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早印玺是用来在竹简、木片上盖章,防止别人随便拆开公文和信件。那时候,人们用泥封住,有印章才可以打开。这种做法,后来在西方也有,就是用蜡油封信。
中国历史上,有一件东西让许多皇帝、权臣和百姓都很关心。它就是那枚有着特殊意义的玉玺。这里,我要说说玉玺的故事,也讲讲玉玺背后的不少小细节。
最早印玺是用来在竹简、木片上盖章,防止别人随便拆开公文和信件。那时候,人们用泥封住,有印章才可以打开。这种做法,后来在西方也有,就是用蜡油封信。
印玺的大小,基本和现在家里用的小印章差不多。到了秦汉,玉玺出现了,并且和最高权力紧紧连在一起,开始进入政治舞台。大一统国家的印记,不是单纯的物品,更像是一种信任、证明。
玉玺和王朝的更替绑在了一起。秦始皇让李斯雕刻了第一枚传国玉玺,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代表皇帝的权力来自天命。
后来,秦亡刘邦得到玉玺。玉玺在西汉、王莽、东汉都经历了不少风雨。王莽时期玉玺被砸了一角,用金子修补,金镶玉玉玺才出现。刘秀夺回,又继续流转。
那些乱世,比如董卓烧了洛阳,孙坚从井里捞到玉玺,造成军阀有了争夺的资本。袁术认为自己拿到玉玺是天意,结果引来四面八方人的联合攻击。后来,玉玺又到了曹操手里,成了魏国新权力象征。玉玺上的字被重新刻过,变成大魏受汉传国玺。
这枚玉玺在五胡乱华时期接连被各路政权宣称拥有,每个新主加上自己家名字,玉玺成了多层“标识”。玉玺到底流到哪里,现在说法不一。
有一次,冉闵据说将玉玺送到南方东晋,但也有人说玉玺还在北方。南北朝、隋唐,这枚玉玺总是在各势力之间流转,唐朝终于再度统一。
后来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最后关于玉玺的文字说是李从珂带着玉玺自焚,玉玺从此消失。之后不少朝代都曾自称拿到了玉玺,并用来增加自己权力合法性,但其实多是伪物。
传说很多,有说洛阳地下埋着玉玺,也有人讲洞庭湖底可能藏着。秦始皇南巡时被大风浪吓到,把玉玺丢湖里,后来又回来了。也许玉玺不止一枚,过去的匠人可能刻了好几个。
历代也有农民或地方官献玉玺,还有金元明清时重新制作的玉玺。电视剧里常有传说主角捡到玉玺称帝,其实这些故事都带着不少夸张成分。
明清留下的玉玺,不少人看过实物。故宫博物院里,还有影视剧里常参考这些真实玉玺来描绘。大多数观众印象里的玉玺,是手掌大小,有一角用金修补,钮是一只老虎。上面可能刻着魏、石勒等人的额外文字。
其实,早期的玉玺并不大。考古发现汉代皇后之玺边长也不过三厘米左右,是白玉雕成,有只趴着的老虎做钮。当年还有小学生在西安长陵附近捡到过这个东西,后来证实是吕后用过的印章。
古代王侯印章基本只有两三厘米,一些汉代藩王的印还更小。专家们认为,传国玉玺应该也是迷你型,不像电视剧、博物馆、大型展览里出现的大块头。
就算是皇帝、皇后用的玉玺,也注重方便携带和盖章,并非夸张的大物件。其实关于玉玺的遗址、碎片,如果被发现,也应该符合这些尺寸。海外博物馆有收藏,有的秦朝信玺也在日本展出,边长不到三厘米。
玉玺的文化影响
无论玉玺最后遗失在洛阳地下,洞庭湖深处,还是被彻底焚毁,它成为了一个时代符号。几千年之间,玉玺见证了中国不少王朝更替、民族融合和领土扩展。很多人对玉玺有一种特殊情感,认为它不仅仅是物件,更是信仰和期望。
古人常说“无玺曰白板天子”,没有玉玺,皇帝也名不正言不顺。乱世之中,寻找玉玺成了政权稳定的第一步。有人希望有一天在洛阳玄武门旧址或洞庭湖滩头能够见到它重现。但这么多年过去了,玉玺只活在书里和传说里。
如果真的发现了传国玉玺或者残片,大家会怎么想?你觉得,它还会有原来的意义吗?欢迎讲讲你对玉玺的看法、或者你小时候从影视剧和故事里听到的玉玺传说。
来源:高冷西柚F6O3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