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女子逆行剐蹭后网曝视频被行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6 20:34 1

摘要:【#媒体评我听交警的事件女子遭行拘#,“谁闹谁有理”没戏! | #街谈巷议#】一起普通的电动车剐蹭事故,因为一段视频出圈,如今以涉事女子被行拘划上阶段性句号。今年8月,苏州某路口发生电动车剐蹭事故。事故双方对责任认定无法达成一致,女子一边语言攻击、一边“怼脸”

【#媒体评我听交警的事件女子遭行拘#,“谁闹谁有理”没戏! | #街谈巷议#】一起普通的电动车剐蹭事故,因为一段视频出圈,如今以涉事女子被行拘划上阶段性句号。今年8月,苏州某路口发生电动车剐蹭事故。事故双方对责任认定无法达成一致,女子一边语言攻击、一边“怼脸”拍摄视频。而男子则不断重复“我听交警的”“我以交警的处理结果为准”。在交警来到现场确认女子逆行后,女子将视频发布上网,随着视频不断传播,男子选择了报警。

涉事女子也许不会想到,这段视频不但没有帮助她获得舆论的支持,反而让男子在面对咄咄逼人的质问时的那句“我听交警的”破圈,成为公众称赞的冷静范本;女子则在交警已经作出责任认定的情况下,将视频不打码发上网络寻求“舆论审判”,触碰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条款,甚至还可能因为泄露隐私和侵害名誉权而面临民事诉讼。

公共场所出现各执一词的分歧乃至人际冲突,本不稀奇。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因为一则视频、一段录音就通过社交网络“影响升级”的情形,也变得越来越常见。当冲突出现,应该如何处理?“我听交警的”事件,无疑给人们提供了借鉴和警示。

因为情绪宣泄和单方指责无法替代专业判定,所以要保持情绪稳定,寻求具有裁决权的部门及时介入。这既可以避免陷入无谓的争执、避免冲突升级,也可以通过正规流程,为后续维权保留更大的空间。

网络舆论具有快速放大效应,极易异化为伤害他人的利器,所以将争议诉诸网络,需要慎之又慎。而且,退一步说,即便对方真的有错,未经处理的视频传播,也可能导致当事人承受远超其过错的惩罚,这既违背“过罚相当原则”,还可能侵犯他人的肖像权和名誉权,也让自己“有理变无理”。

从“我听交警的”的克制和坚决,到“视频发上网”的肆意与冲动,这一事件中当事双方截然不同的做法,造就了迥异的结局,也折射出新的舆论生态之下个体面对纠纷时的边界。“谁闹谁有理”的情绪宣泄,注定无法凌驾于“谁守法谁有理”的文明共识之上。唯有敬畏规则、尊重法律,摒弃“谁闹谁有理”的错误心态,才能在各执一词的纠纷中真正守护好自己的权益。([原创]记者:赵亮晨;编辑:杨雨桐;审签:艾渝)

来源:羊城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