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田畴,乡村振兴“丰”味足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3 20:29 1

摘要: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从田埂间的科技赋能,到村落里的和美变迁,再到农户手中的增收账本,每一个细节都印证着赣鄱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

作者 | 本刊编辑部

题图 | 赣鄱好“丰”景

“农,天下之大本也。”乡村兴则百业兴,农业稳则天下安。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粮食产量连续12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2025年早稻播种面积跃居全国首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89%,5个千亿级产业链引领产业升级;10659个美丽宜居村庄星罗棋布;脱贫人口就业超额完成目标,村集体收入年均增长超10%……这是江西农业农村工作交出的“丰收账本”。

千万赣鄱农民的幸福生活,不仅写在亮眼的数据报表里,更藏在种粮户黝黑的笑脸上、民宿主人递出的热茶中、脱贫群众安稳的日子里。

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西主场活动在永修举办。

农业质效双增: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清晨五点,吉水县醪桥镇新农人冯小庆踩着露水走进稻田,手机里的“远农服务”App正显示着土壤湿度和风力等级。“以前种田,全靠经验,只能听天由命,”冯小庆感慨道,“现在,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变身‘新农资’,我们种田都看它们呢。”

物联网平台大屏像一张“作战图”,将全县稻田的区块信息、生长状况收录其中,带来的效果也立竿见影:合作农户平均每亩减少10%的农药用量,降低15%的化肥使用,亩均产量却能提高超过20%。

这样的“智慧农业”场景,在赣鄱大地上随处可见。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江西用占全国2.13%的耕地,生产出全国3.21%的粮食。如何让“江西粮”既保数量,更提质量?答案藏在高标准农田的田埂上,藏在智能农机的操作屏里。

“结合智慧农业,我们探索出‘5G+建后管护’模式。在上高县泗溪镇墓田村开展试点,以信息化手段立体式管护2190余亩高标准农田。现在机器一开,省时又省力,再也不像以前那么辛苦了。”上高县农业农村局高标办负责人何威说。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江西在全国首创“三变、三创”模式,先后三次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国家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连续四年被评为优秀等次。截至目前,江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622.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4.3%。

科技的赋能远不止于此。实验室里,“万象优982”“泰优398”等优质稻种不断迭代;天上,遥感卫星实时监测作物长势;地上,农用无人植保机穿梭喷洒农药。良种、良技、良法综合配套,科技创新耕耘出农业发展崭新前景。

2025年早稻播种面积1813.5万亩,超越湖南跃居全国首位,增量领跑全国,“中国碗”里的“江西粮”越来越足、越来越优。

粮食稳产的同时,农业产业化的浪潮正席卷赣鄱。在信丰县,赣南脐橙种植户的果园里,分拣机正根据糖度进行分级。“以前脐橙卖‘统货’,一斤最多3元,现在有了品牌加持,精品果能卖到8元,通过电商发往全国各地。”

如今,江西已形成稻米、油料、果蔬、畜牧、水产5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链,8281个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成为市场“香饽饽”,“赣鄱正品”越叫越响,81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带着农户闯市场。

永丰县潭城乡水稻喜获丰收。刘浩军/摄

农村和美宜居:“四融一共”,治理升级

“以前村里的垃圾随便乱扔,丢在池塘边,水也被污染了。路是泥巴路,老房子也糟蹋得不成样子。”欧阳文忠祖辈都生活在吉安市吉州区钓源古村,看到村里的变化十分感慨,“现在老房子都被修缮过,道路平平整整,池塘里的水清得见底,还有鱼哩!”

近年来,村里推进“五定包干”环境整治,并引进十里芳菲团队进行开发打造,小店慢慢多了起来,目前有茶馆、咖啡店、香堂等50余种业态,原本破败萧条的古村焕然一新。

钓源古村的变化,是江西“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的缩影。在全省24个先行县、22个建设县,打造了一大批旧貌焕新的先行村。如今,江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6%,10659个美丽宜居村庄如同散落的珍珠,镶嵌在赣鄱大地的秀美画卷上。

吉安钓源古村美如画。 李军/摄

不仅要环境美,还要产业活。“现在我们的康养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好风光变成了好日子,”靖安县三爪仑乡红旗大队民宿经营者李国热高兴地说,“除了民宿挣钱,还有不少游客争着买高山白茶、大米,日子越过越红火!”

美丽乡村催生“美丽经济”。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发展乡宿7556家,盘活利用闲置农房304万平方米,带动农民就业4.4万人,带动农副产品销售21.4亿元。

打破“单兵作战”模式,“整村经营”理念也助推乡村活力持续迸发。“我们引进运营主体打造‘晒秋’文化IP,现在已经是集观光、体验、住宿于一体的景区。国庆前几天,民宿就被一抢而空了。”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村干部说据了解,江西引进省内外运营主体1262家,对全省879个村庄进行整村运营,让乡村有“颜值”更有“产值”。

乡村之美,还在治理之效。“以前邻里有矛盾没人管,现在有村民事务理事会,再难办的事儿坐下来都能解决,乡风越来越正了。”鹰潭市余江区潢溪镇镇长潘样生感慨道。

如今,江西已有9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89个示范村,“村BA”篮球赛、“村跑”活动让乡村充满活力。

走进武宁县东山村,文明新风扑面而来,“江西好人”叶存金十年如一日为老人免费理发,带动村民自发捐款建设“义剪屋”;全村评选出40户星级文明户、23户党员示范户,“户户争先进、人人做好事”;依托志愿服务队,年均开展“农民趣味运动会”等活动20余场,让移民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短短几年,东山村由一个“十三五”省级贫困村蜕变为“全国文明村”和“十四五”乡村振兴示范村,书写了“东山再起”的生动篇章。

婺源晒秋庆丰收。 程虹/摄

农民稳定增收:巩固成果,产业富民

“从‘山窝窝’搬到新家后,我在油茶苗木基地上班,每月有两三千元收入,孩子上学也方便。”信丰县搬迁户肖三姣,站在宽敞的安置房阳台上,指着不远处的基地说。

几年前,她从金鸡圩镇搬到新田镇,依托“人员信息统管、公章审批互认、公共事项共办”政策,再也不用“两头跑”办手续,真正过上了新生活。

在遂川县汤湖镇,茶叶种植户陈观明正在茶园忙碌。“以前自己种茶卖不上价,参加县里组织的培训,掌握制茶技术后,也搞起了茶叶加工,每年仅靠春茶就能赚2万多元。”通过发展茶叶产业,遂川县带动4000多户脱贫人口增收。

2024年,江西村集体经营性总收入突破74.72亿元,村均超43万元,“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模式让更多农户共享发展红利。截至今年8月,江西脱贫人口实现就业146.3万人,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目标的111.8%。

在南丰县,蜜橘种植户曾志刚笑呵呵地说:“去年直播带货卖了几十万斤蜜橘,比传统渠道赚得多,还帮村里的农户卖完了存货。”如今,江西农产品电商零售已突破300亿元,曾经藏在深山的农特产品,如今“触网”抵达千家万户。

“又是陈小花?”2023年6月,防止返贫监测系统弹出红色预警。这个熟悉的名字,让万安县百嘉镇黄南村的村干部立刻警觉。陈小花曾是贫困户,家中三孩尚在就学,日子刚有起色。村干部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上门核实,才知他患上直肠癌,医疗费已近30万元。

不足一周,村“两委”就制定好帮扶计划,把政策送上门。“政策像及时雨,帮我们守住了‘钱袋子’!”陈小花满是感激。

金秋时节,稻浪滚滚,瓜果飘香,赣鄱大地上的“三农”故事越写越精彩。从田埂间的科技赋能,到村落里的和美变迁,再到农户手中的增收账本,每一个细节都印证着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