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碰撞点亮科幻之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4 10:03 1

摘要:10月13日下午,“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城市会客厅内高朋满座,“山西·阳泉第三届刘慈欣故乡科幻文化活动周”活动之一——“拥抱AI激活科幻发展新动力”主题对话会在这里举行。

科幻文学,是想象力驰骋的疆场,是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交织的殿堂。

10月13日下午,“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城市会客厅内高朋满座,“山西·阳泉第三届刘慈欣故乡科幻文化活动周”活动之一——“拥抱AI激活科幻发展新动力”主题对话会在这里举行。

在山西省作协主席李骏虎的主持下,一场聚焦科幻文学与前沿科技的深度访谈正式开启。与会嘉宾与科幻文学爱好者围绕《三体》影视改编、AI对创作的影响、AI是否会取代科幻作家、科幻与地域文化的联结等核心议题展开热烈讨论,用思想的碰撞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文化盛宴,精彩对话不时博得阵阵掌声。

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科幻文学委员会主任、山西省作协副主席、科幻作家刘慈欣作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其作品以深邃的思想、宏大的叙事和独特的视角,赢得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赞誉,他本人更是凭借《三体》系列作品,将中国科幻文学推到世界级水平。谈及科技创新与科幻文学的关系时,刘慈欣这样说:“科幻文学本身是世界性的,科学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为我们科幻作家拓展了想象空间;而科幻作家的想象,又常常为科学家提供创新灵感。这种科学与文学的共生共荣,正是科幻创作的独特魅力。”

《三体》影视改编为何未达原著热度?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副总编、科幻作家拉兹说:“这是科幻IP改编的共性难题。”他进一步分析,一方面,原著读者对故事已有固定认知与想象,影视作为不同艺术形式,必然存在改编与调整,容易引发读者心理落差;另一方面,小说文本允许读者在阅读中伴随深度思考,在影视“秒级呈现”的节奏中,观众的思考多滞后于观影过程,难以复刻阅读时的沉浸与共鸣。对此,刘慈欣表示:“影视改编仍具重要价值,无论是忠实原著还是人物丰富化尝试各有亮点,更重要的是,它让更多人知晓科幻IP,进而转化为原著读者,形成科幻文化传播的正向循环。”

AI对科幻创作的影响成为现场争议焦点。在刘慈欣看来,中国科幻文学正面临AI的冲击,“这个巨大的变化会对传统文学作家甚至科幻作家提出严峻挑战,对科幻作家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具身智能研发主管肖宇晨则从技术视角给出不同见解。他说:“AI的‘创造力’本质是对海量数据的概率模拟,新数据的源头始终来自人类的原创与想象,可以将AI视为一种工具和伙伴,用它来辅助我们更好地挖掘内心世界,表达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关于AI是否会“遗忘”的讨论,更让现场氛围添加了几分趣味,肖宇晨解释,AI在训练过程中可能因数据拟合差异出现“遗忘”,但训练完成后权重固定,已存储信息不会自主丢失,而人类的“遗忘”实则是一种自然筛选,这种差异为人类创作保留了独特性。

科幻与地域文化的联结,让访谈多了几分人文温度。当被问及众多科幻作品为何诞生于山西,晋中信息学院太古科幻学院院长、山西省作协科幻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科幻作家张冉以“骨骼年轮里的微量元素”作比,称故乡的文化印记会潜移默化融入创作,即便远离故土,也会成为作品隐形的精神底色。这种地域特质与科幻想象的融合,为中国科幻提供了独特的本土视角。

访谈渐入尾声,读者互动环节如期而至。大家围绕青少年学习方向、AI与未来感及超现实的关系、山西科幻作家群培育等话题提问,嘉宾们的解答既具有专业性,又不失亲和力。

这场跨越文学与科技的对话,不仅解释了当下科幻领域的热点争议,更让人们读懂:科幻的核心永远是人类的想象与思考,而AI技术的更新迭代,不过是让这份想象飞得更远、更清晰的翅膀。

来源丨阳泉日报

来源:阿宝侃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