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芯片炸锅了!技术突破+存力逆袭,17家公司要起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1 17:45 1

摘要:前两年还在喊“行业寒冬”的存储芯片,最近突然成了香饽饽。有机构悄悄上调了预期,说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能冲回1600亿美元,比去年涨近30%。更让人意外的是,圈子里开始流传一句话:“以前拼算力,现在抢存力”,连英伟达、亚马逊这些巨头都在疯狂囤货。

前两年还在喊“行业寒冬”的存储芯片,最近突然成了香饽饽。有机构悄悄上调了预期,说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能冲回1600亿美元,比去年涨近30%。更让人意外的是,圈子里开始流传一句话:“以前拼算力,现在抢存力”,连英伟达、亚马逊这些巨头都在疯狂囤货。

这波热度可不是炒概念。一边是复旦大学刚拿出全球首创的闪存芯片技术,性能直接突破瓶颈;另一边国家大基金三期砸了几百亿进来,国产替代正在加速。有人梳理出17家直接受益的公司,涵盖从材料到设备的全产业链。

但这里面门道不少:“存力替代算力”到底是啥意思?复旦的技术突破能改变行业格局吗?17家公司里谁是真有硬实力,谁只是蹭热度?今天就用大白话拆解清楚,看懂这波存储芯片的红利到底藏在哪。

一、先搞懂:为啥突然从“算力”卷到“存力”?

以前聊AI、聊大数据,张口闭口都是“算力”,显卡、芯片组拼得你死我活。但现在行业突然转了风向,开始抢“存力”,核心原因就一个:数据太多,存不下、取不快了。

AI大模型就像个超级学霸,但得先“读万卷书”才能干活。训练一个大模型要喂进去几十TB甚至PB级的数据,这些数据不能随便堆着,得快速存、快速取,不然算力再强也是空转。打个比方,算力是厨房的厨师,存力就是食材仓库和传菜通道,仓库不够大、通道不够快,再多厨师也做不出菜。

这两年存力需求暴涨得离谱。一方面,AI服务器的存储容量是普通服务器的5-10倍,单台就要用几十块高容量存储芯片;另一方面,HBM(高带宽存储)这种高端货成了刚需,没有它AI模型根本跑不起来。更关键的是,现在行业发现,优化存力比单纯堆算力更划算——同样提升AI效率,升级存储的成本可能只有加算力的1/3。

供需缺口一下就拉开了。HBM今年的缺口预计达40%,价格半年涨了两倍;DDR5内存的渗透率从去年的20%冲到现在的50%,还在供不应求。这时候谁能搞定存力,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这也是存储芯片突然火起来的根本逻辑。

二、技术炸雷:复旦突破“卡脖子”,国产存储要翻身?

10月8号,《自然》期刊上的一篇论文炸了存储圈——复旦大学团队研发出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直接攻克了困扰行业多年的工程化难题。这可不是实验室里的花架子,是真能落地的硬突破。

传统闪存芯片越做越小,性能和稳定性就会下降,这是物理规律,业内叫“尺寸瓶颈”。复旦团队的办法很巧妙,把二维材料和成熟的CMOS工艺结合,先分开做存储电路和控制电路,再用高密度技术拼起来,良率还超过了94%。这么一改,芯片的速度、功耗和集成度全上去了,完美适配AI时代的高密度存储需求。

更重要的是,这技术绕开了部分国外专利壁垒。以前高端存储芯片的核心架构基本被三星、美光垄断,我们要么买专利,要么花大价钱买成品。现在有了自主架构,下一步只要实现量产,就能在下一代存储技术竞争中占得先机。研究团队说3-5年内能做到兆量级集成,到时候国产存储的话语权会完全不一样。

这还只是缩影。国内现在从设计、制造到封测,全产业链都在突破:长江存储的NAND闪存进了苹果、小米供应链,长鑫存储的DDR5内存通过华为认证,国产替代已经从“0到1”走到了“1到100”的关键期。

三、政策+资金双加持:国产替代的“东风”有多强?

光有技术还不够,存储芯片是重资产行业,得靠真金白银砸出来,这时候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就太关键了。而现在,这两股“东风”正好都刮得很猛。

先说政策端,国家把存储芯片当成了“数字经济的基石”来抓。“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突破存储芯片关键技术,实现自主可控”;上海市直接给智算云产业定了规矩,要求“自主可控算力占比超70%”,等于给国产存储芯片开辟了巨大的应用场景。地方政府也跟上,武汉、合肥、上海都在建存储产业集群,从土地、税收到人才给了一堆优惠。

资金端更是大手笔。国家大基金三期把存储芯片当成重点投向,2024年就砸了超500亿元到长江存储、长鑫存储这些龙头企业。企业自己也在加码,北方华创的研发投入占比超22%,澜起科技一年花几个亿搞技术升级。算下来,今年国内存储芯片行业的整体投入突破了1200亿元,这个力度在全球都少见。

还有个隐藏利好是“供需缺口”。以前国产芯片因为成本高、性能差,很难和国际巨头竞争。但现在全球存储芯片紧缺,三星、美光的产能跟不上,正好给了国产芯片“试错”和“迭代”的机会。长江存储的NAND全球份额冲到10%,长鑫存储的DRAM份额也到了7%-10%,都是借着这波缺口打出来的。

四、拆解17家受益公司:5大细分赛道谁是真龙头?

所谓的“17家受益公司”,并不是都在一个赛道上,而是分布在存储芯片产业链的各个关键环节。不同环节的逻辑不一样,赚钱能力也差很多,咱们挑核心的5个赛道说说。

1. 接口芯片:澜起科技——全球三巨头之一

接口芯片是存储芯片的“翻译官”,负责数据在内存和CPU之间传输,技术壁垒极高,全球就三家能做,澜起科技就是其中之一。它的DDR5 RCD芯片全球市占率高达45%-50%,基本垄断了中高端市场。

更关键的是它踩中了HBM的风口,配套接口芯片通过了美光、SK海力士的验证,已经小批量供货,这部分业务营收占比都到35%了。2025年三季度预告显示,净利润8.6亿元,同比涨了152%,毛利率稳定在65%以上,这赚钱能力堪比茅台。

2. 封装测试:深科技、晶方科技——高端封装的“隐形冠军”

封装测试是芯片出厂前的最后一步,也是高端存储的关键环节,尤其是HBM封装,技术难度极大。深科技旗下的沛顿科技是国内少数能量产HBM封装的企业,掌握了TSV、micro-bumping这些核心工艺,给SK海力士、美光做代工,全球产能占比12%,良率和头部企业差不多。

晶方科技更侧重高端存储封测,手里的TSV硅通孔技术是未来存储封装的关键,和国内存储巨头是“战略同盟”关系。随着HBM和高端闪存的放量,这两家的业绩还能涨一波,深科技三季度净利润预计涨45%-50%,就是最好的证明。

3. 核心材料:雅克科技——打破垄断的“材料一哥”

存储芯片的材料以前被美日厂商卡得死死的,尤其是HBM前驱体,以前完全买不到。雅克科技硬是靠自研打破了垄断,成了国内唯一能规模化供货的企业,全球市占率25%,给SK海力士供应了50%的HBM产能。

材料涨价更狠,从每吨8万元涨到25万元,毛利率直接拉满。三季度营收预计涨60%,HBM相关业务占比35%,随着HBM市场规模冲向980亿美元,它的增长空间还很大。

4. 制造设备:北方华创——国产设备的“顶梁柱”

芯片制造离不开设备,北方华创就是国内存储设备的“扛把子”。它的14nm刻蚀机已经批量供应中芯国际,28nm刻蚀机国内市占率超70%,长江存储、长鑫存储扩产都得用它的设备。

现在国产存储企业都在疯狂扩产,设备需求自然暴增。北方华创三季度订单同比涨了150%,营收一路高增,等于把行业扩产的红利直接揣进了兜里。

5. 存储模组:江波龙、德明利——贴近用户的“最后一环”

模组是把芯片做成终端能用的产品,比如固态硬盘、嵌入式存储,直接对接下游客户。江波龙是国内模组龙头,搞“主控芯片+模组”一体化,绑定了很多手机、汽车厂商;德明利是Nor Flash龙头,在利基型DRAM领域很有优势。

这两家的好处是离市场近,能快速响应需求。AI设备、新能源车对存储模组的需求暴涨,它们的业绩弹性很大,是产业链里最容易被低估的环节。

五、风险与机会并存:普通人该怎么看这波行情?

虽然存储芯片看起来一片火热,但里面的坑也不少,不能盲目跟风。想看懂这波行情,得抓住三个核心判断点。

第一,技术落地进度是“生死线”。复旦的二维闪存芯片虽然厉害,但从实验室到量产还要3-5年,中间可能遇到良率、成本的问题。HBM、DDR5这些现有技术也有瓶颈,比如HBM的产能爬坡比预期慢,三星的4nm HBM封装良率还不到60%。如果技术落地不及预期,再好的概念也会凉。

第二,价格周期是“晴雨表”。存储芯片有强周期性,以前就出现过“涨价-扩产-过剩-降价”的循环。现在虽然紧缺,但三星、美光已经在扩产,预计2026年产能会释放,到时候价格可能回调。那些靠涨价赚快钱的公司,业绩波动会很大,得看长期技术壁垒。

第三,国产替代的“成色”要分清。17家公司里,有的是真有核心技术,比如澜起科技的接口芯片、雅克科技的材料;有的只是配套供应商,比如一些普通零部件企业,行业红利能分到多少不好说。得看清楚公司的核心产品、市占率和客户结构,避免踩上“伪龙头”。

最后聊聊:存储芯片能出下一个“宁德时代”吗?

看完这些不难发现,存储芯片确实迎来了技术、政策、需求三重利好,万亿市场的大门正在打开。17家受益公司里,肯定会跑出几个真正的行业龙头,甚至可能出现像宁德时代那样的万亿巨头。

但关键要看谁能扛过周期、守住技术。是澜起科技这样的全球细分龙头,还是北方华创这样的设备巨头,或者是长江存储、长鑫存储这样的制造王者?这都需要时间验证。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存力替代算力”是短期热点还是长期趋势?这17家公司里,你最看好哪个细分赛道?你身边已经感受到存储芯片的热度了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跟踪这波行业红利!

来源:陀螺3409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