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ScienceAdvances》上一篇带着DOI号(10.1126/sciadv.adw8462)的论文,给物理学界投下了颗重磅炸弹。
2025年,《ScienceAdvances》上一篇带着DOI号(10.1126/sciadv.adw8462)的论文,给物理学界投下了颗重磅炸弹。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埃里克・卢茨教授和博士后米尔顿・阿吉拉尔团队通过理论推导和数值计算证明:原子尺度的量子热机,能突破近200年来被奉为"铁律"的卡诺效率极限。
这可不是纸上谈兵的空想,中科大、日本东京科学大学的实验已经陆续给出了实锤,一场可能改写能源规则的革命,正在微观世界悄悄酝酿。
1824年,法国工程师萨迪・卡诺定下了一条规矩,两百年来这规矩跟热力学第二定律绑在一起,成了没人敢质疑的"天花板"
任何热机的效率都超不过卡诺效率,具体数值就看热源和冷源的温差,公式摆着η=1−TC/TH,多一分都不行。
小到家里的空调,大到发电厂的汽轮机,全得在这个框架里打转,想多榨出一点能量都难如登天。
但卢茨教授团队发现,这规矩在原子尺度根本不好使。他们建了个双振荡器量子引擎模型,说白了就是两个相互纠缠的量子"小疙瘩",
结果发现这玩意儿干活时藏着猫腻:它不光能像传统热机那样靠温差换能量,还能把粒子间的"量子关联"当"额外燃料"用。
这种量子关联是微观世界的专属特性,比如两个粒子无论离多远都能互相影响的"纠缠",在宏观世界里早被热噪声搅乱了,可到了原子级别却能稳定存在,变成能做功的"硬通货"。
相关发动机的运行机制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理论。2025年6月,中科大林毅恒教授团队跟斯图加特大学合作,用单个钙离子真造出了这种量子热机。
他们把钙离子的自旋当"做功单元",振动维当"储能电池",用激光驱动它循环运转。
为了减少损耗,还用上了"绝热捷径技术",结果只多花了3%的能量,功输出直接涨了33%,而且效率从头到尾都比经典热机强。
这一下就把卡诺极限的"天花板"戳了个洞——原来在微观世界,能量转换根本不按经典剧本走。
可能有人会问,这量子关联到底是怎么变成能量的?说白了就是量子世界的"能量分布bug"。
传统热机里的粒子能量是平均分配的,就像一群懒散的工人,干多干少一个样;
但量子系统里的粒子不一样,尤其是处于"非热态"的时候,能量会集中在一批"高能尖兵"身上,量子热机就能专门盯着这些"尖子生"榨能量,效率自然翻了倍。
双振荡器量子引擎
日本东京科学大学的藤泽俊昌教授团队更直接,他们找了种叫"朝永-拉廷格液体"的一维量子材料,这东西最古怪的地方就是拒绝"热化"
把热量灌进去,它不会均匀散开,反而能保持高度有序的非热状态,像颗精准制导的子弹一样把能量送出去。
他们用这材料做热源,驱动微型量子点热机,结果在输入热量差不多的情况下,产生的电动势比传统方式高了一倍多,效率实打实突破了卡诺极限。
还有更绝的玩法。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的团队在超冷离子实验里,利用"刘维尔奇异点"调控量子热机的拓扑相,
40Ca+离子中的单自旋量子热机,表现出Liouvillian奇异点(LEP)
让热机加热时处于一种状态,冷却时又切换到另一种状态,硬是颠覆了"相干性越高效率越高"的老观念。
而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更务实,直接用类似原理造了台量子冰箱,能把超导量子比特冷却到22毫开,差不多就快摸到绝对零度了,这对解决量子计算的散热问题简直是救命稻草。
这些实验都指向同一个结论:量子关联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是真能当"燃料"烧的能量源。
传统热机靠温差吃饭,量子热机却能"双管齐下",既吃温差又吃量子特性,效率突破上限也就成了必然。
双振荡器发动机的运行系统
量子热机听起来玄乎,但它的应用场景其实离我们不远。
最让人期待的就是生物医疗领域——以后治病可能要靠"纳米机器人"钻进血管里送药、修细胞,但这小东西怎么供电是个大难题,装电池太笨重,充电更没法实现。
量子热机刚好能解决这个问题,它能利用人体里的微小温度差(比如37℃的体温和局部组织的温差)发电,还能靠生物系统里天然的量子相干性持续供能,简直是为纳米机器人量身定做的"心脏"。
现在金刚石量子传感器已经能检测单个细胞里0.1℃的温度变化,要是把量子热机集成进去,未来的"细胞级诊疗"可能真能实现。不光是医疗,材料科学也等着这技术救命。
现在造芯片已经卷到3纳米了,未来想造更精密的器件,可能得一个个原子往上拼,这就需要精度极高的纳米级"机械手",
而量子热机的控制精度刚好能满足要求,说不定以后的芯片会是量子引擎"搭"出来的。
量子计算领域更是刚需。量子比特这东西娇气得很,传统的控制方法一上来就带噪声,很容易让量子态"跑偏"。
但量子热机能提供更温和的能量控制,瑞典团队造的量子冰箱已经能把量子位基态概率做到99.97%,大大降低了出错率。
更实在的是废热回收——我们手机、电脑里的芯片每天都浪费大量热量,要是用量子热机把这些废热转成电能,说不定以后手机充电的频率都能少一半。
当然,这些应用现在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但技术落地的速度比想象中快。
中科大的钙离子热机已经能稳定循环运转,日本的量子热回路也实现了微型化,按照这个进度,十年内造出实用化的纳米级量子引擎,可能性一点都不小。
不过千万别以为突破了理论极限,实用化就指日可待。现在的量子热机还有三道绕不开的坎,每一道都得花大力气迈过去。
双振荡器发动机的性能
第一道是"常温生存"难题。
目前绝大多数实验都得在极低温环境下做,中科大的离子阱实验要控温到零下200多度,瑞典的量子冰箱更是要降到接近绝对零度。
但生活里哪有这么多低温环境?人体是37℃,工业设备动辄几十上百度,想让量子热机在这些地方干活,就得找到能抗噪声、在常温下保持量子特性的材料,这比造量子芯片还难。
第二道坎是"规模化"。
现在实验室里最多也就操控几个量子比特,造出来的热机功率小得可怜,连驱动一根头发丝都费劲。
要想实用,就得把成千上万的量子振荡器集成起来,还得保证它们的量子关联同步稳定,这就像要让一万个跳芭蕾的人同时保持同一个姿势,难度可想而知。
第三道坎是理论滞后。
现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双体量子系统,也就是两个粒子的情况,但多体系统的量子关联怎么利用、非平衡态下的能量转换规律是什么,这些基础问题还没完全搞明白。
没有完善的理论框架,盲目堆硬件只会走弯路,就像没画好图纸就敢盖高楼一样危险。
但即便如此,科学家们还是很乐观。毕竟从卡诺定理提出到第一台实用热机诞生,花了近百年时间;
而量子热机从理论突破到实验验证,才用了短短几年。
随着离子阱、超导量子比特这些平台越来越成熟,说不定哪天我们打开手机后盖,就能看到那颗tiny的量子引擎在默默工作——它吃的是废热,吐的是能量,还顺便改写了延续两百年的物理铁律。
这场发生在原子尺度的革命,或许比我们想象中来得更快。
当量子热机真正走出实验室的那天,可能不是能源行业的小修小补,而是一场彻底的重构——毕竟谁能拒绝一种既高效又清洁,还能突破物理极限的能量来源呢?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