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0日,第二届香港人工智能与前沿科技论坛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成功举行。本届论坛由香港大学同心基金数据科学研究院、香港大学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香港大学科学企业家项目共同主办,中国前沿科技集团协办。论坛聚焦“AI重塑科技生态”与“AI赋能生命科学”两大主题,汇
10月10日,第二届香港人工智能与前沿科技论坛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成功举行。本届论坛由香港大学同心基金数据科学研究院、香港大学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香港大学科学企业家项目共同主办,中国前沿科技集团协办。论坛聚焦“AI重塑科技生态”与“AI赋能生命科学”两大主题,汇聚一众学界、产业界、政界领袖,与港大科企的校友们,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如何重构科技的发展逻辑,赋能产业变革路径。弘信电子集团董事长李强博士作为算力产业生态领军企业领袖受邀出席论坛,并分享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深度洞察与丰富的产业实践经验。
上午场的圆桌论坛以“香港科创枢纽的AI生态密码:科研转化、湾区协同与全球链接”为核心议题。香港大学同心基金数据科学研究院院长、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院长、人工智能讲座教授马毅院长首先作开场致辞为本届论坛拉开序幕,他简要介绍了论坛的核心主题和主要嘉宾,为论坛奠定“推动创新、产研融合”的基调。他指出,香港大学科学企业家项目是香港大学在AI时代推动科研与产业融合的重要实践。项目通过跨学科课程与前沿研究,帮助企业家以科学视角理解技术底层逻辑,把握创新方向。港大将持续以明德格物为精神核心,构建智能驱动的科研生态,链接全球科研与产业资源,助力企业家成为科技变革的参与者与推动者。
在主题分享环节,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林高演讲座教授、XbotPark机器人基地发起人、深圳科创学院院长、香港智能建造研发中心主任李泽湘教授以《从新工科教育到新质生产力2.0》为主题,提出要以教育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新范式。他回顾了在港科大及松山湖等地十余年的探索实践,展示了以项目制教学、产学研结合和供应链支撑为核心的新工科体系。他指出,大湾区拥有全球独一无二的制造与人才优势,应以此为基础,打造面向未来的创新产业集群,让新工科教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头。
达摩院计算技术实验室负责人、达摩院首席科学家、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讲座教授谢源以《人工智能时代技术驱动的架构创新》为主题,系统梳理了AI对芯片产业的深远影响。他指出,AI第三次浪潮的兴起,使曾被视为夕阳产业的芯片焕发新机。算力、算法与数据形成正向飞轮,重塑计算架构,也催生出从AI芯片1.0到3.0的演进。他强调,中国芯片行业虽受限于制程和地缘政治,但也迎来新机会,未来应围绕高效算力、能耗优化与存算融合展开创新布局。
圆桌论坛中,由马毅院长主持,三位深具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家就AI时代的产业重塑展开深入研讨。出席本场圆桌论坛的嘉宾包括:Alpha科技创始人、总裁子辰,京东集团前首席财务官Mr. Sidney X. HUANG,以及弘信电子集团董事长李强。各位嘉宾围绕香港科创枢纽建设、AI技术科研转化路径、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及全球资源链接等关键问题,贡献多元视角与实战思路。
在分享环节,李强博士首先明确表达对AI技术开源的支持态度。他指出,人工智能是推动生产力升级的核心工具,通过与产业深度融合,能有效带动全社会生产效率提升,进而催生巨大的财富效应。尤其在国内市场,AI技术开源将成为中美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抓手——依托中国在AI应用领域的独特优势,通过开源模式实现技术共享,可加速AI技术的产业化落地进程,进而探索多元商业模式实现效益转化,为国内AI产业发展开辟新赛道。
谈及算力与能源的紧密联系,李强博士介绍,作为国内率先提出“算力+能源”战略的企业,弘信电子前瞻性地在西部布局算力业务:依托西部地区丰富的绿色能源资源,打造专业化绿色算力基地。仅用两年时间,公司算力规模便实现快速扩张,成功跻身国内民营算力企业第一梯队,构筑起发展算力产业的核心优势。针对当前算力行业生态发展现状,他进一步分析,算力产业不仅体量庞大,且上下游关联紧密,单一企业难以“独大”。“算力产业与传统制造领域存在本质差异,唯有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深度生态协同,才能实现整体突破与发展。” 李强博士以弘信电子全产业链布局为例说明:在能源端,于西北地区落地新能源算力基地,夯实绿色算力根基;在芯片领域,与国内芯片企业及大模型公司建立深度战略合作,并收购英伟达中国区Elite级合作伙伴安联通,强化芯片资源整合能力;同时与多家AI应用企业紧密联动,最终形成从芯片渠道、服务器制造、智算中心建设、大规模组网、算力调度到场景应用开发的全栈式服务能力。他特别强调,弘信电子正构建“芯片-模型-应用”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并期望将该模式向香港地区拓展,助力香港AI产业生态完善。
针对香港如何依托自身优势加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李强博士结合香港“人才基础扎实、学术氛围自由、技术创新活跃”的特点,以及电力资源紧张的现实挑战,提出针对性建议:一方面,针对能源消耗较高的训练算力需求,可将布局重点放在内地西部地区,通过打通“东数西算”通道,让西部的绿色算力为香港提供充足、稳定的算力支撑;另一方面,对于推理算力需求,可通过布局边缘算力,结合液冷技术、储能技术的研发突破与芯片技术升级,实现电力成本的有效降低。他强调,唯有将内地在能源、芯片领域的优势与香港的人才、创新优势深度互补,才能真正打造香港科创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李强博士表示,随着AI时代加速到来,社会结构与行业生态正经历深层次、系统性的深刻变革,生态协同与产业合作已成为驱动行业突破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出路。他进一步对比传统产业与AI时代的发展逻辑差异:传统产业中,同业者常困于 “小河沟小鱼小虾的争夺和内卷” 的桎梏,陷入零和博弈的极端对抗,发展空间被存量市场牢牢束缚;而AI时代开启的“汪洋大海”市场,彻底打破了这一固化边界——在充满无限机遇的超级赛道上,同业者唯有摒弃单打独斗的思维,以 “抱团出海” 的共识凝聚合力,共同打造抗风险、强竞争力的“远洋捕捞巨轮”,方能在大风大浪中踏浪远行,共享行业发展红利。正如以OpenAI为代表的美国AI领域,正是凭借开放协作的生态思维,持续推动技术与产业的突破,与芯片巨头、云服务厂商、算力服务公司、基金公司等相互参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AI产业发展的新常态。作为国内率先布局AI产业生态的先行者,弘信电子亦始终践行“云创业”理念:云聚资源,创享未来。一方面积极构建全栈式服务能力,夯实生态底座;另一方面坚定秉持“生态协同、抱团发展”的合作初心,主动与AI领域核心头部企业深化战略合作,致力于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壁垒,构建万物互联、跨界共生的AI新生态。面向未来,李强博士发出热忱邀约:诚邀所有有志于投身人工智能产业的各界伙伴携手并肩,不仅要共同探索AI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更要共享AI时代的巨大发展机遇,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合力,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AI产业升级,乃至全球AI产业创新发展贡献坚实力量。
下午场以“AI赋能生命科学”的主题论坛中,马毅院长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正加速重塑生命科学版图,从药物研发到临床诊断大幅提升科研效率。他强调科学需落地,关键在于打通科研与产业壁垒,并期待论坛成为推动学术与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
香港特別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副局長张曼莉在致辞中介绍了香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整体布局与政策支持。她指出,香港特区政府将AI列为重点发展产业,正筹建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落地;同时通过建设国际数据港、强化算力基础设施、设立创科基金等举措,打造完整AI生态。她强调,香港凭借国际化营商环境与一国两制优势,正成为连接全球与内地创新资源的枢纽,并期待与高校、产业界携手,推动AI与生命健康科技的融合发展。
原深圳大学副校長、深圳大学医学部讲席教授、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张学记展示了其团队在可穿戴智能传感、生物医疗、大健康等领域的系统性成果,并提出“智能传感+AI”将引领医疗与生命形态的深刻变革。他强调智能传感是智慧医疗、数字人类的基础,通过碳基与硅基生命融合,人类或将迈向延寿乃至“永生”的可能。
香港大学副校长(健康)(暂任)、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院长刘泽星教授分享了如何通过多项创新平台,加快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进程。他与团队通过模拟真实病人的疾病环境,更有效筛选药物并实现个性化治疗,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提升科研效率和成果转化能力。此外,刘泽星教授还介绍了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平台的建设,旨在整合香港和内地资源,推动药物研发“走出去”,提升香港在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影响力。
本届论坛不仅是一次高质量的思想交汇,也是香港大学科学企业家项目学术与产业融合的又一次生动实践。弘信电子将以“能源、技术、金融”三位一体的竞争力为核心,打造贯通AI全产业链的全栈式解决方案。在推进全球化布局的同时,我们亦将积极助力香港发展,通过链接内地绿色算力、赋能本地AI生态,为大湾区产业一体化、香港建设国际科创中心、乃至中国与全球的AI创新发展注入动能,为中国数字经济与全球AI创新贡献力量。
来源:弘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