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一则药品召回通知再次让高血压人群绷紧神经。4款常用降压药因检出致癌杂质,被紧急召回。这不是第一次,也恐怕不是最后一次。问题是,该不该停药?该怎么换药?身边的药柜,是否也藏着隐忧?
又一次,药瓶里藏着的不只是希望,还有疑问。
2025年9月,一则药品召回通知再次让高血压人群绷紧神经。4款常用降压药因检出致癌杂质,被紧急召回。这不是第一次,也恐怕不是最后一次。问题是,该不该停药?该怎么换药?身边的药柜,是否也藏着隐忧?
每个长期吃药的人,其实都在赌。赌药靠谱、赌身体能撑、赌副作用不会找上门。但这次,赌桌上出现了新变量——叫做“亚硝胺”的致癌物。
它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妖怪,而是某些药在制造过程中“不小心”生成的。像是炒菜时锅太热,不小心糊了底,平时尝不出什么味儿,但吃久了总归不好受。而这回中招的,是被无数家庭信任了十几年的常用降压药:缬沙坦、厄贝沙坦、氯沙坦、奥美沙坦。
这些药的名字虽然听起来像绕口令,但在医院和药店,它们的影子无处不在。不少人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摸出一颗小药丸,仿佛那是一天的“定海神针”。现在这个“针”出了问题,很多人开始慌。
但慌,不等于乱。
首先必须搞清楚一个核心问题:致癌物超标≠一定致癌。这就像盐吃多了会高血压,但没人因为一顿火锅就立刻进 ICU。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有没有,而在于剂量和时间。
根据中国国家药监局的通报,此次召回的批次中,确实检测到了“NDMA”这种杂质,它与某些癌症有关,尤其是肝癌和胃肠道肿瘤。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杂质的致癌风险,是建立在“长期、大量、持续”暴露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吃了几天、几片,不太可能出现问题。真正值得关注的,是是否长期服用了这些批次的药品。
更重要的是,并非所有含沙坦类成分的降压药都有问题。不同厂家、不同工艺、不同批次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异。就像同样是做面条,有人加防腐剂,有人用老母鸡汤。所以不能听风就是雨,一刀切地停药,反而有可能让血压反弹,带来更大风险。
面对这种情况,最需要的,其实是冷静地“查身份”。
去查一下家里的药盒,看看是否属于被召回批次。国家药监局官网和各省药监部门都发布了详细的召回信息,药品的批号、生产企业、有效期等都有明确标注。查清楚之后,如果不在召回范围内,完全可以继续服用,无需惊慌。
如果不确定,可以拿着药去药店或医院药房,请专业人员帮忙辨认。
如果恰好用了召回批次的药,也不用恐慌。目前并没有任何证据显示短期服用这些药就会导致癌症。真正需要做的,是及时与医生沟通,评估是否需要更换药品,或进行相关体检。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被召回的药物,主要涉及的是原料药中杂质超标。而制剂中是否完全保留这些杂质,还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就像原材料可能带农药残留,但经过烹饪之后,有些会降解,有些会残留。最终进到身体里的,到底有多少,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检测。
那为什么这些杂质会出现?问题出在制药的“锅底”。
NDMA 这类物质,往往是在原料药合成过程中,由某些反应副产物生成的。比如使用了某些含氮溶剂、催化剂,或者反应条件控制不严,都可能让它偷偷溜进成品药里。
而且这类杂质的量非常微小,以“纳克”为单位,但就是这“纳克级”的敌人,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认定的2A类致癌物。
更让人头疼的是,它很“狡猾”。普通的质量检测手段很难发现,需要专门的高灵敏度仪器。这也是为什么,直到2018年第一次被发现之前,它已经在很多药品中“卧底”多年。
从那之后,全球药品监管机构才开始大规模排查。美国、欧盟、日本都陆续发现了问题并召回药品。我国也加强了对原料药生产的监管,要求企业必须提供致癌杂质的控制措施和检测报告。这次的召回,正是这种加强监管的结果。
但说到底,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成本与良心的博弈。
制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节省成本,可能会选择便宜但风险高的工艺。比如用一些“效率高”的化学物质,或者减少纯化步骤。这些做法短期看没问题,但长期来看,埋下了隐患。监管的加强,是一种倒逼;但真正能守住底线的,始终还是企业的自觉。
对患者来说,真正需要担心的,不是“药里有没有毒”,而是“有没有人认真把关”。
而这场风波,也让大众对“药品安全”有了更加现实的认知。不是所有药都一样,也不是所有药都“越便宜越好”。那些价格低得离谱的药,有时候真的要问一句:“它是怎么压下来的成本?”
不过,大可不必因此就对降压药“谈虎色变”。高血压本身的危害,要远远大于这类微量致癌物的风险。如果因为害怕致癌而擅自停药,可能带来的,是更直接、更致命的后果:脑出血、心梗、肾衰……这些病不会等人做决定。
既然药出了问题,换药便是。
目前市面上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降压药,比如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利尿剂(如吲达帕胺)、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进行替代方案的制定。不同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副作用也不同,需要个体化调整。
有些人可能觉得,换药之后血压控制不如以前,总觉得不如原来的药“好”。但这往往是心理因素作祟,或者新药效应尚未完全显现。给身体一点时间,也给医生一点信任,是应对这类变化的最好方式。
这场关于“降压药致癌”的风波,其实也是一堂公共健康教育课。
它告诉人们,吃药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种长期的、动态的、需要关注和调整的医疗过程。药品不是神物,也不是毒药,而是一种工具。工具的好坏,取决于它是否适合、是否安全、是否被正确使用。
比起惊恐、不安,更需要的是信息透明、沟通顺畅、监管有力。而这些,正是现代医疗体系最应具备的能力。
最后,给那些正在吃降压药的人一句话:别怕药出问题,怕的是不查、不问、不换。
血压是时间的刻刀,刻得越深,越难磨平。所以,每一次服药,每一次调整,都是一次自我守护。不是对抗身体,而是与身体和解。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部分缬沙坦原料药中检出亚硝胺类杂质的通告[EB/OL]. (2025-09-18). https://www.nmpa.gov.cn/
[2]姚慧, 张磊. 沙坦类降压药致癌杂质的形成机制及防控措施[J]. 中国药事, 2021, 35(5): 558-564.
[3]王宏志, 李雪. 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与安全性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医生, 2023, 61(7): 1-5.
来源:健康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