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至此,白宫本轮试图以联邦资金优待换取意识形态控制的努力,已遭遇“四连拒”。这场关于“大学独立性”的政治拉锯战,正愈演愈烈。
特朗普最近“特没面”。
就在(←点击查看详细内容),又有三所重量级名校先后明确表态:拒绝签署。
它们分别是: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和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至此,白宫本轮试图以联邦资金优待换取意识形态控制的努力,已遭遇“四连拒”。这场关于“大学独立性”的政治拉锯战,正愈演愈烈。
布朗大学曾是最早与特朗普政府达成协议、恢复研究资金的九校之一。但在10月15日,这所常春藤名校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拒签“契约”。
截图自布朗大学官网
校长克里斯蒂娜·帕克森(Christina H. Paxson)在致信政府的信中表示:“该契约的内容和本质,都将限制学术自由,削弱布朗大学治理的自主性,严重妨碍我们履行办学使命。”
截图自布朗大学官网
这份所谓的“契约”要求大学在换取联邦经费时,遵守一系列条款:限制国际生人数、冻结学费五年、同意“学术自由非绝对”原则、不得存在“贬低保守派理念”的组织或教学内容等。
尽管特朗普政府承诺签署后将享有“重大而有意义的财政激励”,但帕克森坚决表示:“我们依然承诺遵守7月达成的协议,而‘契约’无法以任何形式取代我们核心价值。”
而就在该决定宣布前,布朗校园内部已聚集了大量反对声浪:学生组织发动联署、筹划校园公投,教职工致信施压,抗议浪潮日益高涨。布朗大学的最终拒绝,被当地学生组织形容为“胜利”,并在社交媒体上高呼:“BROWN ROSE UP(布朗站起来了)”。
紧随其后的是10月16日的“双拒”消息——宾夕法尼亚大学(Penn)与南加州大学(USC)相继宣布拒绝签署契约。
宾大校长詹姆森(J. Larry Jameson)在致联邦教育部长的信中指出,尽管“契约”部分内容与现行实践有所重叠,但整体方案“存在重大担忧”,特别是在将经费绑定于意识形态表达方面,可能“削弱我们对学术卓越与自由探究的承诺”。
宾大校长詹姆森(J. Larry Jameson)
这一决定获得了宾州州长乔什·夏皮罗(Josh Shapiro)的公开点赞。他称该协议“危险”,曾亲自向宾大施压反对签署。
值得一提的是,“契约”主要推动者之一正是宾大校友、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CEO马可·罗文(Marc Rowan)——2023年曾推动宾大前校长下台。在他为《纽约时报》撰写的专栏中,称“高等教育已失控”,“契约”是恢复“学术黄金时代”的工具。
宾大的教职工组织——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宾大分会(AAUP-Penn)则联合1600余位教职员工联署反对,直言该契约是“政商联合胁迫学术自由的产物”,“我们为宾大站出来而感到自豪”。
同日稍晚,南加州大学代理校长金秉洙(Beong-Soo Kim)亦发表声明拒签。他指出:“尽管契约是自愿性的,但将研究经费与其绑定,最终将削弱我们追求自由探究与卓越学术的能力。”
自9所名校收到《高校卓越契约》草案以来,各校普遍保持沉默,仅德州大学系统早早表态“欢迎参与”,而MIT率先拒签后引发连锁反应。
根据《纽约时报》披露,该契约部分内容由马可·罗文参与撰写,白宫则由特朗普亲自主导推进。他在社交平台上批评美国大学“充斥觉醒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正在腐化我们的下一代”,并表示将向更多高校开放“契约”签署机会,推动“学术领域的清洗与复兴”。
罗文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董事会成员,也是这所高等教育机构的主要捐助者之一。
白宫发言人Liz Huston则威胁称:“不愿承担改革责任的高校,将无法获得未来政府与纳税人的支持。”
但多位大学领导与学界组织明确反驳:科研资金应以学术评审为基础,不应成为政治筹码;高等教育本身就是“美国软实力”的核心,若失去自治性与思想多元,将失去其根本价值。
宾大与弗吉尼亚大学的学生会主席亦联署投书媒体,强调:“我们拒绝将学术自由作为换取资源的筹码。自由探索不是可以讨价还价的选项。”
特朗普时代的教育政策从未回避过“忠诚测试”。从削减国际生签证名额、限制研究合作,到现在试图以联邦经费为杠杆推进保守化议程,其手法愈发直接。
而此次《高校卓越契约》的“多所名校四连拒”,显然正在打破这种高压策略的节奏。更多高校是否会在最后期限(10月20日)前明确表态?联邦资金是否真的会被用作惩罚工具?
从MIT到宾大,从布朗到南加大,这一轮对“高校契约”的集体拒签,固然彰显了名校守护学术自由的底线,但也暴露出特朗普政府在二次执政以来,对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前所未有的施压与干预。
签证、经费、价值观、招生指标、科研合作……一个又一个政策压力点,正逐步改变留美的风险结构。对中国家庭而言,赴美留学不再只是学术选择,更是一场政治与制度不确定性博弈下的权衡。
从MIT到布朗、宾大、南加大,越来越多的名校正在拒绝特朗普政府的“高校契约”提议。但回到更现实的申请层面,对于中国学生与家庭而言,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特朗普二次执政以来,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干预早已不限于意识形态。他不仅通过契约方案试图改变大学的治理结构,更试图将SAT/ACT重新写进美国大学的“入场门槛”。
最新版本的《高等教育卓越学术协议》中,赫然写着:“所有申请人必须参加SAT或ACT等标准化考试”。
虽然这一要求目前尚未正式生效,但趋势已非常明确——越来越多美国本科名校,尤其是TOP30高校,正在恢复对标化成绩的要求。
对中国学生而言,这其实是一个积极信号——标化成绩作为一个清晰、可量化的指标,能帮助我们有效展现学术实力。
中国学生从小在重视考试和学术训练的教育体系中成长,在应试方面具备一定优势。
根据College Board发布的2024年SAT全球考生成绩报告显示:
亚裔考生人数超过20万,增长近6千人,平均分达到1228分,比去年提升9分,比第二名的白人考生足足高出138分。
分数分布上,亚裔学生在1200–1390分段占比达31%,同样遥遥领先。特别是中国学生SAT数学平均高达780分,远超全球平均水平的528分。
在标化权重回升的背景下,这一优势可能使我们在申请中占据更有利位置,而过去通过文书和多元招生占据优势的其他少数族裔考生,可能会受到相应影响。
拿到高分不再等于“门票”
多国联申成为新常态
GPA、文书、推荐信等“软件”同样关键
如何布局?如何备考?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路径?
10月18日至24日|College Board×多国名校招生官联合举办多场官方线下分享会,现场深度解读:
✅CB官方解读AP与SAT备考策略与建议
✅独家!招生官揭秘各校在GPA、标化、文书、推荐信等核心要素在评估众的实际作用与权重,助你精准准备申请材料
✅升学专家现场剖析多国联申成功案例,带你理清规划思路
✅现场提问!收获CB与招生官针对性的建议与解答
申请关键期
把握住与官方及梦校见面的宝贵机会
北京站
注意!EB5黄金窗口即将关闭!
如何为孩子锁住留美优势
留美规划线下私享会,深度解读:
来源:留学生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