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10月18日)12时00分,一个沉痛的消息传遍全网: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
今天(10月18日)12时00分,一个沉痛的消息传遍全网: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
消息传来,清华园率先垂下“哀思”。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物理系等官网同步转为黑白,用最庄重的方式送别这位扎根于此的物理学巨擘。
这份哀思迅速蔓延——西湖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校官网紧随其后变灰,以无声的悼念致敬大师 。
科学星空的“筑基者”:三大成就比肩爱因斯坦
杨振宁的名字,早已与现代物理学的基石紧密相连。1954年,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公认为可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媲美的基础理论,直接奠定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根基,更深刻影响了当代数学发展 。
1956年,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打破了物理学界对“对称性”的固有认知,次年便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此殊荣的中国人。连著名物理学家奥本海默都评价,这一发现“为困在黑屋子里的高能物理学家找到了出口” 。
1967年,他发现的“杨-巴克斯特方程”,更开辟了统计物理与低维量子理论的新方向,催生了“量子群”这一数学新领域。正如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所言,他是“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 。
心怀家国的“归乡人”:从清华出发,终返故土
“我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杨振宁曾用这句诗诠释自己的一生。1938年从西南联大物理系以榜首成绩毕业,1944年获清华硕士学位,23岁赴美深造的他,始终牵挂着故土 。
1971年,阔别26年的他首次回国,从邓稼先口中得知中国原子弹自力更生研制成功时,激动涕零。次年,他便向周恩来总理提议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为国内科研复苏埋下种子。1999年,他毅然回到清华园任教,给自己的家取名“归根居”,写下“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的诗句,亲自为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一干就是数十年 。
他募集超1500万美元资金,引进姚期智、王小云等顶尖学者,设立基金支持科研,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1年更将2000余件珍贵资料捐赠清华建立“杨振宁资料室” 。
高校深耕的“点灯人”:从莞工到中大,种下万千火种
杨振宁的心血,更洒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土壤里。1993年1月13日,他在东莞理工学院一场学术演讲后,欣然接受聘请担任名誉校长——这是他首次在国内高校担此职务 。
此后29年,他6次莅校指导,在京港两地与师生见面15次,设立“杨振宁奖学金”“杨振宁创新班”,亲手题写“学而知不足”作为校训,更种下罗汉松见证学校成长。这株松树如今已成为东莞市级名木,如同他播下的种子,早已枝繁叶茂 。
在中山大学,他曾直言“心中第一位是清华,第二位就是中大”。从1973年专程拜会恩师姜立夫开始,半个世纪里他发起基金会资助基础研究,多次讲学,冼为坚堂内的铜像永远定格了他授课的身影。而西湖大学成立时,他出任董事会名誉主席,为这所新型高校注入精神力量 。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这是杨振宁的治学格言,也是他的人生写照。他曾说,自己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增加了自信心”。如今,3421号“杨振宁星”仍在天际闪耀,而他留下的科学火种与家国情怀,终将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先生千古,风范永存!
来源:永不落的红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