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城研究考辨——质疑景爱著《中国长城史》(二十八)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9 07:05 1

摘要:宁夏考古人员所发现的这条长城遗迹所在地带,既没有前代遗存下来的古长城,更无“因其成业”修筑长城的特点。可以断定,这不是崔仲方修筑的隋长城。崔仲方是在“朔方、灵武” 筑长城:开皇六年崔仲方是在“朔方已东” 筑长城(古长城沿线的逻戍所);显然,开皇五年崔仲方筑的是

中国长城研究考辨

——质疑景爱著《中国长城史》

(宁夏)周兴华

宁夏隋长城

(宁夏)周兴华

《景书》说“从隋文帝到隋炀帝,长城的修筑一直没有间断(第192页)。”其实,隋代修筑长城基本上都是对其前古长城的维修利用,非隋代新筑。

关于隋朝修筑的长城,唐初太史令傅奕说是“因其成业”,即是在前代古长城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而成。

宁夏考古人员所发现的这条长城遗迹所在地带,既没有前代遗存下来的古长城,更无“因其成业”修筑长城的特点。可以断定,这不是崔仲方修筑的隋长城。崔仲方是在“朔方、灵武” 筑长城:开皇六年崔仲方是在“朔方已东” 筑长城(古长城沿线的逻戍所);显然,开皇五年崔仲方筑的是“朔方以西”的长城,长城的西端在隋灵武。《隋书·地理志》载:隋朔方郡,大业初置,治岩绿(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辖岩绿、宁朔(今陕西靖边县东)、长泽(今内蒙鄂托克前旗城川古城)三县;隋灵武郡,大业初置,治回乐(今宁夏吴忠),辖回乐、弘静、怀远、灵武、鸣沙、丰安六县,其中弘静(今宁夏永宁)、怀远(今宁夏银川市)、灵武(今宁夏青铜峡西北贺兰山南端灵武口附近)、丰安(今宁夏中卫)在黄河西北面。隋绥州,属隋雕阴郡,在今陕西绥德县。崔仲方在朔方郡筑长城,理应将朔方郡所统三县包括于其所筑的长城以内。

今盐池县最北边的 “二道边”一线的长城,正位于隋朔方郡和灵武郡东境内(今陕西靖边县、定边县、内蒙鄂托克前旗与今宁夏盐池县、灵武县境),此长城即隋代崔仲方在战国秦昭王“拒胡”长城基础上修补而成的隋长城。崔仲方在灵武郡筑长城,理应将灵武郡所统六县包括于长城以内,特别是黄河西面的弘静、怀远、灵武、丰安四县。北宋初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载:“废怀远县,本汉富平(今宁夏吴忠市)县地……隋长城,隋炀帝大业中筑,在县西北大河外……”《太平寰宇记》说:隋长城在废怀远县(今银川市境)“西北大河外”。 宋距隋不远,此记载当有所据,应为信史。按此记载,灵武郡境内的隋长城西端当在今宁夏贺兰山、卫宁北山一线,而这一线的古长城正位于废怀远县(今银川是市境)“西北大河外”。

据《资治通鉴》载;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主使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距河,西至绥州,绵历七百里,以遏胡寇”。隋朔方郡治岩绿,治所在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辖岩绿、宁朔(今陕西靖边县东)、长泽(今内蒙鄂托克前旗城川古城)三县。隋灵武郡治回乐,治所在今宁夏吴忠,辖回乐、弘静、怀远、灵武、鸣沙、丰安六县,其中弘静(今宁夏永宁)、怀远(今宁夏银川市)、灵武(今宁夏青铜峡西北贺兰山南端灵武口附近)、丰安(今宁夏中卫)在黄河西北面。这就是说,崔仲方开皇五年修筑的长城在朔方(今陕西靖边、内蒙鄂托克前旗)与灵武郡境内(今宁夏银川市河东河西)。《资治通鉴》又载:开皇六年,即陈至德四年二月,“丁亥,隋复令崔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从崔仲方修筑长城的时间看,他在开皇五年修筑长城是第一次,在开皇六年修筑长城是第二次,所以《资治通鉴》称崔仲方第二次修筑长城为“复令”;从崔仲方修筑长城的地理方位看,他在开皇五年修筑长城的地方是在朔方以西至灵武这一段;他在开皇六年修筑长城的地方是在“朔方以东”这一段;从文献记载看,崔仲方在开皇五年、六年两次修筑长城是一个接续工程。开皇五年修筑的是朔方以西的长城,开皇六年修筑的是朔方以东的长城。其后的开皇七年,隋发“丁男十余万修长城”,但无起止地点。而再后的大业三年发“丁男百余万修长城”,修的是西距榆林、东至紫河这一段。由上可知,崔仲方开皇五年修筑的是朔方以西至灵武这一段,开皇六年修筑的长城应是朔方以东至榆林以西这一段,大业三年修筑的长城榆林以西至紫河这一段。由上可证,《资治通鉴》所载崔仲方开皇五年修筑长城的“东距河,西至绥州”确为“西距河,东至绥州”之笔误。

通观崔仲方于开皇五年、六年和大业三年这三次修筑长城的方向路线,自西向东依次是在修筑今宁夏河西贺兰山、河东灵武、盐池、陕西定边、静边、横山、榆林、内蒙和山西交界的十二连城这一线的长城。隋朝在短短的二十八年统治中,修筑长城就有八次之多。对于隋朝修筑长城的情况,唐朝初年的太史令傅奕(公元555年-639年)曾有过明确地说明,他说:“今朔塞上多古长城,未知起自何代,自汉至隋,因其成业,或修或筑,无代无之。”隋开皇中,傅奕以仪曹事汉王琼。唐武德初,傅奕被拜为太史丞,寻迁太史令。傅奕于隋于唐都是现职官员,精通史籍与当朝史实,并著有《老子注》、《老子音义》、《高识论》。从傅奕对朔塞古长城的介绍中,说明他对历代修筑长城的史实是清楚的。傅奕作为隋朝官员,他说隋朝修筑长城是“因其成业”、“或修或筑”而成,这就是说,隋朝修筑长城是在前代古长城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而已。傅奕是隋朝官员说隋朝的长城修筑,他说的话应是客观可信的。崔仲方等人于开皇五年、开皇六年、大业三年修筑长城的时间都不长,其中大业三年发“丁男百余万修长城”,仅“筑之二寻而毕”。以上证明,正如傅奕所言,隋朝崔仲方等人所修筑的长城是对前代古长城的修修补补。

崔仲方修筑长城的地带是在贺兰山、灵武、盐池、定边、静边、横山、榆林、内蒙和山西交界的十二连城这一线。在崔仲方修筑长城的上述地区内,隋以前的存世古长城最早是战国秦昭王伐灭义渠戎国,据有陇西、北边、上郡后沿上述三郡外界所修筑的“拒胡”长城,再就是汉武帝渡过黄河驱逐匈奴后沿河西走廊、贺兰山一线修筑的河西长城。

据《明实录》、《明史》、《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等史籍记载,遗存今宁夏灵武、盐池境内的古长城,最早见者的当数明人所说的“河东故墙”。《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四十》说:“洪武间,东胜迄西,路通宁夏,墩台基址尚存。”东胜以西至宁夏的长城“墩台”,洪武以前就已存在。从战国秦至明朝以前,从东胜以西至宁夏,亦即从今内蒙与陕北黄河转湾处至宁夏盐池、灵武一带修筑过长城的最早的只有战国秦昭王。因此,遗存于东胜以西至宁夏的长城“墩台”,只能是战国秦昭王据有陇西、北地、上郡后在这三郡的外界所修筑的“拒胡”长城遗迹。明朝在宁夏河东修筑长城始于正统二年,盛于成化九年。在此之前,整饬边备兵部尚书王复、右副都御史余子俊就想修缮利用今陕北、宁夏河东一线的存世古长城,兵部左右侍郎王复言: 洪武间建东胜卫,其西路直达宁夏,皆列烽堠。自永乐初北寇远遁,因移军延绥弃河不守(《明史·王复传》)。王复还说:“辽东、宣府、大同、宁夏、甘肃皆有高山大川、长城固垒限隔,延绥境外亦有黄河千六百余里,实天造地设之险”(《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四十》)。成化六年(公元1471年),余子俊上书说:“三边惟延庆地平易,利驰突……急宜于沿边筑墙置堡。况今旧界石所在,多高山陡崖。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绵引相接,以成边墙,于计为便”(《明史·余子俊传》)。成化八年,明朝同意了余子俊的上书,在“旧界石”,即战国秦昭王“拒胡”长城的基础上,由余子俊对其修缮利用,构筑成了明朝的延绥长城和宁夏河东长城(即宁夏“河东故墙”)。因此,今盐池县最北边的 “二道边”,即是隋代崔仲方在战国秦昭王长城基础上修补而成的隋长城;明代成化初年,余子俊又在这道战国秦和隋长城的基础上修补而成为宁夏的“河东故墙”。

明代对盐池战国秦长城的修复

宁夏盐池长城 来源:360图片(周按:始筑于战国秦,明代修缮利用)

来源:历史动态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