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生死劫:当增长神话破灭,如何跳出'自杀式经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6 12:04 1

摘要:今年以来,家居家装行业被一股巨大的无力感笼罩。4月16日,绍兴金点子纺织公司创始人毕光钧坠楼身亡,终年56岁;6月2日,杭州西子电梯董事长刘文超坠楼身亡,终年54岁;7月17日,广东靓家居创始人曾育周坠楼身亡,终年53岁;7月27日,北京居然智家董事长汪林朋坠

撰 文 | 周 琪

今年以来,家居家装行业被一股巨大的无力感笼罩。4月16日,绍兴金点子纺织公司创始人毕光钧坠楼身亡,终年56岁;6月2日,杭州西子电梯董事长刘文超坠楼身亡,终年54岁;7月17日,广东靓家居创始人曾育周坠楼身亡,终年53岁;7月27日,北京居然智家董事长汪林朋坠楼身亡,终年57岁。

财经作家吴晓波称,这些创始人的创业时间都超过了20年,他们的企业规模在行业中都属大中型,有人甚至成为过一省的首富。“这在我研究的当代中国企业史上十分罕见。”

企业家常被视为“强者”,公众舆论和媒体叙事偏爱“白手起家”“力挽狂澜”的英雄企业家形象,迫使许多创业者、一把手给自己戴上“无所不能”的面具,无法接受自身局限性和失败的可能,信奉“成王败寇”,将企业成败与个人价值牢牢绑定。很可惜,正是这些在“顺风局”中助力他们走向巅峰的执念,当企业遭遇逆境时,成为了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何避免更多悲剧发生?是企业家自身出了问题还是经营环境震荡导致他们不堪重负?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不该随着企业家的纵身一跃归于沉寂。《中欧商业评论》近日专访了斯可馨家居创始人胡卫东和思瀚咨询创始人、ICF MCC(国际教练联合会大师教练)闫秋华,他们分别从家装家居业内人士和高管教练的视角对涉地产行业危机下企业家如何自处,以及企业家群体身上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境作了诠释和解读。

企业家都有“病”,

外表有多强,

内心可能就有多弱

胡卫东出生于1970年,16岁开始就跟着木匠师傅学做家具。在他的家乡浙江天台,当地人善于经商,三分之一的人都做生意。1999年,在一档电视节目的启发下,胡卫东在南京创立斯可馨家具,创始团队只有11个人,专注布艺沙发的研发与创新。乘着行业快车道,斯可馨用十年时间,成为了布艺沙发中的冠军企业。

2008年,中国家居行业受到关联行业影响进入低谷期。仅在上半年,就有将近3000家家居企业倒闭。斯可馨在这一年逆势扩张,消费层次上向高端进军,新增系列产品线,斯可馨一度陷入经营困境。

有过“死里逃生”的经历,胡卫东在面对生死大考时心态更为平和。2020年,房企“三道红线“的发布犹如给行业猛踩一脚刹车,大量地产上下游企业就这么被甩了出去,疫情之后,以家居为代表的大件消费逐年萎缩,消费者心态趋于理性谨慎,量价齐跌,行业内卷,企业家的情怀、理想、抱负都抵不过一句“活下去”。

胡卫东几乎每天都会听到同行企业关门倒闭的消息,大到老板自杀,小到被逼债、限高,今年这个圈子创业者的先后意外离世更令他感慨命运不定。汪林朋坠楼的消息他是在网上看到的,第一反应是不相信。作为过去20年推动了行业发展、有影响力的领袖级人物,胡卫东印象中的汪林朋总是积极向上,沮丧、低落的时候极少。

“他不断创新、求变,性格开朗,说着一口不标准的普通话,挺可爱的,大家也很喜欢和他在一起。他是不甘平庸、喜欢挑战的人。企业经营者,无论规模大小,他都能连接,带大家一起旅游,既有温度也有魅力。我至今无法理解,有这么大能量的一个人,什么关过不去呢?”一个人在办公室的时候,胡卫东会没有理由地悲从中来,“我会问自己,遇到过不去的时候,是不是也会选择走得这么悲怆,这么决绝?”

很多创始人都认为,露出失败和脆弱的一面很羞耻,以为经常伪装,就可以变成超人,但很多时候往往苦了自己。不断平衡投资人、员工和用户多方利益的过程,更像一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交手,对自己有要求的创始人往往善于让周边的人保持乐观,但自身更容易陷入精神衰弱。

OpenAI CEO萨姆·奥尔特曼曾说:“创始人面临不展现软弱和在内部、外部事件中担当‘啦啦队长’的巨大压力。世界可能在你身边塌下来——如果你打理一家公司,大部分时间里情况的确如此——你必须保持坚强、自信和乐观。失败是可怕的,并且看起来非常愚蠢。”

闫秋华有30多年的企业管理和咨询实践,她曾受邀给一群民营企业家分享“克服团队协作五项障碍”,课上她问听众“多少人每天要靠安眠药才能睡着”,在场多数人都举起了手。对这个结果,她并不感到意外。“企业家身上很多特质和psychopath(精神病患者)接近,比如偏执、坚持、超出常人的决绝,区别在于后者纯粹利己,企业家利他向善,但这些特质容易导向固步自封,缺乏聆听他人的意愿和能力,一根筋到某种程度,就失去了平衡,从这个角度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在她看来,汪林朋的悲剧,一部分源于认知的固化和局限,试图拿着老地图寻找新大陆——在地产下行趋势中,依然用激进的方式扩展生意版图。Marshall Goldsmith 写过一本书《习惯力》,书名直译是“成就你今日的,无法造就你明日的成功”(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对曾创下赫赫战功的一代企业家而言,思维模式一旦固化,所有之前促使他成功的因素,都有可能会反作用于他。

悲剧的另一部分源于孤独。虽说创业是孤独的泥泞路,但在这个过程里如果有一个人可以倾诉——无论对象是高管教练还是私董会同侪——能够时不时地给予矫正、照镜子,去挑战企业家当下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他可以看见、感知自己的情绪,并从情绪中抽离出来,找到新的策略、路径和方法应对挑战和危机。

做企业和农民一样,

都是靠天吃饭

据胡卫东观察,家居行业不景气,表面看是受房地产影响,更深层是消费者的预期和心态变了。不仅是没钱的不消费,有钱的也不愿意花,预算差不多降一半,导致这个行业即使把量做起来,也挣不到钱,内卷、空转,出货却没利润。

“坚持品质和‘活下来’之间,你只能选择一头,因为价格高的产品没人要,但是任何一个行业,如果没有一定的利润支撑,养不了设计、研发、品牌人才,又如何去抢占国际市场,和国际企业掰手腕?”他说。

他和企业家朋友经常在一起聊聊天,缓解一下压抑的心情,聊建筑、聊美学,但不会和过去一样,见面就问生意做得如何,交换商机。“大家会刻意回避这个话题,在商不言商,别人出来原本是为了逃避压抑的环境,你偏要把话题拉回去,结果肯定是朋友也没得做。”

尽管生意不好做,但和同行比,胡卫东还算乐观。有的企业家觉得,早知现在这样还不如回家钓鱼躺平,哪怕没有失去自由,但心是不自由的。

出生于1970年代,胡卫东这一代企业家,受改革开放思想的激励,都有创造未来、改变世界的梦想,他们一度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相信人定胜天,现在看来,这些都是违背常识的。GDP一定要增长,企业指标一定要一年更比一年高,好像企业必须要做大,其实这不符合逻辑,更不符合自然规律。

企业和人一样,到了一定程度会老去,年轻的时候能承压200斤,到了70岁可能100斤都扛不住,偏要扛300斤,最后只会垮掉。历经多次行业震荡,胡卫东的领悟是,做企业和农民一样,都是靠天吃饭,管不了天,只能管好自己的欲望。

他所在的伟事达私董会小组去日本游学多次,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企业经历了长期的衰退,几千亿规模的企业可以说倒就倒,几千万规模的可能活下来,这带给他震撼与启示——经营企业如同生存游戏,最终比拼的是谁活得久、活得健康。

在闫秋华看来,像胡卫东这样的企业家在认知层面经历了“将自己打碎又重塑”的过程,这并不容易,不仅要有充分的自我觉察,也需要敢于突破的勇气和决绝,但唯有经历这个过程,企业家的认知才得以升维至更高的层次。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家主场基本在国内,他们过去的成功有很多前提,比如努力、聪明、时代机遇、运气……创业是九死一生,从创业开始,到把企业做大做强,概率很低。虽然个人努力很重要,但如果没有运气的成分,他们可能面对无力解决的挑战。成功人士总是有一个错觉,觉得他们的优秀仅仅源于勤奋和聪明。

从管理者角度,如何打破“我最厉害”的思维惯性,拓宽认知边界?闫秋华认为,首先是awareness(感知力),企业家要对外部和内部环境保持高度的感知力,而不是像鸵鸟一样把脑子埋到沙子里,假装挑战和威胁不存在;其次是agility(敏捷力),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快速调整策略,应对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最后是adaption(适应力),当周遭的变化以指数级的速度发生,一切商业模式都面临被颠覆的风险,对于企业而言,要么适应,要么衰败。

放下增长执念,

目标可以是“做小”

斯可馨的布艺沙发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度挺高,属于高端品牌,一些中东客户过去只认意大利品牌的沙发,如今中国产的沙发凭借原料、工艺、价格等优势也可以和意大利产的平起平坐,甚至享受“C位”的待遇。有客商建议胡卫东在越南建工厂,把规模做大,被他拒绝了。

“规模大了,就意味着负担重了,10个亿要多少人做呢?有的同行做到50个亿、80个亿,在全世界建工厂,不断地融资,表面看规模越来越大,背后的负债越来越多,把企业生命的主动权交到别人手上,我不愿意这么干。”

胡卫东如今对增长没有执念,他这几年的目标是“做小”,哪怕小一半都能接受,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平台上的员工都有活干,有工资拿,工作和生活可以平衡,不用担心失业被裁,为房贷车贷担心;长期合作的经销商活得更健康;每一单客户的满意度更高;工艺每年都有进步和创新。

在很多企业家心目中,只有把企业做大,才能做久。不少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伴随改革开放应运而生,伴随中国加入WTO飞速发展。凭借时代大势,中国企业活力充沛,尽享发展红利,也就习惯了高速增长、习惯了规模为王。然而,如果拉长时间轴来看,这样的增长是开天辟地和史无前例的,你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意外”“偶然”,是不可持续的。

知名管理学者拉姆·查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大家对“现金流”高度敬畏的时代。过去依赖的融资渠道,也许已捉襟见肘;曾经以为是保底的收入来源,也许已自身难保。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过去推断将来,即便貌似保守地打个折,也不足以充分反映“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的巨大冲击。因为,此刻企业面临的很可能不是“多与少”的问题,而是“有与没有”的问题。

企业唯有活下去,才能有未来。这是为什么任正非说,华为的最低纲领是活下来,最高纲领还是活下来。这并非自谦之语,而是企业家在多次面临重大危机后领悟到的终极管理哲学。

在闫秋华看来,“做大做强”是企业经营者容易陷入的误区,其实“做大”未必意味着“做强”。比起“如何做大做强”,经营者更需要经常问自己,企业的独特性在哪里,给消费者、市场创造了什么价值。尤其在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时,有时候慢就是快,既要建立与时俱进的思维模式,又要稳住内在的核心,一味追求增长只会导致动作变形,最终企业滑向急功近利的危险境地。

这也是为什么她如今常常建议身边的企业家慢下来。“悠着点,不用那么着急,只有真正静下来,才能感知到机会,静不下来的时候你根本抓不住风口,随便抓住的很可能也不是你想要的。”

胡卫东坦言,如果现在制定战略,还把“增长”放在第一位,“那我觉得过去几年的钱都白亏了,学费也白交了”。在看尽了行业巨头沉浮后,他认为战略最重要的是可控,是安全边界,做企业要想好可能会由于什么原因崩盘,“斯可馨如果有一天倒掉,原因最有可能是我们掉进了盲目扩大的陷阱”。

来源:中欧商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