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黄淮麦区小麦生产中,“晚播”与“播种量”的关系需基于科学依据动态调整,并非单纯以“多”为优。晚播小麦因生育期缩短、冬前积温不足,分蘖能力显著减弱,合理增加播种量是弥补有效穗数不足的关键措施,但过量播种会引发一系列生产问题,需在“补苗”与“控害”间找到平衡。
在黄淮麦区小麦生产中,“晚播”与“播种量”的关系需基于科学依据动态调整,并非单纯以“多”为优。晚播小麦因生育期缩短、冬前积温不足,分蘖能力显著减弱,合理增加播种量是弥补有效穗数不足的关键措施,但过量播种会引发一系列生产问题,需在“补苗”与“控害”间找到平衡。
从晚播小麦的生长特性来看,增加播种量具有必要性。黄淮麦区若小麦播种期较常年推迟(通常较适宜播期晚7 - 15天以上),冬前有效积温减少,种子萌发速度变慢,幼苗生长势减弱,单株分蘖数可从适宜播期的3 - 5个降至1 - 2个,甚至出现“独秆苗”。此时适度提高播种量,能通过增加基本苗数量,为最终形成足够的有效穗数奠定基础。例如,适宜播期播种量通常为25~28斤/亩,晚播5 - 7天可将播种量调整至30斤/亩,晚播10天以上可进一步提高至30~35斤/亩,以此抵消分蘖不足带来的穗数缺口。
但需明确,“增加”不等于“越多越好”,过量播种会对小麦生长及产量形成严重制约。一方面,高密度群体下,小麦植株间竞争光照、水分和养分的矛盾加剧,易导致中下部叶片早衰,光合效率下降,进而影响籽粒灌浆和千粒重。另一方面,群体过密会降低田间通风透光性,增加湿度,为纹枯病、白粉病等病害及蚜虫等虫害的发生创造有利条件,加大病虫害防控难度和成本。此外,过量播种还可能导致小麦茎秆细弱,抗倒伏能力显著下降,在后期遭遇风雨天气时易发生大面积倒伏,造成严重减产。
科学确定晚播小麦播种量,需结合具体晚播程度、土壤肥力和品种特性综合判断。在操作层面,应遵循“晚播一天,适当增加0.5斤/亩播种量”的大致规律,但需控制上限,一般不超过35斤/亩。同时,高肥力地块可适当减少播种量,通过土壤养分优势促进部分分蘖形成;低肥力地块则需优先保证基本苗,播种量可略高于同等晚播程度下的高肥力地块。此外,选择分蘖能力较强的品种,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高播种量的依赖,实现群体结构与个体生长的协调统一。
综上,黄淮麦区晚播小麦需通过增加播种量弥补生育期缺陷,但必须以“合理”为前提,避免盲目追求高播种量。生产中应根据实际晚播情况、地块条件和品种特性精准调控,才能在保障有效穗数的同时,维持群体健康生长,最终实现晚播不减产的目标。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