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上六点半的小区,早餐摊的蒸汽刚冒起来,我就看见张阿姨提着一兜沾着露水的栀子花走过来。她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蓝布衫的袖口挽着,笑着跟我打招呼:“丫头,这花养在屋里香得很,你要不要拿两枝?”我接过花时,指尖碰到她的手,暖暖的——这双手前几天刚在老年大学的书法比赛里
文/铁翼观察站
早上六点半的小区,早餐摊的蒸汽刚冒起来,我就看见张阿姨提着一兜沾着露水的栀子花走过来。她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蓝布衫的袖口挽着,笑着跟我打招呼:“丫头,这花养在屋里香得很,你要不要拿两枝?”我接过花时,指尖碰到她的手,暖暖的——这双手前几天刚在老年大学的书法比赛里拿了三等奖,现在还能灵活地握笔、插花,把日子过得像这栀子花一样,清清爽爽。
后来跟张阿姨聊天,她忽然说:“人老了啊,别总琢磨以后怎么样,能自己吃饭、自己出门的时候,就好好享几天福。”这话让我想起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段话:“生活能自理时,不用考虑生老病死,把当下过好就行;到了不能自理的时候,谁都靠不住,不如自行了断。”这话听着扎心,却藏着很多老人不敢说出口的顾虑——可真的是这样吗?我在小区里待久了,见了太多老人的日子,倒觉得“人老了的结局”,从来不是靠“自理与否”决定的,而是靠那些“好好活过的当下”攒起来的。
能自理的时候,把日子过出烟火气,就是最大的聪明
小区里的李叔今年78岁,老伴走了五年,儿女都在外地。按理说该孤单,可李叔的日子过得比谁都热闹:每天早上七点准时去公园打太极,八点半在早餐摊和老伙计们凑一桌吃包子、聊新闻;上午要么去社区的图书室看报纸,要么回家侍弄阳台上的十几盆多肉——那些多肉被他养得胖乎乎的,每一盆都挂着小牌子,写着“小绿”“胖墩”,像照顾孩子似的;中午自己做一碗手擀面,卧个荷包蛋,配着自己腌的小咸菜;下午要么去老年大学学拉二胡,要么跟邻居下象棋;晚上看完《新闻联播》,就给远方的孙子打个视频电话,听孩子说学校的事,笑着笑着就到了睡觉的时间。
有人问李叔:“你不想儿女吗?不担心以后动不了了怎么办?”李叔总是摆摆手:“想啊,可他们有自己的家要顾,我不能拖后腿。现在我能自己做饭、自己出门,就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不给他们添麻烦,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惦记。至于以后?以后的事以后再说,现在我拉二胡能拉准调子,下棋能赢两盘,这就够了。”
李叔的阳台上,还摆着老伴生前喜欢的茉莉花,每年夏天都开得旺。他说:“以前老伴在的时候,我们俩就一起养花,现在我接着养,看着花开花落,就像她还在身边一样。”你看,老人的“好好活”,从来不是多富贵的日子,而是能自己动手做一顿饭,能跟老伙计说说话,能守着心里的念想过日子——这些细碎的、带着烟火气的当下,就是晚年最踏实的依靠。
.
还有楼下的赵阿姨,今年72岁,之前帮儿子带了十年孙子,去年孙子上了初中,她就搬回了老房子。刚回来的时候,她总觉得空落落的,天天坐在门口发呆。后来社区组织老年舞蹈队,邻居拉她去,她一开始不好意思,说“老胳膊老腿的,跳不动”,可去了几次之后,就爱上了——现在每天下午,她都穿着红色的舞蹈服,跟着队伍在广场上跳《映山红》,脸上的笑容比太阳还亮。
有一次我碰见赵阿姨买水果,她挑了一串葡萄,又拿了一个火龙果,说:“以前总想着给孙子买,现在也给自己买点爱吃的。这火龙果甜,我每天切一半,撒点蜂蜜,好吃得很。”她还学会了用智能手机,刷短视频、跟老姐妹视频聊天,甚至自己在网上买花种子。她说:“以前觉得老了就没用了,现在才知道,能自己照顾自己,能做点喜欢的事,日子比什么时候都舒心。”
这些老人都明白:人老了,能自理的日子,不是“理所当然”,而是“老天爷给的福气”。不用纠结以后怎么样,不用焦虑儿女会不会嫌弃,就抓住眼前的日子——买一束喜欢的花,做一顿可口的饭,跟老伙计聊聊天,学一样新东西,哪怕只是坐在院子里晒晒太阳、看看云,都是在好好活着。这样的当下,攒得多了,就算以后真的动不了了,心里也装着满满的甜,不会觉得日子熬不下去。
怕“不能自理”的背后,藏着的是“怕给人添麻烦”的委屈
当然,我也见过那些怕“不能自理”的老人。比如隔壁单元的刘奶奶,今年80岁,前两年摔了一跤,腿不好使了,只能靠轮椅代步。一开始她特别自卑,儿女过来照顾她,她总说“我没用了,净给你们添麻烦”,甚至偷偷藏起药,说“吃了也没用,别浪费钱”。
她的儿子跟我说:“我妈以前多能干啊,家里的饭、衣服,都是她打理得妥妥帖帖,现在突然动不了了,她心里接受不了。”后来儿女商量着,给刘奶奶请了个居家护理的阿姨,每天过来帮她擦身、按摩,陪她说话;儿女也轮流过来,周末带着孩子来看她,陪她一起看电视、吃晚饭。慢慢地,刘奶奶脸上有了笑容,有时候还会跟护理阿姨说“今天想吃你做的南瓜粥”,跟孙子说“你上次教我的那个小游戏,再陪我玩一会儿”。
有一次我去给刘奶奶送水果,听见她跟儿子说:“以前总怕给你们添麻烦,现在才知道,你们不嫌弃我,我活着,你们也安心。”是啊,那些说“不能自理就自行了断”的老人,不是真的不怕死,而是怕自己成了儿女的累赘——怕自己的眼泪让儿女心烦,怕自己的需求让儿女为难,怕那句“我来照顾你”背后,藏着儿女的委屈。
可现实里,更多的儿女,不是“看脸色”,而是“怕照顾不好”。就像小区里的王爷爷,照顾瘫痪的老伴五年了,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给老伴擦身、喂饭,然后推着轮椅带她在小区里转一圈;晚上帮老伴按摩腿,给她读报纸,直到她睡着。有人说他辛苦,他说:“我跟她过了一辈子,她年轻时陪我吃苦,现在她动不了了,我照顾她是应该的。累是累点,可晚上她握着我的手睡觉,我就觉得踏实。”
还有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每天都有护士上门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量血压、换药;每周有志愿者过来陪老人聊天、读信;食堂还能送热乎的饭菜上门。这些不是“靠不住”,而是老人有时候不知道——他们总觉得“老了就没人管了”,可实际上,身边的牵挂、社会的温暖,从来都没断过。
当然,我也不否认,现实里有不孝顺的儿女,有让人寒心的故事。可那些故事,不是“老年生活的全部”。更多的老人,在不能自理的时候,虽然日子辛苦,却依然被爱着——这份爱,可能是儿女笨拙的照顾,可能是护理人员耐心的陪伴,可能是老两口互相搀扶的温暖。而这些爱,都源于他们曾经好好活过的日子——因为他们爱过别人,也被别人爱过,所以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才有爱的人陪在身边。
人老了的结局,从来不是“自理与否”,而是“有没有好好活过”
前几天去看外婆,她今年85岁,眼睛不太好,耳朵也有点背,可还是喜欢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晒太阳。我坐在她身边,她握着我的手,说:“丫头,你看这院子里的石榴树,还是我跟你外公刚结婚时种的,现在每年都结好多石榴。我这辈子啊,吃过苦,也享过福——年轻时跟你外公一起种地,后来看着你们一个个长大,现在能坐在这儿晒太阳,听你说话,就够了。”
外婆从来没说过“怕不能自理”的话,她总说:“人这一辈子,就像庄稼一样,春种秋收,到了冬天就歇着,没什么好怕的。能自己动的时候,就多干点活,多吃点好的;不能动的时候,就等着孩子们来看看,也挺好。”
外婆的话,其实就是老年生活最好的答案:人老了,不用怕结局,因为结局好不好,从来不是看“能不能自理”,而是看“有没有好好活过”。那些在能自理时,认真吃的每一顿饭,认真聊的每一次天,认真做的每一件喜欢的事,都是在给晚年攒“底气”——这份底气,不是钱,不是儿女的承诺,而是心里的满足:“我这辈子,没白活,够了。”
就像张阿姨的栀子花,开得再久也会谢,可她把花养在屋里,闻着香味的那些日子,是真实的开心;就像李叔的多肉,就算以后养不了了,他看着那些胖乎乎的小多肉笑过的日子,是真实的温暖;就像刘奶奶,就算坐在轮椅上,她握着儿子的手睡觉的那些夜晚,是真实的踏实。
人这一辈子,从来不是“活到最后有多体面”,而是“活的过程有多认真”。年轻时,我们为了生活奔波,为了家人打拼;老了,能自理的时候,就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不用管别人怎么说,不用怕以后怎么样,就抓住眼前的烟火气,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开心;不能自理的时候,也不用绝望,因为你曾经好好爱过的人,会来爱你;你曾经好好活过的日子,会陪着你。
早上出门的时候,又看见张阿姨在阳台浇花,阳光照在她身上,连白发都透着暖。她看见我,笑着挥挥手:“丫头,今天的栀子花开得更艳了!”我也笑着点头——你看,人老了最好的结局,不就是这样吗?能自理的时候,有花可浇,有饭可吃,有笑可笑;就算以后动不了了,想起这些浇花的日子,心里也是暖的。
你们说,对吗?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身边老人的故事,说说你眼里的老年生活,该是什么样子的。
来源:一遍真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