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谢晋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认真到极致就是传奇”——为一句台词查三十本回忆录,让演员在零下十几度拉到手脚麻木,把电影拍成历史的显微镜。这位“中国电影活化石”的每一帧苛刻,都在回答:没有拿命较真的死心眼,哪来穿越时代的经典?
余秋雨
谢晋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认真到极致就是传奇”——为一句台词查三十本回忆录,让演员在零下十几度拉到手脚麻木,把电影拍成历史的显微镜。这位“中国电影活化石”的每一帧苛刻,都在回答:没有拿命较真的死心眼,哪来穿越时代的经典?
——余秋雨
说起中国电影,人们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红色娘子军》里冲天一怒的琼花,想起《芙蓉镇》那个让全国观众泪流满面的“豆腐西施”,也许还会想起那个让无数人排队到电影院场场爆满的八十年代。可这些经典背后,都有一个名字像石碑一样立在时代的影子下——谢晋。很多人只记得他导演了多少神作,却未必知道他是个为了一句台词能查三十本回忆录的较劲老头。比起那些“拍完就走”的导演,这位谢老真是服了——用了一辈子的牛劲,把电影拍成了历史的显微镜,把导演干成了导演里的“苦力冠军”。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中国电影活化石”谢晋背后那些硬核到发抖的故事,看看什么叫真正的“拿命拍戏”。
有人说导演这活儿,脑子灵光一点、懂得抓流量就能风生水起,可在谢晋这里,这理儿根本行不通。你看看那年头,为了《高山下的花环》,谢导拎把雨伞冲进云南老林,一群人愣是跟着他在泥泞里折腾了三个月,裤子能拧出水、鞋子能种蘑菇。他的拍片要求堪称苛刻,演员们白天当人练,晚上当蘑菇长,碰上一场大雨,大家齐刷刷变身泥塑小人。有一次为拍《天云山传奇》,大雪天女主角要拉着板车拖行,零下十几度他愣是让演员拉到手脚没知觉,理由是什么?“演员在雪里遭罪,我导演凭啥穿大衣。”您瞅瞅,这要是搁现在,分分钟冲上热搜,网友高呼谢导“极限输出”。可偏偏观众就吃这套,影院外头大排长龙,一张票能抢出人间真实的“票圈大乱斗”。谢晋这股子楞劲,正好答上了那句老话认真到极致,就是传奇!
说起谢晋的“传奇”,其实是从小就在“小折腾”里拼出来的。江南绍兴的小镇边,他是老师的头疼大王,算术课上模仿越剧小生的一个水袖动作,惹得全班都跟着嗨,结果老爹只好在祠堂踢他屁股。可这点“皮筋头”打不散他的电影梦,小小年纪省早饭钱就蹲在上海大戏院门口等退票。大冬天布鞋灌了水不说,回家还要被老妈一碗姜汤伺候。你说人家为啥能成大事?为了一场演出能站一个小时不挪窝,看一眼心仪的明星都能模仿得溜溜转,这不是骨子里的热爱是啥?
转到1941年,那年头暑假比桑拿房还闷。他把国立剧专的录取通知书往家桌上“啪!”一拍,老父亲气得茶盏都摔了——“做戏子,不成器!”可小谢明白热爱就是不管多大的阻力,也要“背着小包袱闯江湖”。母亲暗暗塞了块“平安”绢帕,父亲背影第一次显出一丝佝偻。你说抛家别子不难,但能扛过现实锤炼的人,敢为热爱“顶风作案”的,才是能成气候的人物。
可别以为苦难是谢晋的专利,那个年代,电影圈就不是个养生的地儿。从江安剧专到给人打杂助理,他熬最晚的夜、搬最重的景,只为学点真章。有次守一个晨雾镜头,愣是在太湖边反复等到天亮,一边冻得皮包骨头,一边记着台词和导演走位。为了一个镜头、一个场景,他能等、能改、能顶得住所有“不可能”。有位老师说“演戏要像老茶,用人生慢慢沏。”谢晋牢记一辈子。可片场的现实却完全不留情面,导演不是摆门面的,动不动半夜失眠,吃住都在临时搭的行军床上,感冒发烧打点滴还守着监视器不肯挪窝。场工都服气老谢是当导演当成了做工人。
但你以为只有谢晋这号人能抗苦吗?也不是。片场的年轻人,苦着苦着也在心里打鼓,这真值吗?有的说,导演这么抠细节,自己把自己当烈士了,累了演员,值不值?舆论里也不乏冷嘲热讽,“谢导拼命,难道能把生活过得更好?”“电影不就娱乐嘛,至于拼到掉肉吗!”“这老头子太轴了,跟生活过不去!”可是话又说回来,时代不就是靠这些轴人一步步扛起来的吗?
可戏最大的一幕还不在这里。您瞧谢晋偏执地抠细节,抠到了让剧组头疼。拍《鸦片战争》,溥仪特赦后穿什么中山装?别人说观众才不关注这玩意,随便一件深灰色不就完了?可他非得实地跑去问当年量身做衣的老裁缝,确认颜色必须是藏青色,不能含糊。再说那场残雪夜戏,为了“白气”跟老照片一样,他宁愿拍到大家嘴唇发紫。有人劝他“观众不在乎,您至于吗?”谢晋就“历史是无数个细节拼起来的!”跟他配合,你得连纽扣都查清编号!
最狠的是为了还原溥仪和李玉琴在战犯所的同住细节,他能在空牢房待一天,从光线到水缸水位都抠到极致。什么床单褶皱、搪瓷缸水量,一样都不能出纰漏。你说这不是考古学家吗?可正是这些近乎变态级的“强迫症”,让他拍出来的电影总是带着历史的温度。时代越往前走,他那份执拗越显得珍贵。今天的流量导演们别说为个台词查三十本书,恐怕遥控镜头一挥就能搞定一切。可观众真就信这玩意?还得谢老这种“死心眼”,才让一部部经典有了穿越时代的底气。
谢晋的电影不是“在做”,而是用生命在“烙”——烙在胶片上,烙在观众心里。
可轴不代表顺利,谢晋的路也不总是“红地毯”。有些奖杯摆满墙,人家看着光鲜,背后多少冷板凳与误解?有些人抱怨,谢晋老是让大家“累死累活”,说他“惯用苦肉计”,乃至流传一种说法严师出高徒也有可能出怨徒。片场抱怨多了,有的人甚至断言这种片场“血性文化”会不会成为伤害?是不是该有人出来给年轻孩子松绑?
电影行业变了。市场大潮一拍脑门,“爆米花大片”满地跑。“为啥还要较真?流量、票房才是王道。”谢导的“抠细节”一度被说成“老炮思维”,有人笑话奖章再多,有朝一日会不会被年轻人当成国宝级“异类”?时代在变,认认真真过头了,是不是就与现实“背道而驰”?传播的快餐文化、娱乐至死现实下,你还能看到多少谢晋式的“生命温度”?
谢晋自己倒不在乎。最宝贝的压根不是金鸡百花,而是观众授予的“三无奖”全国劳动模范、体育工作者、妇联挚友——他就像个老顽童,对着角落里的奖章傻乐。你说这是自嘲吗?未必。真正的认可,是姑娘家长寄来一封信,说女儿在大银幕上活成了梦想,是片场工人说“这导演,掏心掏肺地把电影当劳动,把自己当工人。”这才是谢晋最深的归属感。
可生活不是拍电影。不论你多用力,时代也可能错过你,潮流或许裹挟你,观众的口味早就不是以前那一锅老母鸡炖蘑菇。谢晋能坚持一生,难,下一代能不能坚持还有个问号。
说实在的,要不是谢晋这股子“死倔劲儿”,中国电影历史还真得再打个问号。要不是他每一步都较真、每一帧都扣细节,咱们真就得在“爆米花”糖衣下,一边嚼着浮躁,一边怀念“以前的电影怎么就那么带劲”。你可以说老谢是轴到了头顶天花板,可没有这些轴人,这世上的好电影还真给温水煮青蛙给煮没了。
可有些人非得抬杠“都啥年代了,还拍个电影当成拼命三郎?不是有钱了、机器好了,抠啥细节呀?”“观众能懂吗?还不是为了捞个名气!”唉,真想说一句,这年头,要是不用命去较点真儿,剩下的可是一个又一个“工业糖精”大片——嚼着不甜还齁牙。
你觉得像谢晋这种死心眼地抠细节、把电影当命换的人,到底算是“时代的英雄”,还是“和自己过不去的老古董”?现在的观众真还买这种认真账吗,还是等着下一波“快餐大片”进场,连谢晋的名字都忘了?一个是血汗做的“人间真话”,一个是算法喂大的“工业爆款”,朋友们,你说我们到底还需要多少谢晋?
来源:老何话乡贤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