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2年5月,两名男子走进马萨诸塞州伍斯特艺术博物馆,挟持一群参观的高中生并枪击一名保安后,迅速带走了保罗·高更、巴勃罗·毕加索及一幅当时被误认为伦勃朗真迹的画作。被盗作品估值高达200万美元,《纽约时报》称之为“现代史上最大艺术品盗窃案之一”。不少人认为,
1972年5月,两名男子走进马萨诸塞州伍斯特艺术博物馆,挟持一群参观的高中生并枪击一名保安后,迅速带走了保罗·高更、巴勃罗·毕加索及一幅当时被误认为伦勃朗真迹的画作。被盗作品估值高达200万美元,《纽约时报》称之为“现代史上最大艺术品盗窃案之一”。不少人认为,这起案件甚至为1990年波士顿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的500万美元劫案提供了灵感——那场盗窃案至今未破。
这起伍斯特抢案由惯犯弗洛里安·“阿尔”·蒙迪策划,但他雇的两名同伙在酒吧炫耀战果时露出破绽。一个月后,警方在罗德岛的猪场找回画作。导演凯莉·莱卡特正是从这起事件得到灵感,创作了她的新片《主谋》(The Mastermind)。影片由乔什·奥康纳主演,讲述一名艺术学院辍学生沦为盗贼的故事。莱卡特说,她在拍摄上部作品《展出》中看到伍斯特劫案五十周年的报道,意识到那个年代的艺术盗窃有其独特的社会根源。
莱卡特刻意摒弃了传统劫案片的炫目套路,她让主角JB·穆尼——一位失意的木匠、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青年——在一连串细节中陷入混乱。影片节奏缓慢,拆解“优雅盗贼”神话,呈现劫案的笨拙与失控。她说:“如果你深入这些琐碎环节,不追求大场面,自然会让故事去魅。”
20世纪70年代的盗窃浪潮不仅限于美国。同年,加拿大蒙特利尔美术馆“天窗劫案”造成当时该国最大损失;1976年,三名盗贼从法国阿维尼翁教皇宫偷走毕加索晚期的119幅作品。而1974年,牛津毕业生、富家女罗丝·杜格代尔加入爱尔兰共和军,策划袭击卢斯伯勒庄园,劫走维米尔和鲁本斯等19幅画作,要求以此换取囚犯获释。
艺术盗窃的历史可以追溯得更远——从1473年海盗抢走汉斯·梅姆林的《最后的审判》,到1911年卢浮宫员工佩鲁贾盗取《蒙娜丽莎》。但1970年代的案件标志着转折。艺术史学者汤姆·弗林指出,这一时期的劫案激增,正与艺术市场的繁荣相吻合。“这是文化心态的转变——艺术开始被看作货币的等价物。”他提到1977年BBC节目《古董路演》的热播,正象征这一观念的普及。
与此同时,博物馆的财政困境和通胀导致安保削减,使艺术品成为轻易得手的目标。早前伦敦国家美术馆被偷走戈雅的《威灵顿公爵肖像》,以及德威奇画廊的伦勃朗失窃案,都揭示了安全漏洞。许多保安未携武器或训练不足,莱卡特形容他们像“退休老人或迷幻青年”。博物馆前的环形车道甚至方便盗贼逃离。
真正的艺术窃贼往往也并非聪明人。弗林说,他们大多是“机会主义的蠢货”,不懂艺术,也不知道如何变现,“最后才发现自己偷来的东西根本卖不出去”。
在大众文化中,艺术盗贼的形象却被浪漫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偷天陷阱》《百万英镑偷情记》《偷天换日》等电影,把他们塑造成反叛的智者。作家苏珊·罗纳德认为,这种“迷人盗贼”形象反映了越战与尼克松时期的反权威情绪。公众甚至将他们视为挑战体制的英雄,“因为受害者是机构而非个人”。
正因这种美化,社会往往轻视艺术盗窃,把它看作“无害犯罪”。弗林指出,这导致罪犯判刑过轻,忽略了他们造成的文化损害。
莱卡特在《主谋》中颠覆了这种浪漫。她让JB身边的两位女性——忍耐的妻子特丽与冷眼旁观的同学莫德——成为观众的镜子,从她们的角度看,这个自以为“自由”的男人其实是个自私、厌女的失败者。她说:“能当个‘亡命之徒’本身就是一种特权。”
如今,公立博物馆的盗窃案已大幅减少。弗林认为,罪犯意识到艺术品无法替代、难以销赃。但美国的文化预算削减仍可能让安全隐患回潮。文物顾问弗农·拉普利警告说,气候变化和建筑老化或许比盗贼更可怕——“如果屋顶和窗户都无人修缮,再珍贵的画也会被雨水毁掉。”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作者观点。
来源:巫师火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