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千年姑苏文脉肌理,书香苏科弦歌育传承新人——第三十期《阅读苏州》校地共叙传承纪实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6 12:21 1

摘要:秋阳染金,桂香沁脾。2025年10月15日下午14:00,由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姑苏区公共文化中心、苏州历史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苏州工业园区蓝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丁香文艺社承办,丁香文艺社徐书僮担任策划的第三十期《阅读苏州》特别活动,携姑苏两千五百余年文脉的温

秋阳染金,桂香沁脾。2025年10月15日下午14:00,由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姑苏区公共文化中心、苏州历史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苏州工业园区蓝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丁香文艺社承办,丁香文艺社徐书僮担任策划的第三十期《阅读苏州》特别活动,携姑苏两千五百余年文脉的温润气韵,飞进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4号楼大厅。这场以“阅读为桥,对话苏州”为核心的文化盛宴,将古琴雅韵、文字情思与青春活力深度交融,在传统与现代的共鸣中,书写了苏州文脉传承与书香推广的生动实践。 作为深耕苏州地域文化的品牌活动,《阅读苏州》始终以“挖掘城市记忆、传递文化温度”为初心。此次走进苏科大,既是三大主办单位与承办方首次联动高校开展深度合作,更是将地方公共文化资源、学术研究力量与高校育人场景紧密结合的创新尝试——让千年姑苏的历史肌理,从《平江图》的街巷脉络到《吴郡志》的人文记载,从吴门画派的笔墨到昆曲的水磨调,通过师生的参与与演绎,成为可听、可感、可传的鲜活教材。活动尚未开场,4号楼大厅内已座无虚席,师生们手持节目单,目光里满是对这场“校地文化对话”的期待。


上半场:雅韵启幕,对话流动的苏州 伴随着一阵清越古朴的古琴声,活动正式拉开帷幕。裴金宝之女裴琴子登台演奏《梅花三弄》,指尖流转间,琴音时而苍劲如虎丘松风穿石,时而婉转如平江流水绕桥,将苏州文人“以梅喻志”的清雅风骨与“崇文尚雅”的精神内核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一曲弦歌,既是对吴门琴派文脉的接续,也为整场活动埋下“文脉永续”的伏笔。琴音落定,主持人缓缓走上台前,不仅梳理了《阅读苏州》过往二十九期的文化足迹——从拙政园的匾额题跋到山塘街的非遗工坊,从苏州博物馆的文物故事到平江路的市井烟火,更点明此次活动“让高校成为苏州文化传承新载体”的深意,为整场活动奠定“厚重而不失青春”的基调。


随后,苏州科技大学张笑川教授围绕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流动的苏州(1912-1937)》一书,以与文学院师生对谈的形式展开深度分享。他从“江南的苏州”“行政的苏州”“士绅的苏州”“文化的苏州”四个视角,结合馆藏老照片、手艺人访谈实录与地方档案文献,生动展现了民国时期苏州在时代浪潮中的转型与坚守——既有着江南水乡的温婉底色,又有着行政建制的规整脉络;既留存士绅阶层的文化担当,又延续吴地文脉的精神内核。张教授指出,正是千年文化基因与时代动荡演进的深度碰撞,让苏州的城市“流动”既合于中国近代史整体图景之辙,又押着江南城市体系独特的韵脚。台下师生时而提笔记录,时而颔首共鸣,不少苏科大学生轻声感慨:“原来我们日日穿梭的街巷里,藏着这么多串联古今的文化密码。”


分享尾声,张笑川特意邀请对谈师生上台合影留念,并向学生代表赠送亲笔签名的新书。紧接着,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瞿晓庆稳步登台,代表主办方宣读《阅读苏州》书香推广人倡议书。“苏州文脉绵延两千五百余年,从春秋吴都的礼乐文明到明清府城的文教兴盛,从吴趋歌的悠远到昆曲的婉转,从园林的雅致到书院的书香,皆是城市的精神根脉与民族的文化瑰宝。”瞿书记的话语铿锵有力,既立足苏州“人间天堂”的文化底蕴,又紧扣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明确倡议全体师生以“阅读者”姿态深耕姑苏典籍,从《苏州府志》的史料记载到《浮生六记》的生活闲趣,读懂城市的历史纵深;以“传播者”身份搭建文化桥梁,通过校园沙龙、社区宣讲、文化市集等形式,让评弹的韵味、缂丝的精致走出象牙塔;以“传承者”担当激活文化生命力,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用短视频、情景剧等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赋予苏州故事新的时代表达。倡议声毕,现场师生纷纷举手响应,这份踊跃背后,是高校学子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与传承自觉的觉醒。 倡议书引发的共鸣尚未平息,苏州历史文化研究会李峰会长登台发表讲话。“刚才的倡议,恰是苏州文脉传承最迫切也最珍贵的‘青春应答’!”李教授的讲话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温度,他先肯定张笑川教授的分享“将高深学术转化为青年可触摸、可理解的文化养分,让民国苏州的‘流动’肌理变得清晰可感,填补了青年群体对地方近代史认知的空白”,继而聚焦倡议书强调,“高校是文化传承的关键枢纽,这份倡议没有空泛的口号,而是把‘读苏州、传苏州’的责任具象化为可落地的行动,让千年文脉有了青年接棒人——这不仅是《阅读苏州》活动从‘文化传播’到‘文化育人’的价值升华,更是校地协同守护城市根脉的生动实践,为苏州文化传承注入了可持续的青春活力。”一番话语既衔接前文,又深化了活动的文化意义,为后续文艺表演铺垫了厚重基调。



下半场:弦歌飞扬,演绎可感的文脉

下半场文艺表演接续登场,以多元形式让苏州文脉从典籍中走出,变得可听可触、可感可怀:苏科大学生合唱《茉莉花》,熟悉的江南旋律在青春嗓音的演绎中,多了几分蓬勃朝气,旋律里藏着的小桥流水、白墙黛瓦,恰是苏州文化最鲜活的注脚,瞬间引发全场情感共鸣;文学院大一新生张宸熙朗读《在虎丘》,作为初入苏州的青年学子,他的声线里满是对这座古城的好奇与敬畏,文字中“虎丘斜塔映清波”的景致通过声音具象化,展现出青年与古城的初次深度对话;蒋余祥、金丽萍等表演者复刻的《姑苏吆喝》极具感染力,“栀子花白兰花”“赤豆糊糖粥”的悠长吆喝声穿越时空,精准复刻了老苏州的市井烟火气,不仅唤醒了现场长辈的童年记忆,更让年轻学子直观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魅力;11岁的吴青岳以稚嫩却坚定的声线朗诵《游子吟》,将传统孝道文化与苏州人“崇文重德”的地域特质巧妙融合,童声里的纯粹与真诚,传递出“文脉传承不分年龄”的深刻内涵;丁香文艺社成员高春华朗读《沧浪亭的春》,以舒缓节奏勾勒出园林“未入园林先见景”的雅致意境,让听众在文字与声音中领略江南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文化精髓;吴青岳与19岁吴佳静合作的《江南春晓》堪称点睛之笔,古琴的千年雅韵与青年的蓬勃声线交相辉映,一少一青的搭配恰是“代际传承”的生动缩影,寓意着苏州文脉在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潘琼演绎的《苏州,最柔软的江南》,以细腻婉转的声线道出苏州“水做的骨肉”里藏着的温柔与坚韧,将江南文化的特质诠释得淋漓尽致。


最终,全体表演者集体朗读《读中国》,“读中国,在唐诗的月光里读你的豪迈;读中国,在宋词的婉约里读你的温柔……”激昂的声线从苏州的街巷园林延伸至中华大地的山河湖海,将活动主题从“阅读苏州”升华为“读懂中国”,实现了地域文化传承与国家文化认同的深度融合,为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此次活动以高校为枢纽,串联起学术研究的厚度、公共文化的温度与青年传承的活力,不仅让苏科大学子加深了对“第二故乡”的文化认同,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传承的种子。校地文企的协同发力,打破了文化传承的场景壁垒,让千年姑苏文脉不再是古籍中的文字、园林里的遗迹,而是转化为可参与、可实践的生动体验,为苏州文脉的永续发展注入了坚实的青春力量,彰显了文化传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深远意义。 文/徐书僮



来源:王建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