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6厘米“生死线”!武汉同济医院全球首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1 17:36 1

摘要:呼吸,是生命最原始的本能。但对于38岁的陈明(化名)而言,这个本能曾一度被剥夺——他的“生命通道”气管,在甲状腺癌根治术后出现长达8厘米的巨大缺损,远超全球医学界公认的6厘米重建极限。

呼吸,是生命最原始的本能。但对于38岁的陈明(化名)而言,这个本能曾一度被剥夺——他的“生命通道”气管,在甲状腺癌根治术后出现长达8厘米的巨大缺损,远超全球医学界公认的6厘米重建极限。

危急关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胸外科付向宁教授团队,以全球首创的“皮肤隧道”技术成功为陈明再造气管,将他从死亡边缘拉回,创造了全球有报道的最长段气管缺损成功修复的医学奇迹。

两个多月前,因在外院甲状腺癌根治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陈明气管出现大面积缺损伴严重感染,无法自主呼吸,只能依靠人工气管插管维持生命。多次多学科会诊后,病情仍无法有效控制。经多方求助,陈明最终辗转至同济医院胸外科,找到付向宁教授团队。

经综合评估,付向宁团队为陈明实施了紧急手术。然而,术中探查所见,让整个团队神情瞬间凝重起来——实际病情比CT影像所提示的要严峻得多。

术前CT评估气管溃烂长度约为5厘米,手术方案原定为此类情况下的常规选择:修复或端端吻合。但移除气管插管后,真相在术野中彻底显现:溃烂区域长达8厘米,占气管全长的近2/3,溃烂段气管软骨环完全坏死,仅存的膜部也异常薄弱。此外,更致命的威胁在于右侧无名动脉已被腐蚀,血管破裂导致大出血的风险极高。“这意味着,国内外通行的成熟手术技术,在此刻均已失效。”付向宁回忆道。

面对无合适替代材料、无准备时间的绝境,团队必须另辟蹊径,在绝境中为陈明寻找一线生机。 付向宁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当机立断,提出“皮肤隧道”再造气管的颠覆性方案。

团队根据陈明的气管缺损情况,利用他左胸胸大肌肌皮瓣卷成一个新的管状结构,再造了一条“皮肤隧道”替代破损气管。同时,像隧道加固一样,利用气管腔内插管支撑“皮肤隧道”,防止其塌陷。为了对抗严重感染,转移血运丰富、修复能力极强的腹腔大网膜组织,覆盖于颈部创面,促进愈合。

术后陈明一度出现修补后的右侧无名动脉破裂及新构建的“皮肤隧道气管”破溃等险情,均经医疗团队积极应对后化险为夷。历经二个多月精心治疗,陈明最终转危为安,目前已基本痊愈,呼吸功能恢复良好。

超长段气管缺损的外科修复一直是世界性难题,付向宁团队的成功实践,不仅为陈明创造了生命奇迹,更以其“皮肤隧道”的创新思路,开创了气管外科重建的新思路,为更多气管大段缺损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出品:中共硚口区委宣传部 硚口区融媒体中心

传播硚口好声音

讲述硚口好故事

注意!明年买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有新要求

总投资43.3亿!硚口四季度14个项目率先启动

流行期提前、传染性强!有这些症状速就医

来源:硚口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