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4月,日本一艘两千吨级的运输船“神户丸号”,载着从中国掠走的金银珠宝,正沿鄱阳湖向长江方向行驶,计划经长江入海返回日本。
1945年4月,日本一艘两千吨级的运输船“神户丸号”,载着从中国掠走的金银珠宝,正沿鄱阳湖向长江方向行驶,计划经长江入海返回日本。
行至鄱阳湖西北的老爷庙水域时,这艘船突然消失,不是常规的沉船那样缓慢下沉,而是像被水下一股力量牢牢拽住,径直拖向湖底,片刻间便没了踪影。
单看这段史料记载,很难不觉得反常,两千吨级的船只即便失事,至少会留下残骸、木板之类的痕迹,可神户丸号连一点漂浮物都没留下,这为后续的猜测埋下了伏笔。
神户丸号沉没后,日本军方自然不愿放弃船上的财物,立刻派遣潜水队潜入湖中搜寻。
但搜寻结果比沉船本身更离奇:潜水队不仅没找到神户丸号的任何遗骸,所有下水参与搜寻的人员,事后全都出现了精神失常的症状。
从那以后,老爷庙水域就有了“中国百慕大”的称呼,当地百姓对这片水域的敬畏又多了几分。我翻查相关水文资料时曾想,会不会是水下环境特殊导致的?
后来发现,这片水域是鄱阳湖与赣江的交汇处,水下暗流、漩涡密集,确实容易引发船只事故,但要解释“潜水员集体精神失常”,目前还没有确凿的科学依据,这也让这片水域的神秘色彩一直延续到现在,要聊老爷庙水域,就绕不开岸边的老爷庙。
关于这座庙的由来,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元末时期,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决战,朱元璋的水军被陈友谅围困,他乘坐的船只眼看就要被击沉。
就在这时,湖里突然钻出一只老鼋,用背驮着朱元璋的船,一路拖到岸边,帮他躲过了一劫。
朱元璋称帝后,没忘记老鼋的救命之恩,不仅将其封为“鼋将军”,还专门在湖边修建了这座庙,也就是现在的老爷庙。
民间据此猜测,神户丸号就是被这只“鼋将军”吞入了湖底。
本来想顺着这个传说找些史料佐证,可后来发现,正史中压根没有关于“老鼋救主”的记载,这个传说更像是百姓将水域的神秘与历史人物结合,编造出的故事,目的是给这片反常的水域一个更易传播的解释。
不过这些传说终究是传说,鄱阳湖真正能称得上“传奇”的,还是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鄱阳湖之战。
这场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战之一,朱元璋仅用二十万兵力,就打败了陈友谅号称六十万的大军,整个过程的曲折程度,比任何传说都更有冲击力。
搞不清陈友谅当时是不是被之前的优势冲昏了头,他在这场战役中的决策,几乎处处都被朱元璋预判,这也是他最终失败的关键原因之一,要讲清楚这场战役,得从洪都城说起。
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打造了一支庞大的舰队,舰队里的船只高数丈,分为三层,上层士兵与下层士兵说话都需要喊话才能听见;每层都配备了马棚,骑兵可以在船上自由活动;单艘船就能装载三千人,船的下层还伸出十几只铁皮大橹,用来推动船只前进。
后来郑和下西洋的大明船队,就是以陈友谅的这些大船为原型打造的,陈友谅带着这支舰队和六十万大军,第一个进攻目标就是朱元璋控制的洪都城。
他觉得洪都唾手可得,一是洪都守军只有两万人,兵力差距悬殊。
二是守将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侄子,当时的名声并不好,据说上任后只做三件事:喝酒、找女人、找女人喝酒,陈友谅认为这样的“纨绔子弟”根本守不住城
三是洪都西南紧邻赣江,他可以复刻当年攻打太平城的战术,从高大的船顶直接跨到城墙上。
可陈友谅没想到,朱元璋早就预判了他的战术,朱元璋夺取洪都后,第一件事就是让朱文正把洪都西南的城墙向后移了三十步。
这三十步看似不多,却彻底打乱了陈友谅的计划:既让他无法从船顶直接跳到城墙上,又让他的大军无法在登陆后从容列队,只能仓促上岸、仓促攻城。
更让陈友谅意外的是,朱文正并非他想象中那样无能。
朱文正到任后,除了监督城墙改建,还着手整顿人心:好讼者被处死,爱抱怨的人被斩杀,反复无常、两面三刀的人被扔进湖里喂鱼;对于忠心耿耿的人,他则通过一起饮酒、相处,拉近彼此的距离,慢慢凝聚起了守军的向心力。
很显然,朱文正的这些做法,为后来坚守洪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用行动证明,自己并非只会享乐的纨绔子弟。
四月二十七日,陈友谅开始攻打抚州门,镇守抚州门的是名将邓愈,朱文正也带着两千精锐赶来支援。
陈友谅的军队仗着人多势众,将洪都城墙二十余丈范围内打出了三十多处破洞,眼看洪都城就要被攻克。
可朱元璋的军队早有准备,他们装备了大量火器,包括火炮、火铳、火箭等,一轮齐射下来,陈友谅的军队死伤惨重。
朱文正趁机下令拆除民房,用拆下的材料修补城墙,就这样,双方僵持了半个月,陈友谅见攻不下抚州门,只好改攻新城门。
新城门的守将是薛显,朱元璋曾评价他“勇略冠军,可当一面”,薛显采取了一种完全不同的防守策略:他直接打开城门,率领精锐士兵冲向陈友谅的中军。
陈友谅根本没料到对方兵力如此之少还敢主动出击,毫无防备之下,他麾下的平章刘进昭被薛显斩杀。
更关键的是,陈友谅的大军中,很多人都是临时拼凑来的农夫、市民,真正有作战经验的人并不多,这些人见薛显如此勇猛,顿时军心大乱。
陈友谅无奈之下,只能下令撤军休整,这一休整就用了一个月,休整过后,陈友谅又改攻水道。
水道口设有铁栏,守军隔着铁栏用铁矛刺杀敌军,敌军则抓住铁矛与守军拉扯,僵持片刻后,守军突然放弃旧矛,换上了新矛继续刺杀。
敌军再次伸手去抓,却被烫得惨叫,这些新矛头都在火上加热过,陈友谅的军队又一次仓皇撤退。
之后,陈友谅转而攻打宫步门、士步门,守军大将赵德胜赶来组织防御,却被敌军一箭射中后腰,那支箭的剑身长达近二十厘米。
赵德胜忍着剧痛拔出箭,叹息道:“我从年轻时就从军打仗,被箭石所伤的次数不计其数,从未受过这么重的伤,这大概就是命吧,只可惜不能再跟随主上扫清中原了。”说完这句话,赵德胜就去世了。
守军将士悲愤交加,奋勇反击,又一次将陈友谅的军队打退,到这时,双方已经在洪都僵持了两个多月。
陈友谅原本计划凭借超级舰队一举击溃朱元璋,没想到连洪都这第一道关卡都攻不下来;朱文正虽然守住了洪都,但两万兵力要对抗六十万大军,将士们必须二十四小时苦战,而敌军则可以三班轮换休息,守军的疲惫已经到了极限。
朱文正仰天长叹,不知道朱元璋的援军什么时候才能到来,无奈之下,他决定派人去应天求援,这个任务落在了千户张子明身上。
为了让张子明顺利出城,朱文正给陈友谅写了一封信,说自己已经撑不下去,准备投降,但需要时间安抚军中将士,让陈友谅等几天,他会亲自率军出城投降。
陈友谅信以为真,下令全军休整,安心等待朱文正投降,深夜,张子明化装成渔夫,乘坐一艘小渔船,从水关偷偷溜出了洪都城。
他顺着赣江进入长江,辗转半个月,终于抵达了朱元璋的大本营应天。
鄱阳湖的故事里,神户丸号的沉没充满谜团,老爷庙的传说带着虚构色彩,但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却是实实在在改写了元末历史的关键战役。
朱文正的沉着、薛显的勇猛、赵德胜的忠义,这些真实的人物与事迹,才是鄱阳湖真正的传奇所在。
毫无疑问,比起那些未经证实的神秘传说,这些沉淀在历史中的勇气与智慧,更值得被记住,也让鄱阳湖这片水域有了更厚重的意义。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