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射频 PCB 的核心性能(如通信距离、接收灵敏度、发射功率)由天线、LNA、PA、滤波器四大关键元件决定,这些元件的放置有专属策略 —— 天线放错位置会导致增益下降 3dBi,LNA 靠近噪声源会使 NF 升高 2dB,PA 散热不良会导致功率衰减 10%。
射频 PCB 的核心性能(如通信距离、接收灵敏度、发射功率)由天线、LNA、PA、滤波器四大关键元件决定,这些元件的放置有专属策略 —— 天线放错位置会导致增益下降 3dBi,LNA 靠近噪声源会使 NF 升高 2dB,PA 散热不良会导致功率衰减 10%。
一、天线的放置策略:最大化信号收发效率
天线是射频信号的 “出入口”,其放置需解决 “辐射方向、净空区、干扰隔离” 三大问题,不同类型天线(PCB 天线、外接天线座)的策略略有差异:
1. PCB 天线(如倒 F 天线、 monopole 天线)
位置选择:优先放置在 PCB 的 “独立边缘”(如长方形 PCB 的短边中央),避免被其他元件 / 金属遮挡(遮挡会导致信号反射,增益下降 1~2dBi);
禁忌:不可放在 PCB 角落(易受板边效应影响,方向图畸变)、不可放在密集过孔区(过孔会吸收射频能量);
净空区控制:
2.4GHz PCB 天线:净空区半径≥30mm(λ/4),净空区内无任何铜箔、过孔、元件(包括贴片电阻电容);
5GHz PCB 天线:净空区≥20mm(λ/4≈15mm,留 5mm 余量),净空区边缘需做 “接地环”(宽度 1~2mm 的连续接地铜箔),减少边缘场辐射;
朝向优化:天线辐射方向需朝向 “无遮挡区域”(如设备外壳的开口处),若设备需多方向通信(如智能家居网关),可将天线沿 PCB 不同边缘放置(如两个天线分别放短边和长边);
案例:某 2.4GHz 智能家居传感器,将倒 F 天线放在 PCB 长边中央(净空区 30mm),天线增益 1.2dBi;初期放在角落(净空区 15mm)时,增益仅 - 0.8dBi,通信距离从 50m 降至 20m。
2. 外接天线座(如 SMA、IPEX 座)
位置选择:需靠近 PCB 边缘,天线座的中心轴线与 PCB 边缘平行(偏差≤5°),避免轴线朝向 PCB 内部(导致信号被 PCB 吸收);
间距要求:天线座与周围元件间距≥10mm(2.4GHz),与射频 PA 的间距≤30mm(减少传输线损耗,2.4GHz 每 10mm 损耗 0.2dB);
接地处理:天线座的金属外壳需与射频地可靠连接(通过 3~4 个接地过孔,间距≤1mm),外壳下方不可有数字走线 / 元件,避免接地噪声耦合;
注意:外接天线座的安装孔需与外壳开孔对齐(偏差≤0.5mm),否则天线插头插入后会导致外壳遮挡,增益下降。
二、低噪声放大器(LNA)的放置策略:最小化噪声引入
LNA 是接收端的 “第一级放大器”,负责放大微弱射频信号(-100~-50dBm),对噪声极敏感,放置需围绕 “远离噪声源、缩短信号路径、优化接地” 展开:
1. 远离噪声源的 “隔离带” 设计
数字噪声隔离:LNA 与数字元件(MCU、USB 芯片、时钟晶振)的间距≥5mm(2.4GHz)、≥8mm(5GHz),若间距不足,需在两者间布置 “接地隔离墙”(宽度≥2mm,每隔 1mm 打 1 个接地过孔);
重点规避:25MHz 以上的数字时钟线(如 SPI 时钟、MCU 系统时钟),需与 LNA 保持≥10mm 间距,且时钟线需做阻抗匹配(50Ω)与屏蔽(包地);
电源噪声隔离:LNA 的电源引脚需单独供电(不可与数字电路共用电源),电源滤波元件(如 100nF 射频电容、1μH 电感)需紧贴 LNA 电源脚(间距≤2mm),滤除 1MHz 以上的开关噪声;
案例:某 5G NR 接收模块,LNA 与 25MHz 晶振间距 3mm 时,NF=3.5dB;增加接地隔离墙(宽度 2mm)后,NF 降至 2.1dB,满足接收灵敏度要求(-98dBm)。
2. 信号路径的 “短直” 原则
输入输出路径:LNA 的输入端(RF IN)需直接连接滤波器输出端,间距≤8mm(2.4GHz),传输线需为 50Ω 微带线(无分支、无直角转弯);
禁忌:不可在 LNA 输入 / 输出路径上布置过孔(每个过孔增加 0.1dB 损耗),不可有其他走线平行(平行长度≤5mm,避免串扰);
接地路径:LNA 的接地引脚(GND)需通过 “最短路径” 连接到射频地平面,接地过孔需在引脚旁 1mm 内(每增加 1mm,接地电感增加 0.5nH,噪声抑制能力下降);
标准:LNA 的接地阻抗需≤0.05Ω(1GHz 场景),否则需增加接地过孔数量(2~3 个)。
三、功率放大器(PA)的放置策略:平衡功率与散热
PA 是发射端的 “功率输出级”,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如 2.4GHz PA,输出功率 20dBm 时,功耗约 1W),放置需解决 “散热、电源滤波、干扰辐射” 问题:
1. 散热优先的位置选择
区域选择:PA 需放置在 PCB 的 “散热优势区”—— 靠近 PCB 边缘(便于热量通过空气对流散发)、远离其他发热元件(如 DC-DC 转换器,间距≥15mm);
禁忌:不可放在 PCB 中心(热量易累积,温度升高 10~15℃,PA 输出功率下降 5~10%)、不可放在密集元件区(阻碍散热);
铜箔散热设计:PA 的散热焊盘(如 QFN 封装的底部焊盘)需连接 “大面积厚铜箔”(2oz,35μm),铜箔面积≥PA 封装面积的 3 倍(如 4mm×4mm PA,铜箔面积≥48mm²),且铜箔上需布置 4~6 个散热过孔(孔径 0.4mm),连接到内层接地平面;
案例:某 2.4GHz PA(输出 20dBm),初期放在 PCB 中心(铜箔面积 16mm²),温度达 85℃,输出功率 18.5dBm;优化至边缘(铜箔面积 48mm²+6 个散热过孔),温度降至 65℃,输出功率恢复至 20dBm。
2. 电源与干扰控制
电源滤波:PA 的电源引脚(如 Vcc)需并联 “高频 + 低频” 滤波电容 ——100pF 射频电容(抑制 1GHz 以上噪声)、10μF 钽电容(抑制 1MHz 以下噪声),电容与引脚间距≤1.5mm;
禁忌:不可共用数字电源(数字电源的纹波会导致 PA 输出杂散超标,如 2.4GHz PA 的杂散需≤-30dBm);
干扰辐射隔离:PA 是强辐射源(输出功率 20dBm 时,辐射强度达 - 20dBμV/m),需与 LNA 保持≥20mm 间距(2.4GHz),且两者间需布置接地隔离带(宽度≥3mm),避免 PA 的辐射干扰 LNA 接收。
四、射频滤波器的放置策略:精准滤除杂波
射频滤波器(如 SAW、BAW 滤波器)负责滤除带外杂波(如 2.4GHz WiFi 滤波器需抑制 2.0~2.3GHz 与 2.5~2.8GHz 的信号),放置需确保 “信号路径短、隔离好、阻抗匹配”:
1. 靠近对应元件,缩短路径
接收端:SAW 滤波器需紧贴 LNA 的输入端(RF IN),间距≤5mm(2.4GHz),传输线长度≤8mm(每增加 5mm,插入损耗增加 0.1dB);
发射端:滤波器需紧贴 PA 的输出端(RF OUT),间距≤5mm,避免 PA 输出的杂波在传输过程中耦合到其他电路;
禁忌:不可将滤波器放在 PA 与 LNA 之间(会导致发射杂波入侵接收端),不可远离对应放大器(路径过长导致信号衰减与杂波耦合)。
2. 隔离带与接地优化
带外杂波隔离:滤波器周围需布置 “接地环”(宽度 1~2mm,每隔 0.5mm 打 1 个接地过孔),接地环与滤波器间距≤1mm,减少带外杂波泄漏;
阻抗匹配:滤波器的输入 / 输出端需与传输线(50Ω)精准对齐,偏移量≤0.05mm(2.4GHz 场景),否则会导致阻抗反射(S11>-18dB);
案例:某 2.4GHz 滤波器与 LNA 间距 12mm,插入损耗 1.2dB,带外抑制 40dB;调整至间距 4mm + 接地环后,插入损耗降至 0.8dB,带外抑制提升至 45dB。
关键元件的放置策略是射频 PCB 性能的 “关键变量”—— 某无线模块因 PA 与 LNA 间距仅 10mm,导致 PA 的辐射干扰 LNA,NF 从 1.8dB 升至 3.2dB;按策略调整间距至 20mm + 接地隔离带后,NF 恢复至 1.9dB。可见,针对性的元件放置策略能直接解决核心性能问题。
来源:捷配工程师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