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这三步里头,第一步发现,才是最费劲的那个关口。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些小玩意儿体积小、速度不快不慢,正好卡在常规防空系统的盲区里。雷达扫不过、光电设备抓不准、声音听不清,战场上一乱套,你的手雷还没扔出去,人家已经把坐标报给炮兵了。
小型无人机不贵,几百块就能组装一个,扔个手榴弹或者校炮位,就能搅得步兵队鸡飞狗跳。
想干掉它们,说简单也简单,总共就三步:先发现它藏在哪儿,然后锁定它的动向,最后一击毙命。
可这三步里头,第一步发现,才是最费劲的那个关口。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些小玩意儿体积小、速度不快不慢,正好卡在常规防空系统的盲区里。雷达扫不过、光电设备抓不准、声音听不清,战场上一乱套,你的手雷还没扔出去,人家已经把坐标报给炮兵了。
这第一步的难处,不是光技术问题,还牵扯到人。步兵小队巡逻时,眼睛耳朵得当雷达用,一公里外嗡嗡声隐约传来,你得立刻判断是无人机还是风声。错一步,队友就可能挨炸。发现不了,后面两步都白搭。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报告里83%的无人机检测还靠射频(RF),但操作者越来越会用无信号模式,让RF也失效。
战场上,这意味着得靠肉眼或辅助设备硬扛,留给反应的时间窗口窄得像针眼。
锁定这一步,其实就是把发现的目标钉死。AI算法上场,分析轨迹、预测提前量,屏幕上红点一闪,士兵对准扣扳机就行。
以色列Smart Shooter的SMASH 2000L就是典型,它装在步枪上,电池供电,AI认目标、算弹道,200米内对慢速无人机命中率高。2025年7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刚签单,打算用它硬杀小型无人机。
电子干扰虽软,但双刃剑,自己无人机也瘫。锁定难在动态环境,风一吹、目标一转,系统得实时重算。俄乌战场上,乌军用类似瞄准具打DJI商用机,轨迹蛇行时,AI迭代几次才能稳住。可一旦锁死,摧毁就顺溜了。
摧毁是收尾,选项多:导弹、机炮、激光,或者近炸引信炮弹。
动能硬杀直观,SMASH 2000L用7.62毫米子弹,一发穿桨坠机。激光呢,低成本,一击融塑料壳,但功率得够,天气差就哑火。电子干扰是热门,美军演习里测试了不少,干扰信号让无人机失控坠落。
可问题来了,成本交换不对等:一架千元无人机,配个万刀导弹,亏本买卖。伊拉克经验显示,动能击落有效,但单向攻击无人机速度快,窗口小。综合看,摧毁容易,发现难,才是症结。
俄乌冲突这三步的实战味儿最浓,民用无人机蜂拥上阵,俄军用商用机扔弹,乌军反制从干扰起步,到2025年加了AI瞄准。
检测挑战大,DJI机用频谱跳变,RF抓不住;战场泥泞,声光设备沾灰失效。乌军小队得爬高坡肉眼搜,锁定靠手动加AI,摧毁一枪撂倒。
报告说,检测率升了,但假阳性多,鸟群误判浪费弹药。
技术上,进展有,但慢。报告显示,无人机战术进化快,83%还是DJI,但伪装信号增多,RF失效率升。
10种反无人机技术里,雷达融合光电是主流,检测距离拉到5公里,可成本高。美军困境明显,CNN报道,士兵缺无人系统经验,大型无人机强,小型反制跟不上。演习里,测试安全干扰,避民用空域,但实战一乱,规则就松。
廉价无人机逼贵防,负交换比重塑冲突。一万刀无人机对十万刀导弹,坚持不了几轮。激光或炮弹近炸便宜点,守大片区。演习里无人机死而复生,反制得跟上。
三步走,第一步卡脖子,整体反无人机还得摸索。
俄乌称击落对方大量无人机 光明网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