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敢信吗?现在工厂里挥舞机械臂的机器人,说不定再过几年就会像当年的智能手机一样,彻底改写行业格局。有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750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比就高达35%。更让人咋舌的是,这个赛道正朝着万亿规模狂奔,业内都在猜:下一个万亿巨头会不会
你敢信吗?现在工厂里挥舞机械臂的机器人,说不定再过几年就会像当年的智能手机一样,彻底改写行业格局。有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750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比就高达35%。更让人咋舌的是,这个赛道正朝着万亿规模狂奔,业内都在猜:下一个万亿巨头会不会就从机器人行业里冒出来?
其实答案早有苗头。在AI和制造业升级的双重推力下,已经有5家公司悄悄布好了局。它们有的是深耕行业几十年的国际大佬,有的是强势崛起的国产新势力;有的专攻工业生产线,有的盯着服务场景发力。它们的卡位逻辑各不相同,但每一步都踩在了行业的关键节点上。今天就来拆解这5家公司的布局密码,看看谁最有希望拿下万亿巨头的宝座。
一、ABB:拆分上市押注中国,老牌巨头玩起新花样
提到工业机器人,没人能绕开ABB。这家有百年历史的瑞士巨头,早在1994年就进入了中国市场,如今在上海和珠海的研发人员加起来快300人,还都是全球级别的专家[__LINK_ICON]。但别以为老牌企业就只会吃老本,最近ABB的动作大得很,直接放出了拆分机器人业务独立上市的大招,计划2026年第二季度完成,目标很明确:给中国业务更大自主权,专门盯着国内需求搞研发。
能让巨头下这么大赌注,核心是抓住了AI时代的机器人命门——视觉和路径规划。现在超过30%的机器人都要用视觉技术,但以前客户得自己配相机、接处理器,编程又麻烦又费时间[__LINK_ICON]。ABB干脆推出了OmniCore EyeMotion视觉系统,随便什么第三方相机都能兼容,靠AI自动规划路径,直接提升机器人的工作效率。
更聪明的是它的本土化打法。要知道中国机器人行业比电车还“卷”,ABB一边靠技术增值,在机器人全生命周期管理上做文章;一边拉着国内企业合作,比如和摩泛科技搞数字孪生,用虚拟场景训练AI更快落地[__LINK_ICON]。这种“技术深耕+本地适配”的组合拳,让它在国产替代的浪潮里不仅没被冲击,反而稳住了基本盘。
二、埃斯顿:国产替代急先锋,从卖硬件到卖方案
如果说ABB是稳健的老牌玩家,埃斯顿就是国产机器人里的“拼命三娘”。连续7年拿国产机器人销量冠军,还被工信部评为标杆企业,2025年上半年营收25.49亿,净利润直接翻倍。能在国际巨头围剿下杀出来,靠的是精准踩中了“国产替代”的风口。
埃斯顿的秘诀之一是死磕研发,2025年研发投入占比预计超12%,重点攻“具身智能”。简单说就是让机器人更聪明,能自己感知环境、调整动作。以前传统视觉打螺丝成功率才20%多,用上它的AI算法能接近100%[__LINK_ICON],这种硬实力让它成功打入了汽车、半导体这些高壁垒领域,700kg重载机器人直接实现国产替代。
另一个杀手锏是“跟着客户出海”。宁德时代、比亚迪走到哪,埃斯顿的机器人就跟到哪,在全球布了75个服务网点,专门提供配套服务。这种绑定大客户的模式,不仅降低了海外扩张的风险,还能快速积累国际市场经验。从卖单一机器人到做全套智能解决方案,埃斯顿正在从“国产龙头”往“全球玩家”跳级。
三、优必选:把关节成本砍七成,教育赛道杀出血路
提到人形机器人,优必选绝对是中国品牌的代表。很多人不知道,机器人的关节电机是核心部件,以前基本被日系企业垄断,成本居高不下。优必选硬是靠自研把关节成本压到了日系产品的30%,这一下就打开了市场缺口。
它的聪明之处在于不贪多,先扎进教育赛道做深做透。旗下WalkerX机器人抓握精度能到0.1毫米,还能支持方言交互,直接打入了两万所学校的课程体系。这种“技术+内容”的闭环生态,让它在教育机器人市场站稳了脚跟,现在又借着政策红利往东南亚市场扩张。
别看优必选主打教育,技术储备一点不含糊。人形机器人的平衡控制、精细操作这些难题,它都啃了下来。现在服务机器人市场正因为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而爆发,优必选一边靠教育市场稳现金流,一边布局更广阔的服务场景,这种稳扎稳打的路线,反而比盲目扩张更靠谱。
四、波士顿动力:技术王者破局难,从炫技到赚钱
要是比机器人的“运动天赋”,波士顿动力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它家的Atlas能后空翻,Spot机器人已经积累了百万小时的工业巡检数据,液压驱动系统响应速度是普通电机的3倍。但以前大家总觉得它只会“炫技”,单机成本高达200万美元,根本没法大规模商用。
2025年的波士顿动力终于想通了,开始放下身段搞合作。既然自己成本高,就联合工业巨头做定制化方案,专攻救援、能源这些高端场景。比如在石油化工领域,Spot能代替人工去危险环境巡检,靠精准的数据采集创造价值,慢慢从“技术展品”变成“赚钱工具”。
现在波士顿动力的核心是把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价值。它20年积累的MPC控制算法,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是独一份的。虽然商业化进度比预期慢,但只要能把成本降下来,凭借技术垄断优势,完全有可能在特种机器人领域造出壁垒,成为细分市场的隐形巨头。
五、越疆科技:小机械臂有大野心,柔性场景抢先机
和前面几家相比,越疆科技算是后起之秀,但它选的赛道特别刁钻——柔性智造。传统工业机器人适合大批量生产,可现在很多行业要小批量、多品种,换产的时候机器人调试就得花好几天,越疆的Atom机器人正好解决了这个痛点。
这款机器人操作精度能到0.05毫米,更关键的是切换场景只要2小时。不管是汽车电子里的精密组装,还是餐饮行业的自动化制作,它都能快速适配。这种“柔性”能力,正好踩中了智能制造的新趋势——现在企业不仅要自动化,更要灵活的自动化。
越疆的打法是“小切口做大市场”。先靠协作机械臂在细分场景站稳脚,再慢慢拓展到更多领域。2025年智能气动元件占比预计超30%,机器人精密化发展的趋势正好给它送了东风。虽然现在规模不如巨头,但这种精准卡位细分赛道的玩法,说不定能复制当年大疆在无人机领域的成功。
万亿巨头会是谁?关键看这三个坎
看完这5家公司的布局,不难发现机器人行业的万亿蛋糕确实在成型。2023年全球市场580亿美元,2024年680亿美元,2025年突破7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12%,这个增速足以支撑起万亿级企业。但谁能最终登顶,还要过好这三关。
第一关是技术落地。特斯拉Optimus因为手部技术瓶颈暂停生产的教训就在眼前[__LINK_ICON],不管是AI泛化能力、精细操作还是成本控制,任何一个技术卡点都可能延缓进程。像ABB和埃斯顿那样能把AI技术转化为实际效率提升的,才更有优势。
第二关是场景渗透。工业机器人市场已经相对成熟,但服务、特种等领域还有巨大空间。优必选扎根教育、越疆专攻柔性场景,都是聪明的选择。谁能先找到高频刚需的场景,谁就能先拿到市场话语权。
第三关是生态构建。现在的机器人不再是孤立设备,要和AI、数字孪生、物联网结合。ABB搞供应链本地化、优必选做教育内容闭环,都是在建生态。单一卖硬件的模式走不远,能提供“硬件+软件+服务”的生态型企业才更有后劲。
最后想问问大家:这5家公司里,你觉得ABB这样的老牌巨头更稳,还是埃斯顿、优必选这样的国产势力更有爆发力?你身边已经出现哪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机器人应用了?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咱们一起追踪这场机器人的万亿盛宴。
来源:陀螺34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