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局新政“三连击”!药店迎生死局:千家闭店,三类店却能逆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4 23:50 1

摘要:最近药店圈愁云密布,不少老板后台留言:“医保查得越来越严,利润压得越来越低,这店还能开下去吗?” 这话绝非夸张——2025年国家医保局密集出台政策,从药品追溯到处方管理再到专项整治,一套“组合拳”下来,内蒙古、河南等地已有上千家药店主动退出医保定点,行业首次出

最近药店圈愁云密布,不少老板后台留言:“医保查得越来越严,利润压得越来越低,这店还能开下去吗?” 这话绝非夸张——2025年国家医保局密集出台政策,从药品追溯到处方管理再到专项整治,一套“组合拳”下来,内蒙古、河南等地已有上千家药店主动退出医保定点,行业首次出现全年净减少超3000家的情况。

但要说这是“绝杀”也不准确。新政本质是在“刮骨疗毒”,清退靠违规生存的“害群之马”,反而给合规经营、深耕服务的药店留足了空间。今天就用大白话拆解:医保新政到底卡了哪些“脖子”?为什么有的店活不下去?想站稳脚跟该往哪使劲?不管是从业者还是常买药的普通人,这些门道都得搞懂。

先算清“生存账”:新政戳中三大痛点,违规路彻底走死

药店日子难,根源是新政精准打掉了过去的“歪路子”。以前不少药店靠“医保刷卡冲量、低价药赚差价、模糊处方卖药”活着,现在这三条路全被堵死了。

第一记“重拳”:“无码不结”卡死药品流向,造假没空间

2025年4月1日起,山东、河北等13个省份的134个统筹区已经全面实现药店医保结算“无码不结” ,也就是说,医保药品必须扫追溯码上传信息,少一个码都没法报销。这一下就断了“回流药”的活路。

以前有些药店偷偷收药贩的回流药,伪造票据洗白后再卖给消费者,福建就曾端掉过一个涉案2亿的回流药团伙。现在药品从生产到销售全程可追溯,只要扫一下码,来源、批号、流向全清楚,想掺假、换药根本藏不住。对中小药店来说,虽然扫码增加了工作量,但这是保命符,不扫就没法用医保,客流更保不住。

第二记“重拳”:处方管得比医院严,“无方售药”直接罚

处方药占药店营收的半壁江山,但现在想卖处方药越来越难。2025年医保“百日行动”把处方造假列为头号严查对象,不管是伪造电子处方、空刷医保卡,还是没处方就卖降压药、抗生素,一旦查到,轻则罚款,重则直接取消医保资格。

更关键的是,现在处方审核全靠大数据盯着。比如有人短期内多次买同一种降压药,或者处方用量和诊断对不上,系统立马报警,一查一个准。以前靠“人情处方”蒙混过关的药店,现在根本顶不住,不少店因为处方药销量下滑,营收直接跌了三成。

第三记“重拳”:利润被压到极致,老套路赚不到钱

药店的利润空间早就被挤得没多少了。集采扩围后,很多常用药价格砍半,医院实现“零差价”,反而比药店还便宜,消费者自然更愿意去医院开药。加上医保控费收紧,药店的医保支付比例、报销额度都有限制,靠医保药赚差价的时代彻底过去了。

对中小药店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连锁药店能靠规模采购压低成本,单体药店拿货价高,房租、人力这些刚性支出占比高达65%-70%,又没法像以前那样靠违规补利润,不少店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困境,关门成了无奈选择。

为啥不是“绝杀”?新政留了三条“活路”,早转型早赚钱

医保局的初衷不是“干掉”药店,而是让行业回归“卖药+服务”的本质。从政策导向能看出来,只要愿意合规转型,这三条路都能走通。

第一条路:从“卖药的”变“健康管家”,靠专业留客

以前药店拼位置、拼价格,现在得拼专业。新政明确把药店定位为“健康服务枢纽”,鼓励做慢病管理、用药指导这些服务,执业药师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比如针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定期测血压、血糖,提醒用药剂量,甚至帮着对接医院复诊。湖南有家社区药店就靠这招,给周边1200户家庭做“家庭药箱管理”,会员复购率高达78%,远超行业平均的45%。专业度上去了,消费者就不会只因为便宜一块钱换药店,反而会长期绑定。

这里得提醒:专业不是靠嘴说的,执业药师必须持证上岗,对药品的适应症、禁忌症烂熟于心,遇到复杂情况能及时建议就医,这才是核心竞争力。

第二条路:抓牢“线上+处方”,打通销售新渠道

处方药的“卡脖子”问题,其实是倒逼药店走正规渠道。一方面,全国电子处方流转平台正在加速落地,未来医院处方会更顺畅地流到药店,只要合规,不愁没处方来源;另一方面,线上医保买药已经成了大趋势,全国287个地级市都开通了线上医保支付,部分城市线上占比突破25%。

聪明的药店已经在做“线上+线下”结合:线下做好处方审核、药品调配,线上接入外卖平台,提供“30分钟送药上门”服务。广西有家药店还靠抖音直播科普用药知识,把执业药师打造成“健康IP”,单场直播带动夜间订单增长300%。中小药店单独做线上成本高,可以抱团加入连锁的线上体系,共享流量和配送资源。

第三条路:拓展“非药+特色服务”,打开利润新空间

光靠卖药赚不到钱,就得在“非药”和特色服务上找突破口。政策鼓励药店做中医理疗、营养咨询这些项目,甚至能刷医保,这些都是新的利润点。

比如在药店加个中医理疗区,提供艾灸、推拿服务,或者卖蛋白粉、维生素等营养补充剂,搭配专业的营养建议,溢价空间比普通药品高不少。浙江有家药店就靠“中医坐诊+药食同源”模式,推出节气养生包,非药品收入占比达到42%。但要注意,拓展业务不能偏离健康核心,以前卖零食、日用品的路子肯定走不通了。

两类店必被淘汰,三类店能活好,早看清早打算

政策洗牌下,药店行业分化会越来越明显。不是所有店都能活下来,这两类危险了,三类机会大。

必被淘汰的两类店:

1. 违规操作的“游击店”:靠回流药、假处方、刷医保卡买日用品生存的药店,现在根本躲不过大数据监控和飞检,一旦被查,不仅罚钱,还会被取消医保资格,基本等于关门。2025年医保“百日行动”就是零容忍,查到直接追责,想跑路都难。

2. 只卖药的“裸奔店”:没有专业服务,也不做线上,只靠线下卖药的单体药店,会被连锁和线上平台双重挤压。这类店既没有价格优势,也没有服务粘性,客流只会越来越少,最终被市场淘汰。

能活好的三类店:

1. 连锁合规型药店:连锁有规模优势,能搞定集中采购、信息化系统,轻松满足追溯码、处方流转的要求。而且连锁容易拿到医保支付权限,线上线下渠道通畅,2025年头部连锁反而在逆势开店。

2. 社区服务型药店:这类店可能规模不大,但扎根社区,能做家庭药箱管理、慢病随访这些贴身服务。72%的老年患者选药店优先看“步行15分钟内可达”,社区店的地理优势和服务优势没人能替代。

3. 特色专科型药店:专注某一领域的药店,比如中医馆、慢病药房、医疗器械专营店,能形成差异化竞争。比如专门做糖尿病服务的药店,提供血糖仪校准、饮食指导,能精准抓住目标客群,利润比综合药店高不少。

最后提醒:不管开不开店,这3件事得记牢

不管是药店老板还是普通消费者,新政带来的变化都得适应。这3件事提前做好,才不会被动。

对药店老板来说:第一,赶紧查自己的合规情况,追溯码是不是全扫了,处方审核是不是到位了,有问题及时整改,合规才是饭碗;第二,别犹豫转型,哪怕先从免费测血压、建立会员档案这些小事做起,慢慢积累专业口碑;第三,控制成本,比如用“共享药师”模式降低人力成本,或者和周边药店抱团采购,减少库存压力。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第一,买药一定要看追溯码,扫一下就能确认药品真假,避免买到回流药;第二,凭处方买处方药,别嫌麻烦,这是对自己用药安全负责;第三,社区药店的服务越来越全,慢性病患者可以多和药店的执业药师沟通,能获得更贴心的用药指导。

其实药店行业的“寒冬”,本质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结束了。医保新政不是要“绝杀”药店,而是要让真正能提供健康服务的药店留下来。对从业者来说,与其抱怨政策严,不如赶紧转型练内功;对消费者来说,未来买药会更放心,服务也会更贴心,。

来源:江雨朦朦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