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这句开始,画面就很清楚了:她现在是党内最被看好的那个人选,差不多一半的蓝营党员愿意把票投给她。别的几位候选人的数字也摆在那儿——郝龙斌23.1%,罗智强21%,张亚中3%,还有个醒目的数据,98.3%的蓝营党员认为党需要“大规模改革”。底下的气氛其实挺直接:
郑丽文在最新党员民调中以49.1%的支持率遥遥领先,距离10月18日的改选投票只剩四天。
从这句开始,画面就很清楚了:她现在是党内最被看好的那个人选,差不多一半的蓝营党员愿意把票投给她。别的几位候选人的数字也摆在那儿——郝龙斌23.1%,罗智强21%,张亚中3%,还有个醒目的数据,98.3%的蓝营党员认为党需要“大规模改革”。底下的气氛其实挺直接:基层想动刀,党内上层却还在玩老套路。
最近几周的动作,很像连续剧。郝龙斌先被点出老派那套“酱缸文化”的问题,他没正面长篇回应,倒是发了几句带情绪的文字,甚至用“妳”这个字眼在暗示自己被抹黑。赵少康频繁出面,开记者会替郝鸣不平,言语里头不乏在指向郑丽文,操作起来很明显是媒体战术。蔡正元看不下去,直接在公开场合怒批赵少康,说这样会害了郝,也会连累党。罗智强的节奏更有意思:一会儿跟着起哄,指责郑丽文“替蓝委站台收车马费”,当内耗反噬到他身上时,又马上转弯喊团结,说什么“一根筷子易折,整捆筷子难断”。民调出来后,他的支持率只排第三,场面和数字一起把问题暴露出来——不少人看出他并没有拿得出手的格局。
把时间线往前拉,看看郑丽文怎么走到今天。她不是那种从小扎根在蓝营的人。二十年前在政坛小有名气时,她是绿营那边的“国大”党团副总召。2002年因为对党内贪腐和“台独”倾向不满,她选择退出。到2005年,在连战的邀约之下才加入国民党。照理说,这样的跨阵营历史会被对手抓来当把柄,但现在反而成了她的一个优势。她在2023年那场对苏贞昌的辩论里多次发声,强调“台独是骗局”的片段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年轻人看到觉得这份硬气正好填补了蓝营长期以来的空档。
更重要的,是她把蓝营的几个痛点点得很准。2024年大选后,蓝营整体票仓掉到三成出头,年轻选民支持度低,军系和地方派系对党内文化很不满。郑丽文在对军系的承诺上讲得明白,强调尊严保障,结果退役军人党员对她的支持率达72%;对年轻党员喊出要改革的口号,约45%的年轻党员愿意投她;中南部本土派从23%跳到61%支持她。这不是随口说说的数据,是她在不同群体间做了有效的切割和沟通,换句话说,她让不同利益圈看到了一点可期待的改变。
党内老将也注意到了这种气味,马英九、连战等人在这次罕见地站出来背书,不是因为她完美无瑕,而是他们看着局势,担心再这样下去会继续输掉大选。企业界也有人往前站,像“三三会”理事长林伯丰就公开说,她在两岸议题上的表态能让台商稳住订单。这些支持并不是纯个人崇拜,更多是利益上的算盘:基层和业界在算一笔账,觉得换一个操作模式,可能能把损失减到最小,或者有机会翻盘。
当然,反对和抹黑的声音也没少。有人翻出她二十年前退出绿营时的细节,甚至传出她当年因为没缴党费被开除之类的碎片史料,试图用这些旧账把她在深蓝里的立足点削掉。但现在基层已经不太耐烦这些旧账了,国民党太多年就是被互相拆台、内耗拉扯,反倒让不少党员觉得:跟老派斗争、和旧势力撕扯的那个人,可能更能带来实质改变。张亚中公开说投郑丽文是投“改变的希望”,在基层那种语言其实很有市场,不是空喊而已。
民调的另一面,也暴露出对“谁能带领蓝营重返执政”这个问题的判断。郑丽文的认可度有28.3%,差不多是郝龙斌的两倍多。这说明基层在意的不只是党内谁跟谁关系好,而是哪个人能把现实问题往前推,能在选战里把票留住、把合作关系稳住。像台商这样讲实利的人会站出来支持,也是出于对未来实际利益的考量,不是盲目的情绪。
现在距离投票只剩四天,党内的争吵没有因为时间逼近就自动消停。有人继续用情绪化的发文和记者会试图扭转局面;有人还在挖旧账,想靠历史包袱搅局;也有人临阵学会说团结,但底下的声音已经很清楚:基层不想再被老派的内耗拖垮。投票日到来前这几天,会有更多口水战、更多公关动作、更多私下拉票与承诺。投票箱里最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谁也不好说。真有点讽刺,热闹的场面看起来更像是用老办法对抗新需求,结果反而暴露了党里代沟和方向分歧的深度。
来源:时刻在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