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国庆小长假,当城市沉浸在出游热潮与消费喧嚣中时,鲁豫皖等玉米主产区的农田却被连绵的雨幕笼罩。这场自 9 月下旬开始的持续降雨,将秋收季的忙碌生生拖入停滞,形成鲜明的时空对比 —— 城市车水马龙的假期图景背后,是黄淮平原上玉米地的 “烂泥滩” 与农民
2025 年国庆小长假,当城市沉浸在出游热潮与消费喧嚣中时,鲁豫皖等玉米主产区的农田却被连绵的雨幕笼罩。这场自 9 月下旬开始的持续降雨,将秋收季的忙碌生生拖入停滞,形成鲜明的时空对比 —— 城市车水马龙的假期图景背后,是黄淮平原上玉米地的 “烂泥滩” 与农民焦灼的等待。
这次降雨呈现出 “持续性” 与 “破坏性” 叠加的特征。自 9 月下旬以来,阴雨天气已持续十几天,且雨势 “天天不停”“滴啦啦” 无间歇,用当地抖音博主的话说是“包月下雨”,导致土壤湿度全面饱和,田间积水严重,地势低洼区域甚至出现玉米大面积倒伏现象。部分雨前收割的玉米因无法及时晾晒已经霉变,大部分仍滞留田间,部分未收割的玉米已开始发芽,面临品质下降风险。
农机作业的停滞成为秋收最大阻碍。由于地面湿软泥泞,四轮收割机一旦进入便会陷车,迫使农民回归最原始的人工收割方式 —— 全家老小齐上阵,通过背、扛等方式抢收,三亩地的玉米竟需耗时三天才能完成一半。即便在降雨间隙,田间仍可见农民冒雨抢收的身影,与城市假期的悠闲形成强烈反差。
在玉米生长早期,该区域曾遭遇持续干旱高温,农民需 “一遍又一遍” 浇水抗旱;而当作物终于成熟,却陷入 “熟了却被雨水泡着” 的困境。这种 “旱涝急转” 的气候模式,不仅打乱了正常农时节奏,更凸显了小农经济在极端天气面前的脆弱性。抖音视频中农户无奈的自述 “播种时抗旱,收割时抗洪”,道尽了 “天不随人愿” 的农业生产常态。
部分抖音博主视频截图
作业方式:人工背扛替代机械收割,单日收割效率不足机械作业的百分之一。
土壤状况:连续降雨导致耕作层水量达丰沛,农机无法进地作业。
作物风险:未收割玉米部分已在秸秆上发芽,倒伏玉米霉变风险升高。
当城市的国庆烟花在晴空中绽放时,这里的农民仍在泥泞中与时间赛跑 —— 他们脚下的每一个脚印,都映照着传统农业在气候变化时代的生存挑战。
曾经饱满金黄的玉米穗,如今正经历着一场视觉与质感的残酷蜕变。本该挺直的穗轴被沉甸甸的霉变籽粒压弯,玉米粒表面蔓延的灰绿色霉斑,宛如生锈的指纹般侵蚀着丰收的希望。田间倒伏的玉米更显狼狈,叶片在积水中腐烂成墨绿色,低垂的穗子斜插在泥里,像一根根折断的脊梁,
抖音视频里农民 “几百亩地倒伏,减产已成定局” 的叹息,道出了这场天灾下的无力。剥开外层苞叶,霉变的细节令人心惊。有的玉米粒已顶出白色嫩芽,黑霉从芽尖蔓延至整个籽粒,形成 “白芽顶着黑霉从玉米棒里钻出来” 的诡异景象;有的则在秸秆上直接发芽,农户捡起时 “指尖能触着它的潮湿,还有那徒劳生长的纹路”。即便侥幸收割回家的玉米,也难逃霉变命运 —— 连续阴雨让晾晒成为奢望,捂上几天便发霉长毛,农民无奈坦言 “卖不上价”,经济损失随着霉变面积扩大而持续攀升。
几个月前,这一带还在经历 40 度高温的炙烤,农民们日夜抗旱,盼着一场透雨缓解旱情;如今雨水连绵不断,却以毁粮的方式将丰收希望碾碎。从 “干旱时盼雨” 到 “雨来时毁粮”,玉米在极端天气的夹缝中挣扎,最终呈现的,是这片土地上最令人惋惜的秋收图景——曾经 叶片舒展如绿旗"的玉米地,如今只剩秸秆茬戳破积水的水面,像无数支折断的笔插在泥里。正午时分,雨势稍歇,空气里弥漫着玉米霉变的酸腐味。
抢收者面临的从来不是单一挑战。当等不起的农时压力遇上风险高的健康威胁——玉米叶割伤、霉菌感染、湿冷引发的关节炎,构成了劳动者的生存悖论。正如一位农民在抖音视频中感叹:“种庄稼太不容易了,可这地里的每一棵,都是我们的命根子”。
塑料布在连绵阴雨中紧绷着,侥幸提前收割的玉米躲在里面,缝隙里不断冒出灰白色热气,裹挟着酸腐的甜腥味在潮湿空气里弥漫 —— 那是玉米粒霉变的信号。剥开外层塑料布,褐色的籽粒黏连成块,失去了谷物应有的颗粒感,如同被融化后又凝固的蜡,手指触碰时能感到黏腻的湿滑。
玉米霉变不仅导致直接经济损失,更让“靠天吃饭”的传统生计模式遭遇严峻挑战——“天道酬勤”的信念与现实反复冲突,种地的农人正在经历更深层的信心危机——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像是无数无声的叹息。在 “农民的无奈与心酸” 的标签下,这些霉变的玉米不仅是粮食,更是一个个家庭半年的希望与汗水,最终凝结成褐色的蜡状颗粒,在阴雨天里失去了重量。
夏天 40 度的高温里,农民曾顶着烈日抗旱,玉米苗在干裂的土地上艰难喘息时,他们浇了一遍又一遍水,祈求天降甘霖;而当秋收时节玉米终于饱满,连续的阴雨却让田野变成泽国,“该下雨的时候偏偏旱,不该下的时候却天天下” 的感叹,道出了天气异常对农业生产的残酷戏谑;抖音视频里碎片化的情绪 ——“发愁”“揪心”“太难了”“老天爷别下了,行行好吧”……一声声无奈的叹息和祈祷,拼凑出农民全年的生存图景。
当 “太难了” 的叹息被弯腰的弧度消解,当 “靠天吃饭” 的无奈转化为 “再难也要收回家” 的执拗,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受害者的悲情,而是一个古老群体面对无常自然时,用世代相传的韧性筑起的生命堤坝。这堤坝上刻着的,是 “粒粒皆辛苦” 的千年咏叹,更是 “土地守护者” 在天与地的对话中,从未熄灭的生存之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宁阳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