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股票软件,上海微电子相关概念股总能引发热议,一边是"国产光刻机突破"的利好不断,一边是"伪概念炒作"的质疑声四起。尤其海立股份、华建集团、张江高科这几家公司,更是被卷入"谁会出局"的讨论中。其实抛开市场情绪,从产业逻辑和公司公告里就能找到答案,国产光刻机的
打开股票软件,上海微电子相关概念股总能引发热议,一边是"国产光刻机突破"的利好不断,一边是"伪概念炒作"的质疑声四起。尤其海立股份、华建集团、张江高科这几家公司,更是被卷入"谁会出局"的讨论中。其实抛开市场情绪,从产业逻辑和公司公告里就能找到答案,国产光刻机的突围从不是靠概念堆砌,而是产业链上的真实攻坚。
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伪概念"到底伪在哪。这两年围绕上海微电子的传闻里,最火的当属"借壳上市"。2024年末开始,就有消息说上海微电子要通过借壳快速登陆资本市场,海立股份、华建集团因为同属上海国资体系,成了传闻中的"壳资源候选人"。直播间里甚至有人放出打码截图暗示重组前兆,引得不少投资者跟风入场。
但事实早在公司公告里写得明明白白。海立股份今年8月连续两次发公告澄清,明确表示借壳、重组都是不实信息,公司主营业务是制冷压缩机和汽车热管理部件,虽然控股子公司有卖光刻机用的冷却系统,但这部分业务近三年占营收比例都低于0.003%。简单说,这点业务连"边角料"都算不上,根本谈不上深度绑定。
华建集团的情况也类似,翻遍公司公告和公开资料,找不到任何与上海微电子在光刻机业务上的实质合作。它的核心业务是建筑设计、工程建设,跟半导体装备制造属于完全不同的赛道。之所以被拉进概念池,主要还是因为同属上海国资背景,但这种"沾亲带故"的关联,在硬核的半导体产业里根本站不住脚。
不过把张江高科和前两者放在一起说"伪概念",就有点冤枉了。张江高科不是靠"传闻"挂钩上海微电子,而是有实打实的股权关系——它持有上海微电子10.78%的股份,是这家光刻机巨头唯一的上市公司股东。更关键的是,上海微电子承担着国家02专项,28nm光刻机已经交付中芯国际,今年一季度张江高科净利润大增147.3%,这种业绩增长跟光刻机产业的进展直接相关,绝非概念炒作能实现的。
这里得理清一个底层逻辑:光刻机产业链的价值分配有严格的规则,不是随便沾边就能分到红利。一台光刻机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核心环节集中在光学系统、双工件台、光源系统这几块,占了设备成本的80%以上。只有真正进入核心供应链,或者对整机企业有重大支撑的公司,才能真正受益。
从这个角度看,海立股份的出局是必然的。它的冷却系统业务规模太小,而且不属于光刻机的核心部件——真正的核心温控系统供应商是同飞股份,其提供的水冷机能做到±0.1°C的温控精度,直接供应上海微电子的光刻机生产线。对比之下,海立股份那点业务更像是偶然的配套销售,根本没进入核心供应体系,随着市场认知回归理性,自然会被区分开来。
华建集团的"出局"则是因为赛道错配。半导体装备制造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长期的研发积累和技术沉淀,华建集团的建筑主业与这个领域没有技术协同性。市场刚开始可能因为"国资背景"产生联想,但随着上海微电子的技术突破不断落地,投资者会更关注有实质技术贡献的企业,比如提供物镜系统的茂莱光学、供应双工件台的北方华创,这些真正的核心供应商才是产业链的中坚力量。
张江高科的"留下"也符合产业逻辑。光刻机研发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上海微电子2025年刚获批年产100台光刻机的产业化项目,从研发到量产的过程中,资金需求会持续扩大。张江高科作为股东,不仅能通过股权分享成长收益,其在产业园区运营上的资源,还能为上海微电子提供研发场地、产业链配套等支持,这种"资本+资源"的绑定,远比单纯的概念关联牢固得多。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上海微电子有真实的技术突破,为什么还会有"伪概念"滋生?这背后其实是两种力量的碰撞:一方面是国产光刻机自主化的重大战略意义,让市场对相关企业充满期待;另一方面是部分机构和个人利用这种期待,通过编造传闻炒作股价,就像汇正财经旗下十多个直播间集体鼓吹"借壳概念",本质上是为了诱导投资者购买投顾服务。
但我们更该看到,这些杂音掩盖不了国产光刻机的真实进展。2025年2月,上海微电子不仅交付了代表行业最高水平的2.5D/3D先进封装光刻机,还拿到了年产100台光刻机的项目环评批复。7月,其SSA800/10型光刻机通过验收,实现28纳米及以上节点的完全自主化,套刻精度达到1.7纳米,已经能满足汽车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等成熟制程的需求,而这正是中国芯片市场需求量最大的领域。
这些突破不是凭空实现的,而是整个产业链协同攻关的结果。光学系统有茂莱光学的物镜组件,双工件台有北方华创的0.1纳米精度技术,光源系统有福晶科技的晶体材料支撑。张江高科作为股东,在这个生态里扮演了"输血者"和"连接器"的角色,这种价值是海立、华建这类边缘企业无法替代的。
还有一个关键逻辑被很多人忽略:资本市场对光刻机概念的定价正在回归理性。前两年只要沾上"上海微电子"就能涨,但现在投资者开始较真了——有没有进入供应链?业务占比多少?技术有没有壁垒?就像海立股份,虽然今年股价有过异动,但随着公司多次澄清和控股股东减持,股价最终还是回到了与基本面匹配的水平。
这种理性回归其实是好事,它能把资金导向真正的研发型企业。上海微电子的EUV光刻机虽然还在攻坚阶段,原理机刚完成关键模块验证,距离稳定量产还要3-5年,但已经展现出明确的技术路径——先实现90nm量产,再推进28nm浸没式,最终攻坚EUV。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长期资金和耐心,而不是短期的概念炒作。
总结下来,海立股份和华建集团的"出局"是产业筛选的必然结果,它们要么业务关联度极低,要么根本不属于同一赛道,所谓的概念缺乏底层支撑。而张江高科的"留下",则是基于真实的股权绑定和产业协同,符合光刻机研发的资金需求和发展逻辑。
其实看待上海微电子相关概念股,最好的方式就是"看公告、查业务、辨核心"。公告里没有的合作不要信,业务不相关的关联不要认,非核心环节的配套不要捧。国产光刻机的自主化之路从来不是坦途,从2025年一季度上海微电子订单激增300%,到ASML在华销售额下降23%,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企业的默默研发,而不是靠概念堆砌的虚假繁荣。
未来,随着上海微电子100台光刻机产能的逐步释放,真正的受益者会越来越清晰——要么是像北方华创、茂莱光学这样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要么是张江高科这样的关键投资方。那些靠传闻支撑的伪概念终将被市场淘汰,而留下来的,必然是能为国产光刻机突破真正贡献力量的企业。这既是资本市场的规律,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