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发现,孩子说“我不会”的时候,声音越小,越像在给自己挖坑?
你有没有发现,孩子说“我不会”的时候,声音越小,越像在给自己挖坑?
不是他们真不行,是他们脑子里已经播了十遍“我做不到”的录音带。
我见过一个六岁男孩,每次拼图失败就摔块板子,他妈天天哄:“没事,下次能行。
”没用。
直到她开始学着说:“你刚才那一步,其实比昨天快了三秒。
”孩子愣了三秒,然后默默捡起那块板子,重新拼。
没夸他聪明,没说“加油”,就一句客观的观察,他眼里的光亮了。
“我能行”不是喊口号,是大脑在重新布线。2023年那项研究说,经常说这句话的孩子,前额叶活跃度高了近两成——那地方管的是计划、控制、抗挫。
不是心理安慰,是实打实的神经重塑。
你家孩子说“我不会”的时候,你急着替他解决,不如等三秒,问:“你觉得哪一步最难?
”他可能自己就接上:“我再想一想。
”这句话一出口,大脑默认网络就开始调整,不是逃避,是启动了内在的解题引擎。
我认识一个老师,她在班里搞“3件好事”打卡,不是写“我考了100分”,是“我今天自己收拾了书包”“我帮同桌捡了橡皮”。
孩子一开始觉得无聊,一个月后,有个女孩在日记里写:“原来我每天都在做对的事,只是没人说。
”这不是鸡汤,是神经科学验证过的自我价值重建。
孩子不需要你夸他“最棒”,他需要你帮他看见:我确实做过什么,而且那点微光,是我自己点的。
现在AI辅导系统都懂这个了。
Khan Academy会悄悄弹出一句:“你刚才那个思路,比上一次更接近正确答案。
”不是奖励结果,是强化过程。
你家孩子写作业磨蹭,你吼“快点”,他只会更焦虑;你换一句:“你刚才那道题,自己改了两次,这招挺狠的。
”他反而会多写一道。
别指望一句话改变孩子,但你可以每天说一句,让他听见自己不是“问题”,而是“解法”。
你不说“你真棒”,你说“我注意到你刚才没放弃”,他慢慢就信了——不是因为你信,是因为他听见了自己的声音,被认真听到了。
你不需要成为心理学家,你只需要在孩子低头的时候,轻轻说一句:“你刚才那一下,挺厉害的。
”就够了。
来源:于百子莲旁看蓝色花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