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古调 | 徐公砚:传承千年文化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6 19:24 1

摘要:徐公砚为中国十大名砚之一,曾有“天下第一自然砚”之美称,主要产于山东省沂南县、沂水县。徐公砚唐宋时期即负盛名,唐代颜真卿、柳公权,宋代欧阳修、苏轼、米芾等人,在其著述中都曾作过介绍和品评,评价甚高。

徐公砚为中国十大名砚之一,曾有“天下第一自然砚”之美称,主要产于山东省沂南县、沂水县。徐公砚唐宋时期即负盛名,唐代颜真卿、柳公权,宋代欧阳修、苏轼、米芾等人,在其著述中都曾作过介绍和品评,评价甚高。

历史渊源

沂水古属东安县,西汉置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东安县为沂水县。1939年10月,抗日战争时期以泰石路为界,将沂水县划分为南、北沂蒙办事处,其中南沂蒙办事处为今沂南县前身。

汉代,东安石雕技艺已比较成熟,主要在陵墓画像石制作方面,技艺高超,人们也制作精美的石雕砚台。沂南县北寨汉画像石墓曾出土“五龙戏珠砚”,为青石质,是沂南县考古发掘中最早的青石质砚台。沂南汉画像石以当地青石为材,采用线刻、浮雕、浅浮雕等综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形成了恢弘的石刻艺术巨制;朝山、庆云山摩崖石刻、青驼双驼圆雕实体、苗家曲信量桥、河阳白龙桥桥板刻石等石刻艺术为沂蒙地区石刻艺术发展奠定了深厚的艺术基础。明清时期,当地匠人将东安石雕技艺与砚文化相融合,创造了独特的砚雕技艺。清代创作的九龙朝凤大型砚台,运用了透雕、立体雕的技艺,现存沂水县博物馆,为镇馆之宝。清代胶州砚石雕刻大家高凤翰所著《砚史》中有徐公石雕刻品;清末以来,徐公店村民间一直有制作徐公砚的传统。

徐公砚是鲁砚中的重要品种,徐公石主要产于沂南县青驼镇徐公店村,是该地独有的矿产资源,属玄武岩层,储量丰富。其石质坚硬,密度极高。叩之清脆,其声如磐,着手生润,滴水不干,下墨如挫,磨墨无声,发墨如油,色泽鲜润,且不损笔毫,堪称砚石材中的上品。

改革开放以来,徐公砚逐渐成为鲁砚代表性品种,涌现出了刘克唐、姜书璞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张玉杰、陈绪宝等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1987年10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徐公砚研讨会”上,深受与会者的好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楚图南亲笔题字“徐公砚”,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书法家舒同挥毫题字“美哉徐公”。2008年,在上海举办的第八届全国文房四宝博览会上,入选“中国十大名砚”,荣获“国之宝”证书。2013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克唐在徐公店村创建“临沂岭上砚文化博物馆”。2014年,沂南县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中国徐公砚之乡”称号。

沂南县徐公砚制作分布广泛,以徐公店周边地区为主,从事徐公砚制作的民间艺人众多。沂水县徐公砚制作以许家湖镇八宝庄黄氏最著名,村民黄中礼从事石雕砚雕,在他的影响带动下,黄氏族人多从事徐公砚制作。

2007年8月徐公砚制作技艺(沂南县)被列入临沂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2016年3月,被列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20年11月,徐公砚制作技艺(沂水县)被列入临沂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主要内容

《临沂县志》记载“徐公店县城西北七十五里产石可为砚,其方圆不等,边生细碎石乳,不假人工,天趣盎然,纯朴雅观。”徐公石质坚硬,密度极高。叩之清脆,其声如磬,下墨如挫,发墨如油,色泽鲜润,且不损毫,为砚石材中之上品。多为不规则扁平状,形态各异,边生细碎石乳状的石纹,软硬适度,石色沉静,纹彩奇妙,其色泽有茶叶末、蟹盖青、鳝鱼黄、沉绿、生褐、绀青、橘红等。众色纷呈,五彩缤纷,有的如乌云翻滚,山雨欲来;有的如云雾迷漫,似有若无;有的如朝霞映辉,微波徐动;有的沉透若秋水,交错如冰纹,造化之莫测,天才之砚材。制成砚后自然古朴,清新淡雅,质嫩理细,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此石还可刻制成朗石、笔筒等艺术品,雕技与天然形态相得益彰,妙趣横生。

相传唐朝时,祖籍福建晋江的举人徐晦进京赶考路过此地,偶见路边沟中有奇形片石,因爱其形色,试磨成砚,随身携带使用。开科之时,天寒地冻,众举子砚中之墨皆为冰,不得书写,唯徐晦砚墨如油,挥洒自如。徐晦一科进士及第,官至礼部尚书。后来,徐晦年老休官,因感砚台之恩,举家迁居得砚之地,后聚居成村,称徐公店,砚称徐公砚,得石之沟名叫砚台沟,砚台沟所产砚石俗称“老坑石”。

徐公砚的制作工艺是融绘画、美学、雕工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从一块砚石加工成砚台成品,一般要经过选料、维料、开璞、设计、构思、绘图、雕刻、磨光、洗涤、过蜡、包装等十几道工序。构思雕刻的题材,有表现吉祥、富贵、喜庆等寓意的传统民俗题材;有以民间传说故事为蓝本的叙事画像;有书法、铭文,也有山水、佛教、人物等绘画题材。徐公砚雕刻讲究因材施艺,画面的设计,因循石材、石形、石色,砚堂、砚池、砚额比例得当,融合一体。综合运用线雕、浮雕、浅浮雕等手法,刀法分轻、重、徐、疾等,要求线条流畅,刚柔相济。还要讲究主次,虚实、动静的结合。徐公砚制作技艺,需要制作者具备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精湛的刀刻功力。

艺术特点

徐公砚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和极高的文化价值,巧夺天工的精美技艺,展示了一代代雕刻艺人的高超技艺和民间艺术顽强而多彩的生命力。徐公砚研磨的墨汁在-4℃不结冻。

自然特征。徐公石独立成块,天然成形,为制砚石材的特例,块形大者如碾盘,小者如蛙、雀小虫。徐公石坚硬细腻,柔和温润,是天然造化物。

色彩特征。黑色砚石打磨后油亮可鉴,黑色间杂黄、红色条和色块者,虚幻缥缈,别有韵致。更有橘红、绀青、赭黄等纯色砚石,使徐公砚石相较其他砚石具有独特的色彩特质。

民俗特征。民俗、民间故事、书法、铭文、山水、人物等雕刻题材,使徐公砚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工艺特征。砚台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实物和文化现象,其雕刻工艺水平要求高。徐公砚秉承了传统的雕刻工艺并不断创新,雕刻工艺水平高。一批徐公砚雕刻大师的产生,代表了徐公砚制作技艺的艺术高度。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民俗研究价值。徐公砚出于自然,源于民间,其传说故事本身就是民间文化。其雕刻艺人熟知本地自然环境、习俗传统和生活方式,徐公砚承载了当地民众的信仰、习惯、情感和行为方式;雕刻图案中的民俗文化内容,体现着民间文化气质和特色。如“节孝故事”“太平有象”“大鸡(吉)大利”等题材,都是地域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文化价值。独立成块的徐公砚,在砚文化中具有独有性和唯一性。与民俗文化和石刻技艺结合的徐公砚,文化属性深厚博大。

艺术价值。吸纳传统技艺并借鉴各种石刻工艺的雕刻艺术,给徐公砚赋予较强的艺术属性。其构图、设计、疏密、刀法的艺术因素,成为中国绘画和石刻艺术的典范。

保护状况。徐公砚村砚台沟砚石大规模开采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几十年开采,资源濒于枯竭。砚台雕刻对制作者艺术修养要求高,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有较大的局限性,掌握高级雕刻工艺的人才数量少,砚台雕刻技艺难于熟练掌握。产品缺乏商标和品牌,发展水平比较低,且良莠不齐,各自定价,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风险。徐公砚生产、制作、加工的主体,都是各自独立的手工作坊,缺乏统筹和协调,不利于徐公砚的长远发展。

开展系列展示活动。2010年以来,徐公砚先后参加了在济南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澳门举办的“卢家大屋民间工艺展演”、杭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深圳文博会、上海“中国上海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等二十余个展会展演。

临沂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供稿

来源:鲁南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