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一周,汪苏泷和张碧晨分别官宣新音综,一个去《中国唱将》,一个去《一起开麦吧》,热搜词条直接并排,点进去全是“年轮血案再升级”,网友排队问:当年到底是谁先翻脸?
同一周,汪苏泷和张碧晨分别官宣新音综,一个去《中国唱将》,一个去《一起开麦吧》,热搜词条直接并排,点进去全是“年轮血案再升级”,网友排队问:当年到底是谁先翻脸?
把时钟拨回2015年。汪苏泷把刚写好的《年轮》demo发给张碧晨,没收钱,也没签任何授权合同。歌上线后横扫十五个榜单冠军,张碧晨在采访里随口一句“我也参与了创作”,让汪苏泷连夜发微博:词曲作者只有我一个人。三天后,版权方下架所有张碧晨版本,重新上架汪苏泷独唱版。从此两人同台零互动,后台擦肩而过连头都不点。
娱乐圈里,作品就是硬通货。把别人的孩子抱回家养大再说是自己生的,放在任何行业都算踩线。汪苏泷当时没走诉讼,只是默默收回版权,已经给足体面。真正让他寒心的是第二年金曲奖,张碧晨团队递交的报名材料里,词曲作者栏依旧填着“张碧晨”。那天之后,汪苏泷再没把新歌随便往外递。
有人翻出旧账,把华晨宇也拉进战场。2021年,张碧晨突然发文承认已生女,孩子父亲华晨宇被动认领,微博瘫痪六小时。当晚,华晨宇粉丝掉了二十七万,代言品牌紧急撤下线下海报。张碧晨长文里写“独自决定生下孩子”,却一句没提前夫未来得及承担的舆论雪崩。第二天,华晨宇工作室发声明:双方将在无婚姻关系前提下共同抚养。轻飘飘一句话,把男方事业砸出裂缝。代言停了,演唱会延期,连综艺镜头都被打码。张碧晨这边,热搜挂足三天,新歌照常上线,数据反涨。
两件事摆在一起,网友得出最朴素的结论:谁跟她合作,谁就得准备好背锅。音乐圈最怕的不是歌红不了,而是红了之后作者易主。创作型歌手把demo交出去,等于把半条命交出去。汪苏泷吃过一次哑巴亏,后来学乖,每首歌上线前先登记版权,连伴奏分轨都打水印。综艺里他再被cue《年轮》,只笑着弹前奏,绝不唱副歌,观众秒懂:那首歌已成禁区。
这次对打,平台也懂流量密码。《中国唱将》官宣文案直接写“原创歌手主场”,海报正中一行小字:尊重版权,尊重原创。对面《一起开麦吧》不甘示弱,放出张碧晨练歌花絮,标题“全新改编经典代表作”,评论区瞬间被“年轮警告”刷屏。节目组连夜删帖,换成“期待惊喜舞台”。惊喜还是惊吓,观众等着看。
音综未播先战,根源是大众对“占便宜”零容忍。职场里,你熬夜写的方案被同事拿去汇报,功劳一栏没你名字,你恨不得拍桌子。换到歌手身上,不过就是拍微博。汪苏泷当年没拍桌子,只是默默把桌子搬走,从此不跟你坐同一间会议室。张碧晨或许有唱功,但在“尊重”这门课上,一直缺席。
再看华晨宇。孩子事件后,他首场演唱会选在武汉,开场前五分钟,全场关灯,他抱着吉他清唱《烟火里的尘埃》,没提女儿,也没提张碧晨。歌迷哭成一片,热搜词条却是“华晨宇当爸后首唱”。那一刻,他成了事件后缀,作品前面永远挂着“孩子她爸”。张碧晨上访谈被问华晨宇,只淡淡一句“我们相处得很好”,再被追问,就微笑不语。沉默是最高级的公关,却也是最锋利的甩锅。
观众不是傻子,谁被当枪使,一眼看穿。汪苏泷这次参加《中国唱将》,首期就唱全新原创,弹幕刷屏“支持原创”,数据实时破亿。张碧晨那边,节目还没播,豆瓣小组已经开帖“押注她会不会再唱年轮”,最高亮回复:再唱就真成固定梗了。梗背后,是大众对越界者的永久警惕。
音乐平台有个隐藏规则:一旦歌手陷入版权纠纷,算法推荐量自动下调30%。平台不会明说,却用流量告诉你:版权是底线。张碧晨近年新歌热度下滑,并非唱功退步,而是后台标签已经带上“风险”。观众点进去前,心里先打个问号:这歌到底是谁写的?
汪苏泷刚好相反。版权意识成了新的人设,综艺里他随手教新人“写完立刻登记”,弹幕狂刷“汪老师开课了”。当年那个吃哑巴亏的温柔男生,如今成了行业案例。网友总结:吃亏要趁早,越早越清醒。这话难听,却真实。
两件事教会我们:第一,别把别人的好心当理所当然;第二,沉默不是金,是刀。张碧晨或许还能唱,但信任余额已经透支。汪苏泷还能不能翻红,不取决于对手,而取决于下一首歌能不能再击中人心。观众永远站在歌那边,而不是八卦那边。
音综下周同步开播,你会点开哪一边?答案早写在心里:谁尊重原创,谁就能赢得耳朵。
来源:细品咖啡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