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奇怪的是,偏偏是汉朝,让“汉”成了咱最明显的标志——不管是身份证上写的“汉族”,还是平时说的“汉人”,这称呼都用了两千年啦。
为何我们叫汉人而不是秦人,唐人?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疑惑:秦朝可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那为啥咱们不叫“秦人”呢?
唐朝那么强大,全世界到处都是“唐人街”,为啥“唐人”没成为咱民族的称呼呢?
奇怪的是,偏偏是汉朝,让“汉”成了咱最明显的标志——不管是身份证上写的“汉族”,还是平时说的“汉人”,这称呼都用了两千年啦。
其实答案就藏在历史的那些小细节里:秦朝就像是历史里匆匆路过的客人,唐朝就像一朵盛开到极致的花,而汉朝,可是给咱中华民族扎下根的时代。
秦始皇那可真是厉害得没话说:灭了六国,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修了长城,还建了驰道,把原来分裂的“七国之人”整合成了一个“大一统国家”。
照理说,有这么大的功劳,“秦人”应该能成为咱民族的标签了吧?可秦朝偏偏在时间和口碑这两方面“栽了跟头”。
先说“时间太短”:从公元前221年统一到公元前207年灭亡,秦朝一共就存在了15年,比咱们现在一个“五年计划”长不了多少。
统一的制度刚推行开,就拿小篆来说,才在官府里开始用,老百姓都还没习惯写呢;
郡县制才把分封制给取代了,地方官都还没搞清楚咋回事,秦朝就没了。
这就好比盖房子,刚把地基打好,还没来得及砌墙、盖屋顶,房子就塌了。
“秦人”这个称呼,还没来得及从“朝代名”变成“民族名”,就跟着秦朝的灭亡慢慢没了声息。
更要命的是“口碑太差”:秦朝能统一靠的是“严刑峻法”,又是修长城,又是建阿房宫,还去征讨百越,每年都要征调几百万的民夫,老百姓苦得不行。
史书记载,那时候的农民“男的拼命种地都不够交粮饷,女的使劲织布都不够做衣服”,就连老人和孩子都得给秦朝的“大工程”出力。
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下人马上就响应了,他们反对的不是“统一”,而是秦朝的“暴政”。
汉朝把秦朝推翻以后,为了赢得民心,还特意强调“汉承秦制但改秦之暴”,把秦朝那些不好的标签都给摘得一干二净。
这么一来,“秦人”都成了“暴政”的代名词了,谁还乐意用它来当民族称呼啊?
汉朝比秦聪明的地方在于:它不仅接过了秦的 “统一底盘”,还花了 400 年时间,把 “地盘统一” 变成了 “文化统一”“民族统一”。
刘邦建立汉朝以后,没一下子就把分封制给废除了。
毕竟六国贵族的后代还在呢,要是直接搞郡县制,很容易引起反弹。
他搞了个“郡国并行”的办法:在核心地区,像关中、中原这些地方,设置郡县,归中央来管;
把偏远地区封给宗室子弟,比如说刘邦的儿子就被封成赵王、齐王啥的。这么做,既稳住了局面,又避免了国家分裂。
后来汉武帝搞了个“推恩令”,慢慢地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最后实现了“彻底的中央集权”。
这种“渐进式改革”,让老百姓和贵族都有时间去适应。
就拿秦朝的那套“严刑峻法”来说,汉朝改成了“约法三章”,就是杀人的要偿命,伤人或者偷盗的要抵罪。
后来还编了《汉律》,减少了很多酷刑。
秦朝收很重的赋税,汉朝改成了“轻徭薄赋”,在文景之治的时候,甚至只收1/15的税,也就是“十五税一”。
老百姓能吃饱饭了,才会从心里认同这个王朝。这么一来,“汉”就不再是一个“外来的政权”,而成了“自己的国家”。
秦始皇弄了个“焚书坑儒”,想着靠暴力来统一大家的思想,结果反倒没成,还起了反作用。
汉武帝就跟他不一样,汉武帝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办法,给全天下人找到了一个“共同的价值观”。
董仲舒改造之后的儒家思想,跟春秋战国时候的“纯儒”可不一样,里面加了“天人感应”“大一统”这些内容。
就比如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这是在强调国家得统一;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在规范社会秩序。
甚至还有“春秋决狱”,也就是用儒家经典来判案子,把文化和法律都绑到一块儿了。
这种文化整合可太重要啦!不管你原来要是赵国人、齐国人,还是楚国人,大家读的都是《论语》《春秋》,信奉的都是“仁义礼智信”,行的都是一样的礼仪。
慢慢地,“赵人”“齐人”这些身份就不那么重要了,“汉人”的身份感觉越来越明显了。
这就跟现在似的,大家都学语文、数学,都过春节、中秋,不管你是哪个省的,都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汉朝时候的“汉人”,就是这么来的。
汉朝可牛啦!它不光是把自己国内治理得挺统一,还让“汉”的影响力传到了外面。
汉武帝派张骞去西域,把丝绸之路给打通了。
这一下,西域那些国家才头一回知道,东边有个特别强大的汉朝。
卫青和霍去病去北边打匈奴,还立下了“封狼居胥”的大功,把匈奴赶到了漠北。
从那以后,“汉人”就成了“强大”的代名词。西域各国的人见到汉朝的使者,都客客气气地尊称人家“汉使”。就连朝鲜、日本,都派人来汉朝学习,把汉字、汉服还有汉朝的制度都带了回去。
那时候说的“汉人”,可不只是代表一个朝代的标签,更像是一个“文化符号”。
只要你认同儒家文化,遵守汉朝的制度,就算你不是汉朝本土的人,也会被叫做“汉人”。
就拿西域的龟兹国来说,他们的国王主动要穿汉服、学汉人的礼仪,后来的人也把他们当成“汉文化圈”的一部分。
这种对文化的认同,可比光把地盘统一起来要更靠谱。也正因为这样,“汉”就成了咱民族的底色。
唐朝那可真是牛啊!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地盘比汉朝还大,在国外的影响力也更大。你看海外的“唐人街”,就是唐朝影响力大的证明。
可为啥“唐人”没把“汉人”给替代了呢?这是因为唐朝的强盛,是在汉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不是重新搞一套。
就说制度方面吧,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其实是在汉朝“三公九卿制”的基础上改的;
科举制呢,也是从汉朝的“察举制”那儿继承来的(察举制是推荐人才,科举制是考试选人才,核心都是打破贵族对当官机会的垄断)。
就连唐朝的法律《唐律疏议》,都参考了《汉律》的精神。
再说说文化,唐朝的时候虽然佛教、道教很流行,但儒家思想还是正统。
科举考的是儒家经典,当官的治理国家用的也是儒家那套思想。
李白、杜甫的诗里,还经常提到“汉家”“汉将”。像李白说“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杜甫说“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他们都觉得“汉”很厉害,从来没把“唐”和“汉”对立起来。
更重要的是,唐朝灭亡以后,后面的朝代(像宋朝、明朝)都接着认同“汉”。
比如说宋朝,虽然军事上不咋行,但在文化上“尊汉崇儒”,朱熹的理学就是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明朝朱元璋推翻元朝后,喊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里的“中华”,主要指的就是“汉文化”。
“唐人”呢,更多是外国人对咱中国人的叫法,在咱国内,一直都用“汉”来代表咱这个民族。
就跟现在似的,我们会说“唐人街”,但不会说自己是“唐人”,因为“汉”已经深深印在咱民族的骨子里啦。
咱为啥叫“汉人”呢,可不是因为汉朝比秦朝、唐朝更厉害,而是因为汉朝完成了从“统一国家”到“统一民族”的关键一步。
汉朝把秦朝建立的“制度框架”,变成了老百姓能习惯的“生活方式”;
把各地不一样的“地域文化”,整合出了大家都有的“精神内核”;还让“汉朝人”这个身份,慢慢变成了“汉族人”的认同感。
秦朝就像是个“开拓者”,不过步子迈得又急又大,还没来得及让大家心里都认同就没了。
唐朝呢,是达到了“巅峰”,但它的辉煌也是在汉朝打下的基础上实现的。
而汉朝,就像是个“奠基者”,它用了400年的时间,给咱中华民族扎下了“统一、文化、认同”的根,这根一扎就是两千年。
所以啊,咱叫“汉人”,可不只是选了个朝代的名字,而是继承了咱这个民族的“根”。
这个根里面,藏着咱们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文化基因,还藏着“大一统”的信念。
直到现在,这依然是咱民族能团结在一起的原因。
来源:大家一起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