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李亨当太子时两次离异,而登基后却忧惧而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6 10:16 1

摘要:唐肃宗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大唐第八位皇帝,可以说,无论是当太子还是当皇帝,李亨都十分艰难,当太子时,为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两度废掉太子妃,在此期间一再低调,内敛,沉默,可这时间一场就成“奴才”了,李亨当太子时就很窝囊,而这恰恰是李隆基需要的太子。李亨之所

#图文创作打卡挑战活动#唐肃宗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大唐第八位皇帝,可以说,无论是当太子还是当皇帝,李亨都十分艰难,当太子时,为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两度废掉太子妃,在此期间一再低调,内敛,沉默,可这时间一场就成“奴才”了,李亨当太子时就很窝囊,而这恰恰是李隆基需要的太子。李亨之所以如此,就是老爹一日杀三子真给李亨给吓傻了。

开元二十五年四月,李隆基杀掉太子李瑛并李瑶、李琚等。 受冤案株连,李瑛的舅家、前太子妃的娘家、李瑶的舅家等,均遭到贬职或撤职流放的处罚。此时,宰相李林甫极力推荐寿王李瑁,而玄宗在高力士以“推长而立,谁敢复争”提议下,于是在开元二十六年六月初三日立27岁的李亨为皇太子。由于李亨非李林甫提议而立,因此从李亨当太子那天起就不断构陷李亨,意图废掉太子另立李瑁。

李亨的第一个媳妇是韦氏,其出身京兆韦氏彭城公房,韦氏嫁给李亨后先封为孺人,在开元二十六年成为太子妃。先后生下衮王李僩、绛王李佺、永和公主和永穆公主。 但在天宝五年,受累于韦坚皇甫惟明事件,李亨被迫与韦氏解除婚姻,韦氏削发为尼。

事情原本很平常,天宝五年正月十五,太子李亨先见的韦坚,而后皇甫惟明又与韦坚在景龙观相见。李林甫得知后,趁机上奏说韦坚身为外戚却和边将交好,欲谋废立发动政变,拥立皇太子李亨登基。这二位一位是手握兵权的边将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另一位是太子妻子的兄长韦坚

李亨身为太子,他的一举一动都很敏感,哪怕这次只是普通朋友之间的见面。李林甫意思很明显,太子结交将军,并且利用舅子拉拢大臣。无论哪一点,传出去给别人的印象都是——太子要谋反吗

李林甫知道得很清楚,他知道太子的小心、更知道唐玄宗的忌惮,但他说出了唐玄宗非常敏感这种事情:皇甫惟明和韦坚这次见面是“欲共立太子”。李林甫做这样的时候,还注意了一个小细节,为了增强自己说这话的可信度——最先上奏书的人是和李林甫反对派御史中丞杨慎矜写的。杨慎矜这位忠于律法、刚直不阿,素来不依附李林甫的人,却偏偏因为自己性格的原因,被李林甫利用做了一次刀子。

值得玩味的是,唐玄宗整件事情中的立场都是坐视旁观,摆明了想要借机削弱太子势力的想法。这处置方式中,有两点很有趣:一、上素知太子孝谨,故谴怒不及;二、诛杀、流放太子势力核心成员

于是皇甫惟明与韦坚因此被逮捕入狱,李林甫又让杨慎矜、杨国忠、王鉷、吉温等人一起出来作证。玄宗也怀疑韦坚与皇甫惟明结谋,但没有确凿的证据。在二十一日,玄宗下制书责备说韦坚因谋求官职地位,存有野心,贬为缙云太守,皇甫惟明因为挑拨离间君臣之间的关系,贬为播川太守。

而因韦坚皇甫惟明案子,李亨不得已和太子妃韦氏离婚算是撇清关系,而心中恨透了李林甫,可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头婚刚离完,又一桩离婚婚又开始了。

当时的赞善大夫杜有邻是东宫太子府的五品官,其女是太子李亨的良娣,良娣是地位低于太子妃的姬妾,秩正三品。此时李亨没有太子妃,杜良娣暂时执掌太子的后宫,所有的人都认为,杜良娣当太子妃就是一个时间问题,杜有邻另一个女儿嫁给了左骁卫兵曹柳勣,这是一个正八品下阶的文职官员,也就是说柳勣和太子李亨是连襟,按道理这货应该伺候好老丈人巴结好连襟,为以后飞黄腾达铺路。

可柳勣出身河东柳氏,大族,性格相当狂放,喜欢结交李邕、王曾等也很狂的名士。与平时谦虚谨慎的太子女婿相比,柳勣职位低还狂得没边儿,这让老丈人和老婆很不爽,你没能力就算了,还不服。杜有邻一再告诫这个女婿要谨慎,谨慎,再谨慎,要狂也得等到太子登基,由于屡劝不听,导致杜有邻十分反感在这个女婿,柳勣老丈人的鄙视加上老婆的无视,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对老丈人家的恨每日剧增,量变总会有质变的时候。有一天,为了一件小事二人又争吵起来。杜有邻凭借自己的老丈人的身份,狠狠地训斥了柳勣。

天宝五年十一月,忍无可忍的刘勣决定对老丈人致命一击,这一击不但致了老丈人的命,也致了自己的命,在他眼里看来,击倒一个人的最佳方式就是告他有谋反嫌疑,老丈人杜有邻这个小官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可他的连襟太子李亨这个能力的。况且不久之前,鼎鼎大名的韦坚和皇甫惟明被搞倒,在这方面李隆基很敏感,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

失去理智的柳勣不管太子和自己是否能活,他只要老丈人杜有邻死。于是就写了一篇诬告状,柳勣状告杜有邻的罪名是“亡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这十二个字递了上去,一场简单的翁婿矛盾却炸开了锅,太子是敏感话题,太子府官员加太子老丈人双重身份的家伙通过天命谶语要推太子当皇帝的话题敏感的要死。

这对李林甫来说简直就是天赐良机,李林甫从两方面入手,一边上书李隆基:有人鼓动太子取而代之,如何处理陛下自己决定。另一方面暗中安排京兆府吉温和御史台一起把柳勣和杜有邻全部抓起来严刑拷打。

柳勣在外面挺狂,告状时候很拽,没想到进了衙门成软骨头,一打就招,其实啥事儿没有,就是和老婆家不对付,想搞死老丈人,定了个“与妻族不协,欲陷之”的罪名。李林甫原本以为是真事,可没有想到是家庭闹剧。

李隆基听说涉及太子,立即令京兆府会同御史台官员审问。案情很快明朗,原来都是柳勣搞鬼。但李林甫授意手下指使柳勣诬告,先将案情扩大,又引李邕作证,使案情一下子扩大到地方官员,大有废太子李亨于朝夕之势。李隆基对李林甫的行为心知肚明,所以保持了谨慎的态度。但他对下级官员的告密未加宽贷,因柳勣、杜有邻等与皇室有亲戚关系,特予免死,判杖决,贬往岭南。但执行杖刑的过程往往因人而异,在李林甫授意下,杜有邻、柳勣均在重杖之下丧命,积尸大理寺,妻儿家小流徙远方。李邕、王曾等名士交往全部供出,一帮狂人名士在一起免不了吃喝嫖赌吐槽朝廷,于是,这帮人一起被杀被贬。

对儿子李亨,李隆基选择举起轻轻放下不再过问。李亨这边态度很明确,就是再离婚,他把杜良娣赶出太子府,以后毫无瓜葛。李亨够倒霉,刚和正妃韦氏“离婚”,连着和宠妃“离婚”。

此时,杜氏家人已是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境遇十分凄惨,此时李亨身边的太监李辅国揣摩到太子不能忘怀杜良娣的微妙心思,悄悄为无家可归的杜良娣做了一番安排。这雪中送炭的举止令太子李亨格外感激,所以当皇帝后,待李辅国甚厚。

李亨当太子是当了18年才继位皇帝的,其中危机重重,而且继位也没有经过李隆基的同意,算是借助战乱而登基的。他也是利用政变自己取得利益和地位。由此可见,李亨是一个有心机和智慧的人,也怪不得能够成为皇帝。

李亨晚年也开始犯了他爹李隆基的错误,宠幸和信任身边的人,只不过他比李隆基更昏,宠幸张皇后,他还宠幸宦官李辅国,纵容他们干预政事。宦官的干政由此开始,宝应元年,李亨患病不能上朝处理政事。

期间,张皇后为了不让李辅国过多干预朝政和选继承者,就找见太子说了这件事,并决定寻机会杀掉李辅国。只是这恰巧又被李辅国得知,于是李辅国挟持太子并假传太子命令,从而去了内宫。张皇后此时自然非常恐惧,为了自己的安全,她立刻就找唐肃宗李亨救命。只是这时候的李亨已病入膏肓,也没有能力去救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张皇后被李辅国等乱臣拖出去。52岁的李亨惊惧之下当天就死于长生殿。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来源:清水空流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