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感染人数越来越多?专家强调:出门去公共场合,注意这6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6 04:30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92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又不是高危人群,怎么会感染上艾滋病?”

这是一位30多岁的普通上班族,在确诊HIV阳性后说出的第一句话。

医生看着他的化验报告,叹了口气:“现在感染的,不只是你理解中的‘高危人群’,艾滋病早就不是某些群体的‘专利’了。”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报告的HIV感染人数持续增长,尤其是年轻人、普通职场人群,也不再是“局外人”。艾滋病,这四个字,早已不是遥远的新闻,而是越来越多普通人身边的隐患。

但很多人至今对它“知之甚少”,甚至误以为“只要不乱来就安全了”,这种想法,真的太危险了

那么,艾滋病到底是怎么传播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暗藏风险?出门在外,哪些细节必须警惕?今天,我们就带你理清这些关键信息。

首先要明确一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传播方式,医学上已经非常清楚。它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这三条途径。

换句话说,日常握手、共用餐具、咳嗽打喷嚏、一起上厕所、共乘电梯,这些常见的社交接触行为都不会传播艾滋病

但问题在于,很多人并不知道,一些“看似普通”的行为,其实可能暗藏高风险

比如说:共用剃须刀、在不消毒的美甲店做造型、随便找路边摊纹身、酒后发生无保护性行为……这些都是近年感染病例中反复出现的“高危接触”。

一位三甲医院感染科医生直言:“我们接诊过的很多年轻患者,感染途径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危行为’,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不以为意’。”

如果你经常出差、上健身房、做美甲、或者热衷社交聚会,那么下面这6件事,你一定要特别注意

1. 美甲、纹身、穿耳洞前,请确认工具是否“一客一消”

不规范的穿刺类服务,是血液传播的重要隐患。HIV可以通过带血器械传播,如果工具没有高温消毒,就可能残留病毒

去美甲店、纹身店、打耳洞前,一定要确认店家是否做到“一人一套工具,一客一消毒”。看到酒精擦一擦就上手的,果断拒绝。

2. 不共用剃须刀,不“借”修皮刀具

剃须刀、修脚刀这类可能划破皮肤的工具,不管多熟的朋友,都不要共用。哪怕只有微小的伤口,也可能成为病毒入侵的“突破口”。

公共浴室、宾馆、理发店提供的一次性刀具,最好自带或确认未开封,安全第一。

3. 不在不明场所“献血”或接受注射

部分非法“采血车”或无资质机构,曾被报道使用不合规针具,造成交叉感染。正规输血、献血是安全的,但“街头拉人献血”“地下点滴输液”等行为,风险极高。

记住:输血和注射必须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不要轻信所谓“免费治疗”或“民间偏方”。

4. 酒后性行为风险极高,务必使用安全套

很多感染者回忆时才意识到:感染当晚是喝醉之后的无保护性行为。

专家提醒,酒精会降低判断力,让你在不清醒状态下做出错误选择。临床上,HIV感染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醉酒状态下感染的

如果你有固定伴侣,使用安全套依然是预防HIV最有效方式之一。

5. 不要轻信“无症状就没问题”

很多HIV感染者在感染初期没有明显症状,甚至几年内都和常人无异。但这段时间,病毒仍在体内复制,具有传染性

有医生指出:“有的人感染多年才确诊,期间却有稳定伴侣,由此造成二次传播。”

如果你曾有过高风险行为,哪怕身体没有任何不适,也应主动前往疾控中心或正规医院进行HIV抗体检测。

6. 不歧视,不恐慌,理性看待艾滋病

艾滋病不是“绝症”,也不是“罪”,而是一种可防、可控、可治疗的慢性病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有数十万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绝大多数人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恋爱、结婚。

但前提是——早发现、早治疗

因此,科学认知艾滋病,既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近几年,国内多个城市的疾控中心都报告了一个趋势:感染者中,15—35岁的年轻人比例在上升,其中不少是学生、职场新人。

一线医生分析,原因主要有三点:

· 性知识匮乏,对艾滋病传播方式缺乏科学认知;

· 盲目乐观,认为“自己不可能中招”;

· 网络社交频繁,缺乏安全防护意识。

这也再次提醒我们:性教育不是羞耻,而是保护。

艾滋病并非遥不可及,也不是“某些人才会得的病”。

它就在我们身边,潜伏在那些你以为“安全”的操作里,悄无声息地传播。

但只要我们掌握科学知识、保持基本防护、定期主动检测,就能将感染风险降到极低。

请记住:防艾,从你我做起。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2023)》
[2] 中华预防医学会. 《HIV/AIDS防控核心信息》
[3]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专家访谈,健康时报,2022年12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健康新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