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健康的少年,仅仅吃了一顿饭,怎么就进了重症监护室?他不是喝酒,也不是吃药,更没有基础病,肝衰竭的来临,仿佛毫无征兆。是运气太差?还是我们忽略了什么?
一个健康的少年,仅仅吃了一顿饭,怎么就进了重症监护室?他不是喝酒,也不是吃药,更没有基础病,肝衰竭的来临,仿佛毫无征兆。是运气太差?还是我们忽略了什么?
很多人以为肝病是成年人的专属,尤其和熬夜、喝酒挂钩,孩子年纪小,怎么可能出事?但恰恰是这种思维误区,让危险悄悄逼近,毫无防备。
在一次门诊中,曾有一名15岁男孩因“恶心、乏力、眼睛发黄”就诊。他母亲说前一天外出聚餐吃了海鲜,之后就开始呕吐、发烧。一查肝酶,指标飙升数十倍,总胆红素异常升高,伴随凝血功能恶化,诊断为“急性重型肝炎”。
医生追问病史,发现孩子当天进食了未煮熟的贝类。这不是个例,而是一类常被忽视的危险源——病毒性肝炎中的甲型肝炎。它不像乙肝那样慢性化,来得快、猛、急,常在人们措手不及时爆发。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病从口入”的方式传播,尤其在卫生条件不佳、食物不洁、海产品未熟等情况下高发。部分青少年没有接种疫苗,成为易感人群,一旦感染,可能迅速发展至肝功能衰竭。
让人警觉的是,甲肝初期症状极其隐匿,仅表现为轻微食欲差、低烧、乏力,极易误认为“感冒”或“肠胃炎”。但病毒在体内迅速复制,持续攻击肝细胞,最终演变为致命的肝衰竭。
肝脏本身没有痛觉神经,即使内部已严重损伤,身体表面也可能毫无感觉。家长若等到眼白发黄、尿液变深再重视,往往已错过最佳干预时间。
很多人认为孩子年纪小、身体底子好,不容易出事。但临床数据显示,15岁以下青少年若感染甲肝且未及时治疗,发展成肝衰竭的比例比成年人更高。
肝衰竭是一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不仅仅是肝脏“罢工”,还牵连到大脑、肾脏、凝血系统。一旦出现昏迷、出血、黄疸剧烈加重,死亡率极高,抢救窗仅有数天。
除了病毒性因素,药物性肝损伤也是青少年肝衰竭的常见诱因。家长自作主张给孩子服用成人剂量的感冒药、退烧药,或重复用药,容易让肝脏不堪重负。
不少常见的退烧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若服用过量,会直接导致急性肝坏死。尤其是在空腹、脱水、发热状态下,更容易加重肝脏代谢负担。
还有一种被严重低估的风险是草本类保健品或偏方。一些家长信奉“天然无毒”,给孩子喝各种“清肝解毒”的中药汤水,殊不知有些中草药成分在肝脏代谢中本身就是“毒”。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化工厂,负责解毒、代谢、合成蛋白。一旦功能崩塌,整个身体系统都会受到牵连。而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关键期,肝脏耐受力差,对毒性物质反应更敏感。
传统观念认为“孩子吃得多长得快”,忽视了食品安全的隐患。尤其是外出聚餐中,生食、半熟、腌制、路边摊成为健康盲区。甲肝、戊肝、以及某些寄生虫感染常通过这些途径传播。
在一次公开流调报告中,某地爆发的甲型肝炎疫情即与某餐馆海鲜未煮熟有关,受害者多为青少年和儿童。这再次印证了“不洁饮食”是肝衰竭的现实诱因之一。
疫苗是预防甲肝最有效手段。但很多家长只关注乙肝疫苗接种,忽略了甲肝疫苗的接种年龄与加强时机。部分地区未将其纳入免费接种范围,造成保护“短板”。
除了疫苗接种,良好的饮食习惯与卫生习惯也是防护屏障。养成饭前便后洗手、拒绝生食、避免不明来源食品,是日常中最基础也最有效的措施。
一些家长有个误区,认为“孩子抵抗力好,不怕吃点脏的”。但病毒与毒素并不因年龄而手下留情,尤其在高温潮湿季节,细菌繁殖迅速,肝脏负担骤增。
早期识别肝损伤信号非常关键。若儿童出现持续乏力、食欲不振、尿深黄、皮肤发黄、恶心呕吐等,应尽早就诊,抽血检查肝功能,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有时“看着不严重”的症状,恰恰是冰山一角。肝功能异常并不是靠肉眼能判断的,只有通过专业检测才能发现隐藏的风险。
医生提醒,肝衰竭治疗手段极其有限,一旦发展至终末期,只能依赖肝移植,而肝源稀缺、费用高昂、等待周期长,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
防患于未然,是比治疗更重要的选择。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饮食卫生”和“疫苗接种”知识,远比等孩子生病了再抢救更有意义。
家庭中,也应避免乱用药、重复用药,尤其是多种感冒药并用、退烧药随意加量的做法,极易造成药物性肝损伤,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错误。
肝脏的修复能力虽强,但也有限。一次严重损伤后,即便抢救过来,也可能留下慢性炎症、纤维化、甚至发展为肝硬化,影响孩子一生。
看似普通的一顿饭,可能引发连续的健康“骨牌效应”。肝衰竭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是一连串疏忽和误判的结果。而这其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以为没事”的那一口。
健康教育应从家庭开始,从儿童抓起。家长不了解,孩子就会暴露在更多无形的风险中。每一次外出就餐、每一次生食尝鲜,背后都潜藏着选择与判断。
临床经验反复提示:青少年肝病的关键不是治疗,而在于防住“第一击”。只要第一次中招,就可能引发不可逆的后果,这才是真正让医生揪心的地方。
要想守护孩子的健康肝脏,必须从源头管控饮食、科学接种疫苗、谨慎用药、提高警觉。不是放纵吃喝、不顾安全,而是在细节中筑起防线。
肝脏出问题,不痛不痒,但后果极其严重。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肝衰竭病例,往往起因简单,却演变迅猛。那些“没在意的小事”,才是真正的隐形杀手。
参考文献:
[1]孙秀丽,李海军.甲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对策[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4,58(03):315-319.
[2]王丹,李志勇.急性肝衰竭的诊治进展[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5,43(05):289-294.
[3]刘志宏,周建平.儿童药物性肝损伤的流行趋势与预防策略[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3,38(10):793-797.
来源:中医传承大讲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