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纷纷“减配”,特斯拉在打什么如意算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3 21:15 1

摘要:关于新发布的Model 3/Y标准版,这几天各大博主已经拆解过了,我不再赘述,直接说结论:单单对比舒适配置,“减配”后的新车甚至不如某些10万级国货厚道(没错,说的就是比亚迪秦PLUS DM-i 冠军版)。

关于新发布的Model 3/Y标准版,这几天各大博主已经拆解过了,我不再赘述,直接说结论:单单对比舒适配置,“减配”后的新车甚至不如某些10万级国货厚道(没错,说的就是比亚迪秦PLUS DM-i 冠军版)。

2025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净利润暴跌71%,严重动摇了资本市场对其高增长神话的信心。为了稳住基本盘,特斯拉必须立刻拿出能有效拉升KPI的方案,标准版车型正是这套方案的核心:通过显著降低价格门槛(相较原版本降价5000-5500美元),理论上能吸引更多因价格而犹豫的消费者,从而拉升销量数据,向外界证明自身市场号召力依然强大。

特斯拉原本希望通过Model 2计划(即2.5万美元廉价特斯拉项目)大幅降低成本,然而随着该计划的终止,特斯拉失去了一条通过技术创新下探市场的路径。

关于Model 2为什么夭折,官方并没有详细解释,我推测大概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特斯拉在2024年初的战略重心发生了根本性偏移,马斯克公开表示“特斯拉未来应该被视为一家AI机器人公司,而不仅仅是汽车公司”。

从账面数据来算,Robotaxi的诱惑力确实远超卖车,毕竟卖一辆2.5万美元的Model 2只有几千的硬件利润,但如果换成Robotaxi,能持续产生远高于制造成本的现金流。

当终局是自动驾驶时,为人类驾驶员设计的廉价车自然就成了可以被优化的过渡方案。

于是,Model 2成了牺牲品。

第二,低端市场的竞争环境已成“红海”,尤其在中国,以比亚迪为首的中国车企推出了售价远低于2.5万美元(甚至低于1.5万美元)的极具竞争力的车型,这些车型在成本控制、供应链整合以及规模化生产上拥有特斯拉难以比拟的优势。

要想在这样的市场中竞争,特斯拉要么牺牲利润率,要么在产品上做出巨大妥协,无论哪种选择,都会损害自身品牌价值和财务健康。

更何况,一台极具性价比的Model 2还可能“误伤”自家高利润的Model 3,造成内部产品线的左右互搏。

在原有Model 3和Model Y平台上通过削减配置来降低成本,就成了替代Model 2、填补产品线空白的现实选择。

热知识:美国7500美元的联邦税收补贴政策已经到期,这相当于一夜之间特斯拉所有车型凭空涨价了7500美元,价格优势荡然无存......Model 3和Model Y标准版“减配”,也在情理之中。

“减配”不算坏事,毕竟标准版的“抠”可以有效衬托出豪华版的“香”,这是经典的锚定效应产品策略,当用户在巨大落差中体验过两种配置后,那几千美元的差价很容易从“额外消费”转变为“必要投资”。

当然,我必须要说,虽然Model 3和Model Y标准版存在得罪用户的风险,但构成特斯拉品牌竞争力的支柱也被保留了下来。

比如三电。

Model Y标准版在电池容量减少9kWh、车重减轻56公斤的情况下,EPA工况续航里程仅从526km微降至517km。考虑到EPA工况比WLTC还要严苛(也远超CLTC),Model Y标准版的CLTC工况续航应该在650km以上。

也就是说,新车可能是特斯拉有史以来电耗最低的车型。

比如驾控与安全基因。

新车的0-96km/h加速性能是5.8秒至6.8秒,悬架甚至回归了更具操控乐趣的激进风格,充电效率也维持在15分钟补充265公里的领先水平。最重要的,标准版与高配车型的安全评级完全一致。

再比如智能化硬件。

标准版车型完整保留了HW4.0辅助驾驶芯片和8个外部摄像头,这意味着无论用户购买的是哪个版本,都拥有完全相同的智驾硬件基础。

至于正在申报中的Model Y长续航后轮驱动版,它的核心目标是弥补产品线关键短板,同时瓦解竞品的核心优势。

长续航后轮驱动版问世之前,Model Y在中国市场主要提供“后轮驱动版”和“长续航全轮驱动版”两个版本,前者价格亲民负责走量,但续航在国内消费者看来仅算“够用”;后者在续航和性能上表现出色,但价格偏高。

这也就意味着,两个版本之间存在巨大的真空地带:对长续航有强烈需求、对极致性能和全轮驱动不敏感、预算又正好不上不下的用户。

这个真空地带成了竞品理想的抢滩登陆点,比如被戏称为“六大门派围攻特斯拉”的乐道L60、极氪X7、智界R7、智己LS6、阿维塔07、岚图知音,再比如以“Model Y 平替”下场参战的小鹏G6。

Model Y长续航后轮驱动版在保留长续航电池包的同时,移除前置电机,这种调整带来了两个改变:在成本端,相较于全轮驱动版,它节省了一个电机,使售价可以显著下探,正好卡入主流消费者的预算区间;在用户端,它提供了天下苦久矣的“长续航”,同时依然保留了后轮驱动带来的驾驶乐趣和完全够用的加速性能。

然后,竞品那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宣传策略失去了原有的说服力。

Model Y成为“公愤对象”并非巧合,而是它的市场地位和产品特性共同决定的。

在纯电SUV这个赛道,Model Y创造过前所未有的销量神话,这自然会让它成为行业度量衡。对于新玩家来说,“看齐”Model Y是向市场证明自身实力的捷径,无论胜负,都在潜意识里将自身品牌拉升到了与特斯拉同一级别进行对话,这本身就是高效的营销。

而在消费者眼里,Model Y是购买决策中几乎必然会考虑的参照物,所有竞品都必须清晰地回答“相比Model Y,我好在哪里”这个问题。

不久前,特斯拉FSD迎来了久违的重大版本升级(V14),并优先向搭载HW4.0硬件的用户推送。

开头我说,Model 3/Y标准版车型在大幅削减舒适性配置的同时却完整保留了HW4.0硬件与FSD选装项,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阴谋论”的味道马上就有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FSD对中国消费者而言更像是价格不菲的“科技期货”,用户买的是对马斯克未来愿景的信任票。然而,停留在“承诺”阶段的产品,无法支撑起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此次FSD重大升级并优先推送给HW4.0硬件的用户,释放了一个明显的信号:FSD的下一个黄金时代,是完全基于HW4.0更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更高清的感知硬件而打造的。

这不仅能刺激老用户换车升级,更重要的是,它为所有新出厂的、标配HW4.0的车型赋予了“与未来同步”的内在价值。

某种程度上,Model 3/Y标准版相当于为FSD所准备的“工具车”:既能成为捍卫品牌核心价值的展示品,又能最大化数据采集网络的规模。

特斯拉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低毛利硬件入口 + 高毛利软件服务”的商业模式,Model 3/Y标准版扮演的正是“硬件入口”的角色,即便只有少数车主选装FSD,特斯拉也成功地为未来的软件销售储备了海量潜在客户,随着FSD能力的不断跃升,这些用户随时可能通过订阅或买断转化为高利润的软件用户。

Model 3/Y标准版的口碑确实褒贬不一,但作为“工具车”,它俩的使命已经完成,这就够了。

江湖车评:

Model 3/Y标准版预计在11月完成首批车型交付,“不到20万买特斯拉”从玩笑变成了现实。

在中国汽车市场,“20万”是一道特殊的价格心理防线,过去,几乎所有国产新势力都在20-30万这个价格区间围绕特斯拉构建舒适区;如今,特斯拉主动冲进这个区间,等于直接掀翻了牌桌。

这次“降价”的时间点,恰好连上了刚上市的尚界H5。我觉得这应该不是巧合,毕竟在所有挑战者中,以华为技术为核心的品牌(如问界、智界、尚界)最为特殊,它们不仅是汽车品牌,更是手握顶级品牌号召力、强大智能技术(鸿蒙座舱与ADS智驾)以及遍布全国零售网络的“生态巨兽”。

作为“最便宜满血华为”,尚界H5首次下探到20万的主流市场,这对特斯拉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威胁。所以,在尚界H5刚刚完成上市、收割市场关注度的关键时刻,特斯拉用“不到20万的特斯拉”这个更具爆炸性的话题,瞬间就抢占了舆论焦点,强行将潜在用户的对比逻辑从“尚界H5值不值得买”扭转为“尚界H5与不到20万的特斯拉该如何选”。

结果如何,现在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短期内特斯拉的销量有望再冲一把。

来源:车界江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