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字节那个90后副总裁,压根没写过一行核心算法,他赢在把一群闷头搞技术的人和内容运营的“戏精”给牵到一张桌上,聊出了爆款。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越努力,越像在原地打转?
不是你不够拼,是这个世界的奖励机制早就变了。
以前拼的是谁代码写得快、PPT做得漂亮,现在呢?
字节那个90后副总裁,压根没写过一行核心算法,他赢在把一群闷头搞技术的人和内容运营的“戏精”给牵到一张桌上,聊出了爆款。
你还在加班改需求,人家已经在搭桥了。
别再迷信“专业能力决定一切”了。
领英最新数据甩在脸上:39%的人靠关系上位,33%靠撞上机会,剩下28%才是真本事。
你天天学新工具、考证书,可你连隔壁部门谁手里有资源都不知道。
不是你不努力,是你努力的方向,早就被算法和人性悄悄改写了。
你见过中科院博士在B站讲垃圾分类,播放量是自己论文的1000倍吗?
不是内容不够硬,是你没把它翻译成“菜场大妈听得懂”的版本。
百度现在招“技术传教士”,要求能把大模型讲给小区门口卖菜的老太太听。
你还在纠结模型参数调得准不准,人家已经在想:怎么让一个不会打字的奶奶,用语音助手给孙子点外卖。
认知差,现在不是“我知道你不知道”,而是“我能让你觉得我知道的,正好是你正需要的”。
罗翔靠张三讲法,不是他法律功底多深,是他把“法条”变成了“段子+人性困境”。
得到APP的课,卖的早不是干货,是“认知按摩”——你焦虑,他给你揉开;你迷茫,他给你搭个梯子,还不用你爬。
你不需要成为最顶尖的人,你只需要成为那个“能让人觉得你懂他们”的人。
MIT说,能力做到前30%就够了,剩下的精力,全用来认识3个跨行的人。
不是饭局,不是加微信,是真正去问:你最近在解决什么没人说的难题?
你有没有发现,那些升得快的人,从来不是最忙的,是总在“搭桥”的人。
钉钉新功能叫“资源雷达”,能自动匹配跨部门的协作需求。
你以为这是技术?
不,这是组织在学人类的本能——人天生就会找人搭伙,只是我们被KPI逼成了孤岛。
你还在等领导安排任务,人家已经在用“外婆测试法”:这个东西,我能跟我妈讲明白吗?
讲不明白,就别发朋友圈了。
阿里设了“首席场景官”,华为开始算“能力冗余度”,英国学校砍掉一半专业课,教孩子怎么连接资源。
这不是趋势,是生存法则。
未来十年,最值钱的不是你会什么,是你能让谁,因为你的存在,觉得事情变得简单了。
你不需要成为专家,你只需要成为那个“让专家被看见”的人。
别再问怎么提升自己了。
问问自己:
谁,因为你,才被听见了?
谁,因为你,才不那么累了?
谁,因为你,才敢迈出那一步?
这才是你真正的竞争力。
不是你有多强,是你让多少人,觉得“有你在,真好”。
来源:小燕草如碧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