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可能还没注意到,光伏、水泥等多个行业突然大规模减产,龙头企业主动放弃市场份额,不再一味打价格战。
“反内卷”突然成了全民热议话题。
你可能还没注意到,光伏、水泥等多个行业突然大规模减产,龙头企业主动放弃市场份额,不再一味打价格战。
向来以“价格屠夫”之名蜚声业界的比亚迪,也宣告不再投身价格战的硝烟。有人说,这背后有大事要发生。
其实,这不是简单的周期调整,而是一次关系到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深刻变革。
今年6月,光伏十大厂商集体宣布减产三成,水泥行业也开始错峰生产,长三角地区减产幅度高达40%。
很多人没意识到,这背后是国家层面“反内卷”的顶层设计。人民日报、新闻联播高频提及“反内卷”,多次财经会议都将其列为重点议题。
为什么突然要反内卷?其实很简单,如果不这样,很多企业就活不下去了。
过去几年,新能源、光伏、锂电池、钢铁等行业都陷入了疯狂扩产、低价竞争的死循环。
当下,中国光伏行业产能已逾1000GW,然而全球每年新增需求仅约400GW。如此供需落差下,国内光伏行业产能利用率仅维持在50% - 60%。
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只能拼命降价抢单,最后全行业都在赔本赚吆喝。
2024年,光伏龙头企业利润集体跳水,不少企业甚至开始亏损。利润下滑,企业没钱做研发,行业升级停滞,工人也被压榨得苦不堪言。
大家“卷”得筋疲力尽,企业和员工都在透支生命力。
很多人不理解,中国为什么会变得这么卷?其实根源要追溯到1994年分税制改革。当年出台的政策,核心是“增值税为主、生产地分成”。
企业只要生产出东西,不管能不能卖出去,只要有流通就能创造税收。而且税收归生产地,地方政府就有强烈动力拼命招商、扩产、拉GDP。
在经济还贫瘠的年代,这种模式推动了中国的腾飞。
现在,产能远超市场消化能力,大家都在靠压榨价格、加班加点来拼业绩,内卷问题愈演愈烈,地方政府又不愿轻易让企业倒下,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僵尸企业”赖在市场上,恶性竞争不断。
这次“反内卷”不只是简单去产能,更是一次系统性改革,从税收制度到市场格局,顶层设计都在调整。
最核心的一步,就是“征税后移”,把税收重心从生产环节转向消费环节。
什么意思?原来只要生产就收税,地方保护生产积极性;以后只有消费者买单,税收才入账。
地方政府应将工作重心调整,激发提升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的动力,而非一味地大力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海南自贸港已经率先试点“销售税”模式,两会之后更多试点正在推进。以后,地方保护主义、无序扩产的空间会越来越小。
当然,去产能的阵痛不可避免。一些岗位会消失,部分企业会被淘汰。为此,政策层面已经未雨绸缪。
比如出台“稳就业”措施,给企业减税、降费、发补贴,帮中小企业度过转型阵痛。同时,推进“统一大市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让资源更高效地流动。
至于大家担心的商品涨价问题,其实可以放心。以前生产企业的税收最终还是由消费者承担,未来只是把征税环节后移,本质上对商品价格影响有限。
可以说,反内卷不是单纯的经济手术,而是要解决中国经济“底层逻辑”的痼疾。
目的是让地方政府从“拼产能、拼招商”转向“拼消费、拼民生”,让企业、员工和地方利益真正绑定在一起,推动高质量发展。
未来十年,这场自上而下的深刻变革,将决定中国经济能否走出“内卷死循环”,实现真正的提质增效。你看懂了吗?
来源:通文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