矮黑人”、“古羌人”等名头都出过。最新考古加上人类遗传学,确实能找到融合痕迹,那些迁入雅砻河流域的羌人,与矮黑人混血,种下了后来吐蕃民族的种子。藏族的祖先,就是这么拼出来的,一点都不简单!
关于吐蕃的起源,文献绕了一圈。《新唐书》《后汉书》零零散散提那百余种西羌分散在河湟江岷。两千多年前的羌人部落流窜、分合,雅砻河谷作为起点不诡异嘛?但吐蕃终究是西迁羌人的后裔,战国前后,迁徙是一种生存选择。这里,细节没必要死扣,是流动的。
传说里,天神王子一脚踩下来,统一“六牦牛部”。弃聂弃这个名字,听起来怪拗口,实际上就是赞普头号代表,“圣神赞普”被当作家族姓氏,世袭传了下来。六牦牛部变成悉勃野吐蕃,跟发羌有点像兄弟,后来直接吞了发羌,开始自立。靠血缘和部落联盟,发展的节奏被气候和山地卡脖子了。直到隋唐温暖期,交通好一点,吐蕃才走上“快车道”。
南日松赞时代,吐蕃部族像是踩到风火轮,短短几年吞并周边羌部。618年以后,崛起势头压不住了。唐朝正打江山,吐蕃也在拼命扩张。627年,南日松赞攻灭苏毗部落,成为藏区头牌部落——却很快遭遇贵族刺杀,命运急转直下。真就要完蛋?
偏偏他的儿子尺松赞,后来的松赞干布,不是省油灯。父亲被害,他反手就是镇压叛乱,杀掉杀父仇人,重新整合每个部落。割据、叛乱、权力斗争,青藏高原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看不到内耗的激烈。松赞干布动作快,630年又灭女国和白兰,西藏高原终于从“拼图”变成“整体”,统一国家呼之欲出。
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名声响彻云外。他对唐朝皇帝那是又敬又怕又羡慕,三番五次归心求婚。唐太宗态度冷:不肯联姻。松赞干布索性不装了,发兵二十万打吐谷浑,没打赢但震慑效果拉满。唐太宗也觉出吐蕃的实力,选择接受和亲,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吐蕃大臣亲自迎接。青藏高原从此不仅有了宫殿,更有了农技、医药、书籍、文化的融合。布达拉宫的故事,就是这样来的!
文成公主不仅改善了唐蕃关系,还带来了新生产模式。气候再怎么冷,老百姓日子逐渐有了盼头。吐蕃持续向东扩张,象雄国也没能幸免。吞并象雄是松赞干布的又一大手笔,实现了西藏大一统。联姻的好处还不止这些——尼波罗成了属国。看着吐蕃的疆域一片片铺开,是不是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再说一次,争夺的是生存,不只是疆域。唐朝使者王玄策在中天竺出事,拉着吐蕃兵马灭掉中天竺,实在传奇。可是吐蕃在恒河流域没站住脚——水土不服,部队撑不住,撤了。挺讽刺,军事优势跟环境挑战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再英勇的军队,还是折在现实上。
松赞干布改革劲头不小。建立文字、统一度量衡、引进佛教,和唐朝建立外交热线。史书上没太多笔墨,生活细节全靠考古复原。赞普去世早,年仅34岁。但他的影响怎么说都不会消失。
松赞干布死后,唐蕃关系急转直下。掌权的禄东赞(噶尔东赞),既改革又扩张,对唐朝用强。论政权,吐蕃宰相的家族势力触目惊心。集权和大族的博弈,来来回回也像咱们现在的各种现代企业高管更迭,谁都不肯轻易退让。
吐蕃频繁攻吐谷浑,663年彻底吞掉对方,青海拿到手。经济和军事实力一跃提升,唐朝则分身乏术,战事拖得太久。西域河西这条贸易线,对吐蕃来说天大的诱惑。之后,论钦陵继任大相,他带的军队能打,唐朝数次吃亏。
670年,论钦陵攻占安西四镇,大非川之战把薛仁贵干趴下。可吐蕃也不是一把梭,安西地盘掉来掉去,唐蕃反复争夺,没有一方坐稳。论钦陵打唐军屡屡得手,却常常被吐蕃赞普忌惮。大族和王权斗来斗去,噶尔氏最后兵败身亡,权力彻底旁落。
吐蕃败了之后,才被迫频频求和。710年第二次和亲,金城公主嫁吐蕃赞普。没多久又爆发冲突,唐朝强势还以颜色。南诏被唐朝扶持为抵抗吐蕃,势力格局再次洗牌。
安史之乱唐朝伤筋动骨,吐蕃趁机崛起。河西、陇右失守,长安都被攻陷。后来又被李晟等名将打得遍体鳞伤,南诏也投靠唐朝,局势急转直下。
吐蕃一方面对唐朝反复动手,另一方面内部贵族、平民反复起义。疆域一度扩展到天山、葱岭、喜马拉雅,人口上千万人,顶峰时版图400多万平方公里。可这时候已经有种虚胖的味道,靠连年征战维持扩张,不现实!
进入9世纪,唐蕃大规模军事冲突休止。两次会盟,和平表面化。可是乱世太容易重新到来,最后一任赞普被刺杀,王室分裂,不同家族各自坏水流,地方政权到处冒头。
东部军镇混战,云丹、俄松两兄弟斗个不停,多地割据。吐蕃失控,西域瓜分殆尽,河西、陇右也渐失。更荒唐的是,随军奴隶成为多族军事集团,“温末”搅动一方。沙州张议潮起义,把吐蕃逐出河西。归义军和地方混战,吐蕃六谷部冒头,宋朝建立后甚至能限制党项。到后来,唃厮啰政权成了西北抗西夏的骨干势力。
唃厮啰与北宋关系不错,纳贡受封。但北宋也不是省油灯,趁内乱彻底灭了唃厮啰,改地为宋县州,设陇右都护府。河西一带彻底纳入内地版图。而且黄头回纥也被制服,格局变化太快,有的细节甚至连现代历史学者都考据不清。
蒙古东进,西夏灭亡,吐蕃各部无力抵抗。大蒙古国选择凉州会盟,与萨迦·班智达达成协议,吐蕃归顺,百年恩怨一夜清零。吐蕃不是完全臣服,还是留了不少自治底牌,这在高原政治里算让步,也算策略。藏传佛教出来“走亲戚”,信仰扩展到青海、凉州甚至蒙古草原。
忽必烈设总制院,改宣政院,元朝正式纳入吐蕃,青藏高原进入版图,从“边缘”到中国核心区的一部分。吐蕃人逐渐成为藏族,归于中华民族大家庭,文化身份完成转变。历史怎么写都不完整,细节里藏着纠结、混乱、偶尔自相矛盾的真相。
青藏高原,表面看起来荒凉冰冷,但它的历史一点不简单。吐蕃的兴衰夹杂着血与火,也有联姻、改革、流血、妥协。西羌部落、赞普王权、噶尔大族、河西乱军、蒙古会盟,不同人物演绎着各自的命运。或许,这就是高原历史真正的底色。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