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敦煌论坛丨赵丽瑾:网络文艺中敦煌IP的呈现与转化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6 10:45 1

摘要:我想起,近年5月份,《人民日报》刊登了赵生良先生的文章,题目是《敦煌缘何成为创新土壤?》,并提出,“敦煌美学蕴含的丰富性与创新性是敦煌艺术得以“长红”的密码。”敦煌艺术的“长红”,及其创新性和丰富性,近年来在网络文艺领域获得了突出体现。以下,我就从网络文艺对敦

参加2025敦煌论坛,我深感荣幸。刚才围绕“敦煌IP的文学艺术多元呈现”这一主题,各位领导、专家和创作者的发言使我颇受启发。

我想起,近年5月份,《人民日报》刊登了赵生良先生的文章,题目是《敦煌缘何成为创新土壤?》,并提出,“敦煌美学蕴含的丰富性与创新性是敦煌艺术得以“长红”的密码。”敦煌艺术的“长红”,及其创新性和丰富性,近年来在网络文艺领域获得了突出体现。以下,我就从网络文艺对敦煌IP的呈现特征与转化价值,这两个方面简要谈谈我的想法。

第一,关于网络文艺对敦煌IP的呈现。首先,媒介和技术驱动下的网络文艺创作,正在以丰富的、创新的网络视听新方式解锁古老的敦煌艺术,开发敦煌IP的价值。

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为文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敦煌“数据库”资源,不少网文、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动漫将敦煌作为表现内容或创作灵感,例如网络综艺《登场了,敦煌!》《舞千年》,短剧《千壁寻踪》,网络剧《长月烬明》等,以及甘肃网络作家“冰天跃马行”创作的网文《敦煌:千年飞天舞》等。

敦煌IP的数字化开发,一下拉近了敦煌与青年消费者的距离。例如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合开发的《王者荣耀》游戏皮肤、敦煌主题的NFT数字藏品,莫高窟官方推出的虚拟人伽瑶,短视频平台的敦煌主题数字人天妤,以及敦煌数字供养人等数字文娱产品,打开了年轻一代网络用户在虚拟世界购买、收藏、交流,并分享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故事的新模式。

其次,在网络文艺对敦煌IP的呈现过程中,充分关注到了深度媒介化时代,青年群体的媒介使用习惯和消费诉求,形成了数实融合和体认参与的突出特征。

当代青年不再只做传统文化的旁观者或远观者,还要做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和体验者。例如在短视频平台以穿戴、表演的实践方式体认敦煌文化艺术。2021年一条7秒的“敦煌壁画仿妆”短视频获得360万+的点赞量,随后同类短视频风靡一时。借助短视频平台“人人都是AI艺术家”等应用,实现“一键穿越”“一秒入敦煌”。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合作的多项敦煌IP呈现出这一特点,例如小程序“敦煌诗巾”,发出“把千年壁画穿在身上”的邀请,用户可以通过组合敦煌壁画元素,设计个性化专属敦煌丝巾,在制作过程中具体、细致见识壁画图案色彩之美,也借“鹿王本生、以善为先”“反弹琵琶、不循常路”“因果相连、三兔共耳”等主题,体悟传统思想的智慧。

不止于此,数字化敦煌IP开发,也一定程度带动了数实融合的敦煌文化体验传播活动。让敦煌成为更多游客的目的地,来莫高窟打卡,或在鸣沙山仿拍敦煌妆造等文旅消费活动极富热度。

第二,通过网络文艺中敦煌IP的数字化开发转化,古老敦煌,得以与当代世界、当下青年建立情感连接,其巨大的文化价值正在转化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

诸多优质的、颇受青年用户青睐的敦煌IP作品,为古老的敦煌文化与当代青年的对话找到了新的连接点,也为数字化生存的虚拟体验与现实经验建立了连接的新可能。

以敦煌主题的游戏“皮肤”为例,皮肤是游戏内可供用户自定义的视听元素,包括虚拟角色的服饰、数字特效、匹配动作技能,虚拟道具以及互动界面样式等。在基于敦煌壁画中飞天、九色鹿、胡旋舞和雷公鼓为原型开发的游戏皮肤中,不仅创造性应用了敦煌美学的服装、色彩、人物形象等视觉元素,还使用了《敦煌乐谱》第九首《急曲子》中的旋律为背景音乐,也将《九色鹿本生》中舍己为人、惩恶扬善的故事,雷鼓不息的精神融入IP开发中。玩家消费皮肤,根本上是基于对游戏虚拟形象外观和更深层价值的认同。

这届年轻人正是如此,以崭新的方式打开与传统文化的情感连接。例如,他们会将传统文化、“国风”趣味融入日常生活,制作古代物件、烹饪古法食品、表演古风才艺,用镜头记录过程、表达观点、分享体验,以在媒介平台展演的方式体认优秀传统文化。从敦煌变装短视频到游戏皮肤、NFT数字藏品消费,都是当代青年身体力行,建立与传统文化建立情感连接的文化实践新模式。

情感共鸣和连接是成功IP开发的关键环节。简单说,IP 分为内容IP与形象IP。敦煌形象IP大多存在于文创产品开发。内容IP以故事、世界观、文化内涵为吸引力来源,小说、影视作品和游戏是典型的载体。

根据国际授权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中国跃居全球第四大IP 消费市场。生于1995-2009的“Z世代”伴随全球IP成长,与IP有较为深层的连接,成为中国IP消费的主力。同时,这一代人对传统文化有更突出的文化自信,并转化为文化消费领域的国潮审美趣味。敦煌IP因此和故宫等传统文化IP一样,受到青年消费者的追捧。因此,基于敦煌文化和美学的丰富性和创新性,结合产业规律和商业逻辑,敦煌IP的转化及其社会和经济效益潜力巨大,慎重而规范的IP开发和传播,也是对这份人类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种实践。

来源:甘肃省文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