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视频丨第九届“减灾兴川文化月”启动仪式上,这些装备、技能既丰富又实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3 21:40 1

摘要:今年10月13日是第36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13日上午,四川省第36个国际减灾日暨第九届“减灾兴川文化月”启动仪式在广元市利州广场举行,本次活动由四川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四川省应急管理厅主办,旨在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

川观新闻记者 刘珩 文/图

今年10月13日是第36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13日上午,四川省第36个国际减灾日暨第九届“减灾兴川文化月”启动仪式在广元市利州广场举行,本次活动由四川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四川省应急管理厅主办,旨在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安全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

活动现场展出了哪些应急救援的高精尖装备?又有哪些应急科普的趣味互动?川观新闻记者探访了现场。

消防员向市民展示灭火器的用法。

看避险案例、学逃生技能,应急科普丰富实用

“遇到地震要先躲避,再逃生,如果被困,要保持镇定等待救援……”舞台上,眉山市消防救援支队带来了应急情景剧《破风逆行》,剧情展现了消防队伍开展地震抢险救援和疏散群众的一幕,演员们将地震灾害的避险自救知识融入到应急救援场景里,在表演中科普知识,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除了看表演,还要学案例。活动现场公布了2025年四川省防灾减灾成功避险的十个案例:9月5日,广元市旺苍县天星镇云峰村发生山体滑坡,造成五户房屋受损、一车被埋,因村民谭植发现有细碎落石后组织5户居民转移,避免了人员伤亡;2月23日,乐山市犍为县芭沟镇工农村发生地质灾害,村里的风险监测员胡刚及时报告险情并拦下6名路人,避免了人员伤亡……这些案例中,基层一线灾害监测人员的有效监测和受威胁群众的快速响应,都是成功避险的关键。

记者看到,活动现场还设置了12个应急科普互动区,涵盖火灾逃生帐篷、安全绳结、灭火器、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等装备教学体验活动,并将应急知识融入趣味答题、地面飞行棋、共筑防洪墙等互动游戏中,吸引了众多市民打卡学习。

“以前总觉得灾害离自己很远,今天亲手操作了灭火器、学习了地震避险技巧,才明白掌握这些技能有多重要。”参与活动的广元市民李女士说。

市民们围观一架中型复合翼无人机。

无人化、智能化装备集中展示,复杂灾害条件也能快速救援

活动现场,大量无人化、智能化应急救援装备集中展示,它们满足地震、山岳、水域等不同复杂场景下的应急救援需求。

舞台左侧,一架中型复合翼无人机引来大批市民围观。“它能够垂直起降,最大飞行高度是4千米,能够续航5个小时。”广元市应急救援支队队员王莹告诉记者,在“断电、断网、断路”的环境下,它能够承担起通讯组网和灾区侦察三维建模的任务。

广元市消防救援支队则带来了飞行救生圈和灭火机器人。“飞行救生圈”身上有三个螺旋桨推进器,可以从空中直接飞到落水者身边,避免落水者下沉,为后续的舟艇救援争取准备时间。“在水库、湖泊等较为静态的水面上,推进器还能提供充足的动力,将落水者送至岸边。”消防员许伟介绍。此外,灭火机器人底部配有履带,身上装有视频摄像头,确保自身能够精准抵达火场,而“头顶”的水炮,则能够喷射泡沫灭火。

据悉,今年“减灾兴川文化月”期间,全省各地将持续开展减灾兴川公益大讲堂、法规解读等知识普及类活动,推出志愿服务走基层、应急安全志愿服务培训演练等实践服务类活动,还将组织应急文化现代诗征文大赛、防震减灾科普视频展播等文化传播类活动,让防灾减灾知识进入千家万户。

来源:川观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