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欧歌赛的glitter和高音还没来得及登场,地缘政治的泥头车就已经轰鸣着闯进了后台。这句狠话,像是往欧洲最大的文化派对里扔了颗炸弹。这场从1956年就没断过的狂欢,一夜之间,被推到了分裂的悬崖边上。
编辑:香瓜
“如果以色列代表团被排除在外,我无法想象德国会参与其中,这一点我非常清楚。”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的这一表态,将欧洲歌唱大赛推入了地缘政治旋涡。
面对西班牙等五个欧洲国家抵制以色列参赛的威胁,默茨选择了强硬对抗,不惜让这一全球的文化盛事面临分裂风险。
欧歌赛的glitter和高音还没来得及登场,地缘政治的泥头车就已经轰鸣着闯进了后台。这句狠话,像是往欧洲最大的文化派对里扔了颗炸弹。这场从1956年就没断过的狂欢,一夜之间,被推到了分裂的悬崖边上。
在德国名嘴卡伦·米奥斯加的节目上,梅尔茨的态度不带一点含糊:“如果以色列被排除在外,那我支持德国也不参加。”他觉得,现在这股要把以色列禁赛的风潮,简直离谱,并用不容置喙的语气强调,“以色列就应该参加欧歌赛”。
主办方欧洲广播联盟(EBU)进退维谷,无论放行或禁赛,都将面临核心成员的流失和双重标准的猛烈抨击,这场文化盛事正被彻底绑架,走向分裂深渊。
“退赛”,这个简单的词,如今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抗议。它变成了一件武器,被两个立场截然相反的阵营同时握在手中,精确地表达着各自的外交姿态和历史包袱。
一边是德国发出的“保护性退出”威胁。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梅尔茨在一档脱口秀节目上的表态,让局势骤然升级。他形容关于禁赛的讨论“令人吃惊”,并明确表示,如果以色列被排除在外,德国将考虑一同离场。
这可是头一遭,一个国家以“陪同退出”的方式来力挺另一个国家。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外交站队,更深植于德国对以色列那份沉重的历史责任感。
梅尔茨的立场也并非铁板一块。他一方面强调团结不容动摇,另一方面也承认以色列的部分军事行动“有点过头”,甚至承诺德国会援助加沙重建。这种复杂性,恰恰反映了德国的纠结。但毫无疑问,作为“五大”创始国和主要资金贡献者,德国的威胁分量十足,它的杠杆效应被放到了最大。
而杠杆的另一端,则是西班牙领衔的“惩罚性退出”联盟。西班牙、爱尔兰、斯洛文尼亚、荷兰、冰岛等国已经形成了一条联合抵制阵线。他们的条件与德国正好相反:只要以色列在场,他们就集体离席。
西班牙的态度尤为强硬。从西班牙电视台到文化部长乌尔塔松,再到首相桑切斯,口径高度一致。桑切斯更是直接将文化抵制与一个明确的政治诉求挂钩——实现停火。音乐,彻底成了推动外交目标的筹码。
你看,同样是“退赛”这件武器,却指向了完全相反的目标。欧洲在巴以问题上那道深刻的裂痕,就这样被具象化到了一张薄薄的参赛名单上。
在这场风暴的中心,是赛事主办方——欧洲广播联盟(EBU)。成员国们挥舞着“退赛”大棒,把它推向了一个无法自洽的绝境。
EBU并非没有处理过类似问题。2022年,他们曾因乌克兰冲突迅速将俄罗斯排除出赛,这为处理政治争端立下了一个清晰的先例。可谁能想到,这个先例如今成了一支“回旋镖”,狠狠地打了回来。
包括72名往届歌手在内的批评者们,拿着这个案例质问EBU:为什么当初对俄罗斯如此果断,如今在巴以问题上却犹豫不决?“双重标准”的指控,让EBU的任何决定都显得苍白无力,难以服众。
赛事官方章程里白纸黑字写着的“非政治化”原则,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已经名存实亡。即将到来的11月投票,本身就成了一场赤裸裸的政治站队。而主办方将最终名单的确认时间,从惯例的10月前推迟到12月,更是暴露了他们在巨大压力下的决策瘫痪。
EBU被彻底“绑架”了。无论它最终选择允许还是禁止以色列参赛,都将面临部分重要成员国的流失。这个旨在通过音乐促进欧洲团结的平台,正滑向分裂的深渊。
这场公开化的博弈,彻底改变了欧洲歌唱大赛的社会功能。它把近2亿普通观众,从文化的欣赏者,变成了政治立场的被动接收者。
作为一个影响力远超音乐范畴的庞大平台,它本该是欢乐的代名词。但当舞台的背景音,是始于2023年10月7日那场袭击所带来的沉重数字——约1200人死亡,251人被劫为人质,以及随后持续的军事行动——任何所谓“纯粹的”音乐欣赏,都变得不可能。
现在,观众的每一次嘘声或掌声,社交媒体上的每一句评论,都可能被赋予政治解读。欧洲歌唱大赛从那个温馨的“欧洲客厅”,变成了一面检验政治分歧的“放大镜”。
更有趣的是,这场博弈中还弥漫着信息战的迷雾。关于各国真实立场的报道充满了矛盾和传闻。比如,法国、奥地利和澳大利亚被传支持以色列,但你很难找到官方的公开声明来证实。
就连德国总理梅尔茨那段关键的电视发言,也有媒体指出,在网络上竟然难以找到视频片段,对其传播的真实性打上了一个问号。
说到底,这场争端的核心已经不再是“谁来唱歌”那么简单了。它关乎“谁能被看见,谁又将被消声”。一张参赛门票,最终决定的,是在欧洲最大的文化舞台上,哪一种叙事能够被呈现给亿万观众。
结语“退赛威胁”,与其说是一种战术,不如说是一种症状。它深刻地揭示出,在一个政治日益极化的世界里,任何试图维持“文化中立”的努力是多么脆弱。
无论投票结果如何,欧洲歌唱大赛赖以建立的团结基石,已经出现了清晰的裂痕。这场围绕参赛资格的斗争,将深刻影响未来欧洲文化合作的模式与边界。
它迫使每一个人重新思考一个根本问题:在战争的硝烟与悠扬的音乐之间,团结的底线,究竟应该划在哪里?
来源:影史奇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