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抽烟不喝酒,活到69”“少量饮酒有益健康,抽烟缓解压力”——社交平台上,这类关于“烟酒与寿命”的错误说法长期流传,甚至让部分人对“健康生活方式”产生怀疑。2024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表的一项覆盖51.2万国人、随访超10年的队列
“不抽烟不喝酒,活到69”“少量饮酒有益健康,抽烟缓解压力”——社交平台上,这类关于“烟酒与寿命”的错误说法长期流传,甚至让部分人对“健康生活方式”产生怀疑。2024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表的一项覆盖51.2万国人、随访超10年的队列研究,用扎实数据戳破了这一误区:与有烟酒习惯者相比,终身不吸烟、不饮酒的人群,平均预期寿命可延长5.8年,其中男性延长6.2年,女性延长5.1年。这项研究不仅为“无烟酒习惯更健康”提供了权威依据,更揭示了烟酒对人体健康的长期危害。
研究数据:用10年随访验证“无烟酒”的长寿优势
北大这项研究的样本覆盖了全国10个省份的城乡居民,年龄跨度从30岁至79岁,排除了基线患有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以确保数据的客观性。研究将参与者分为四类:终身不吸烟不饮酒、仅吸烟、仅饮酒、烟酒均沾,通过对比四类人群的全因死亡率和预期寿命,得出了明确结论。
数据显示,烟酒均沾的人群全因死亡率最高,比终身无烟酒习惯者高出83%。其中,吸烟主要增加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死亡风险——每日吸烟20支以上者,肺癌死亡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2.3倍;而饮酒则与肝癌、胃癌及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每日饮酒量超过25克酒精(约等于1两白酒或2瓶啤酒)的人群,肝癌死亡风险是不饮酒者的4.7倍。反观仅吸烟或仅饮酒的人群,虽然死亡率低于“烟酒均沾组”,但仍显著高于“无烟酒组”,这意味着即使单一接触烟酒,也会对寿命产生负面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特别反驳了“少量饮酒有益心血管”的常见误区。此前有观点认为“每日饮少量红酒可软化血管”,但北大研究发现,即使每日饮酒量低于10克酒精,也会使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12%,且不存在“安全饮酒阈值”。这一结论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立场一致——WHO明确指出,酒精是1类致癌物,任何剂量的酒精摄入都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不存在“适量饮酒有益健康”的情况。
误区溯源:为何“烟酒不沾寿命更短”的说法会流传?
“烟酒不沾寿命更短”的错误说法之所以有市场,本质是对“健康与寿命”的因果关系产生了误读。这类说法的传播往往依赖两个常见逻辑漏洞:
一是“幸存者偏差”。生活中,人们可能会看到个别“抽烟喝酒但长寿”的案例,比如身边的老人“每天一包烟、半斤酒,却活到90岁”,便以此推断“烟酒不影响寿命”。但实际上,这类案例是极小概率事件,如同抽奖中奖,不能代表普遍规律。北大研究覆盖51.2万人的样本量,正是为了排除个别案例的干扰,反映群体的真实健康趋势——从整体数据看,“无烟酒习惯者长寿概率更高”是明确结论。
二是“混淆相关性与因果性”。部分人将“生活压力小”“心态乐观”等与“寿命长”相关的因素,错误归因于“烟酒”。比如有人认为“抽烟能缓解压力,压力小自然活得久”,但实际上,缓解压力的是“抽烟时的短暂放松感”,而非烟草本身,且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长期反而会增加焦虑和压力水平。类似地,有人将“社交场合饮酒”与“人际关系好”关联,进而认为“饮酒有助于长寿”,但真正影响寿命的是“良好的社交关系”,而非酒精,酒精带来的健康危害早已超过社交带来的积极影响。
现实案例:从临床数据看烟酒对寿命的具体影响
临床案例更能直观体现烟酒对寿命的侵蚀。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王辰曾分享过一个病例:一名58岁的男性患者,有30年吸烟史,每日吸烟1包,因“反复咳嗽、呼吸困难”入院,被诊断为晚期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入院时肺功能已严重受损,即使吸氧,稍作活动便会气喘,最终因呼吸衰竭去世,比预期寿命缩短了至少15年。王辰指出,在呼吸内科病房,类似因长期吸烟导致早逝的病例占比超过60%,“每一个肺癌或COPD患者的病历上,几乎都有长期吸烟的记录”。
饮酒导致的早逝案例同样常见。上海瑞金医院肝病科的数据显示,该院每年收治的肝硬化患者中,约70%有长期饮酒史。其中一名45岁的男性患者,因“生意应酬”每日饮酒半斤以上,持续10年后被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虽经肝移植手术治疗,但术后仍需长期服用抗排异药物,且生活质量大幅下降,预期寿命比同龄人缩短了20年。主治医生表示,若患者能早一点戒酒,完全可以避免肝硬化的发生,“酒精对肝脏的损伤是不可逆的,喝得越久,恢复的可能性越小”。
科学建议:如何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北大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反驳错误说法,更在于为国人提供了明确的健康指引。结合研究结论和临床经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可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坚决不吸烟,已有烟瘾者尽早戒烟。吸烟的危害具有累积性,戒烟越早,健康获益越大。数据显示,30岁前戒烟者,预期寿命可恢复至接近不吸烟者的水平;即使50岁戒烟,也能比继续吸烟者延长6年寿命。戒烟时可寻求专业帮助,如使用尼古丁替代疗法(贴片、口香糖)或咨询戒烟门诊,提高戒烟成功率。
其次,做到滴酒不沾,避免“少量饮酒”的误区。无论饮酒量多少,酒精都会对肝脏、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对于有饮酒习惯者,应逐步减少饮酒量,最终实现戒酒;对于无饮酒习惯者,切勿因“社交需求”或“所谓的健康益处”开始饮酒。
最后,将“无烟酒习惯”与其他健康行为结合。寿命长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不吸烟、不饮酒,还应保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油高盐摄入)、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和充足睡眠(每日7-8小时),才能最大程度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北大这项覆盖51.2万人的研究,用十年数据清晰证明:“烟酒不沾寿命更短”是毫无科学依据的误区,终身无烟酒习惯才是延长寿命的重要方式。从临床案例到群体数据,从科学研究到权威机构结论,都在指向同一个事实——烟酒是健康的“隐形杀手”,远离烟酒,才是对生命最基本的负责。在健康问题上,我们应相信科学数据,而非个别案例或错误传言,毕竟寿命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
来源:一木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