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中央一声令下,数十万民兵集结昼夜看守电线杆,为了何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3 01:36 1

摘要:1970年春天,一件看上去很“奇怪”的事突然在全国多地同时发生了:数十万名民兵,成群结队地被派去守电线杆——没错,就是电线杆。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70年春天,一件看上去很“奇怪”的事突然在全国多地同时发生了:数十万名民兵,成群结队地被派去守电线杆——没错,就是电线杆。

白天站岗,晚上轮班,风里来,雨里去,几乎没有间断。

这不是演习,也不是电力抢修,他们守的是一根根通往太空的“生命线”。

这事儿起初并没多少人知道,等后来传开了,大家第一个反应就是:卫星发射,怎么还得靠人守电线杆?这也太原始了吧?

可那时候,就得这么干。

1960年代末,中国正处在巨大的政治和社会变动之中。

科研条件极其有限,很多基础设施甚至连“基础”都谈不上。

尤其是航天工程,几乎是从零起步。

别说卫星通信,就连测控网络都得自己搭。

那会儿,最可靠的办法就是拉明线——一根根电线杆,连成几万公里的通信线路,从发射场一直铺到各地测控站。

这些线路上跑的是最关键的数据,是“东方红一号”的实时心跳。

可问题也来了。

线路这么长,这么脆弱,要是被人剪断一段,整个卫星发射就可能功亏一篑。

而那个年代,外部环境不稳,内部也有各种不确定因素,真的没法保证不出岔子。

于是,中央一声令下,全国范围内紧急调集民兵,昼夜守护这些电线杆。

任务很明确:一根电线杆都不能出事。

这不是普通的执勤。

有的线路穿越山区,有的贴着铁路,有的在戈壁滩边上,白天晒得人脱皮,晚上冷得发抖。

可没人叫苦。

因为他们知道,这事儿关系大。

再往前推几年,这场卫星计划的起点,其实是1964年冬天的一封信。

那年年底,第三届全国人大正在北京召开。

就在会议期间,一封信悄悄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案头。

写信的人是赵九章,中国空间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赵九章不是轻易写信的人。

他当时已经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的所长,对国家科研体系的短板一清二楚。

他在信中说得很直接:中国不能再拖下去了,得尽快把人造卫星的计划提上日程。

这封信说服了周总理,也推动了中央重新启动“东方红”工程。

那一刻开始,一切都动了起来。

可动得不容易。1969年年底,长征一号火箭第一次试射失败,很多人心里都悬着。

再试一次,成败就在眼前。

1970年1月30日,火箭成功了。

一大批科研人员在酒泉发射场抱头痛哭。

可这只是第一步。

真正的大考,是4月24日的正式发射。

那两个月,所有人都像上了发条。

通信线路一根根拉出来,电线杆一根根立起来,民兵一批批上岗。

有的地方,守杆的青年就睡在田埂边,用棉被搭个棚子遮风挡雨。

有人被蛇咬了也咬牙坚持,有人连续几天没回家,连家里出了事都没请假。

有一份老纪录里写着,陕西某地一位民兵队长,因为怕夜里有人破坏线路,干脆把铺盖搬到了电线杆下。

他说:“你们守白天,我守晚上,反正这根杆子不能出事。

守电线杆的,不都是兵。

很多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也有不少是退伍老兵,还有妇女民兵。

有的甚至连卫星是什么都没搞清楚,只知道“国家有任务,咱不能掉链子”。

那时候,全国有六个主要测控站,分别设在酒泉、西安、昆明、南宁、长沙和上海。

每个站点和发射场之间都要靠这些线路来保持联系。

一旦中断,整个测控就会失灵,卫星再先进也白搭。

为了这事儿,西安的邮电局临时成立了一个“通信保卫小组”,有专人24小时跟踪线路状态。

上海那边,也有类似的安排。

很多技术员都说,那是他们生涯中最紧张的一段时间。

到了4月24日那天,全国的神经几乎同时绷紧。

下午6点20分左右,长征一号在酒泉点火升空,托举着“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

广播里响起那熟悉的旋律:“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那一刻,没人说话。

守在电线杆下的人,很多都站着听完了整首歌,才慢慢坐下来。

有人哭了,有人笑了。

都没出声。

发射成功的消息当天晚上就传遍了全国。

也就在那天晚上,许多守杆民兵结束了任务,收队回家。

很多人一走几十里,连夜赶回村里,连顿热饭都没顾上吃。

这场“守杆行动”一共持续了近三个月,参与人数将近60万。

从甘肃酒泉到云南昆明,从陕西西安到上海浦东,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中部和东部地区。

卫星成功上天以后,再也没有人提过“守电线杆”的事。

可那根从地面通向太空的“线”,谁也忘不了。

参考资料:

陈国裕,《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战备和边防工作》,新疆社科论坛,2016年第3期

钱学森主编,《中国航天发展史资料汇编》,中国宇航出版社,1997年

李政道等,《赵九章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1987年

中国科学院编,《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赵九章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

国防通信史编写组,《中国国防通信史(1949—1999)》,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年

来源:垓下悲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