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2025诺贝尔医学奖的缘起、人物、故事、原理、价值和前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0 16:48 1

摘要:74岁的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在实验室接到诺奖委员会电话时非常吃惊,他原以为要等到研究具备更成熟临床应用后才可能获奖。这个等待了30年的认可,终于在这个秋天到来。

2025年诺贝尔生医奖得主6日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图片来源:美联社

74岁的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在实验室接到诺奖委员会电话时非常吃惊,他原以为要等到研究具备更成熟临床应用后才可能获奖。这个等待了30年的认可,终于在这个秋天到来。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两位美国科学家和一位日本科学家:玛丽·E·布伦科 (Mary E. Brunkow) 、弗雷德·拉姆斯德尔 (Fred Ramsdell) 、坂口志文 (Shimon Sakaguchi) 。三人平分奖金,但从官方公布的排序上,日本科学家排名最后,但这次诺奖的故事却是一个倒叙,要从坂口志文讲起。
01 【缘起】起步之路:坂口志文研究与他喜欢哲学密不可分

坂口志文从小就是一名优等生,曾经梦想成为一名画家,也曾沉迷于文学作品,当然,在科学方面也有很好的成绩。 后在父母的叨叨和鼓励下攻读医学,说这样就能更容易找到工作。坂口做出了妥协,但他仍然想着要是去了京都大学精神病学系,他还可以继续做存在主义分析哲学,毕业后再做一名精神科医生。然而,当他真的进入京都大学医学部后,他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日益浓厚。1977年,他自京大医学研究所辍学,进入爱知县癌症中心,正是那段时间,他对自身免疫性疾病产生了兴趣。

“当血管受伤时,它会流血并需要在那里变硬,但如果它在血管中变硬,它就会生病。 我隐约以为,凝固与不凝固的二分法背后,隐藏着一个生物学奥秘。免疫力不攻击自己的身体,而是有巧妙的机制来攻击入侵的病原体。 存在一种二分法,因为它调和了对‘自我’和‘非自我’的感知。”现在他回忆起这段研究的起步之路,与他喜欢哲学思考密不可分。

坂口志文夫妇2004年在美国合影 图片来源:网络


回到京都大学后,他前往美国留学,从一个研究机构转到另一个研究机构,包括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 回国后,他继续研究工作。这期间,他的妻子一直活跃在同一实验室。直到1995年,他在英国科学期刊上发表的一篇长达15年研究的论文成果:发现了一类全新的、能防止自身免疫病的T细胞。这一成果发布可谓“逆流而上”,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科学界普遍认为免疫耐受仅通过胸腺中的“中枢耐受”机制实现。

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艺术创作图,©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委员会


02 【开端】颠覆性发现:免疫系统中神秘的“调解员”

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就像永不止息的军队一样,持续保护我们免受成千上万种试图入侵我们身体的微生物侵害。没有免疫系统,我们无法生存。免疫系统的奇迹在于它能识别病原体,并将其与自身细胞区分开来。有些病原体会伪装成人类细胞的模样,以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那么,免疫系统如何准确分辨敌我,做到既不放过敌人,也不误伤自己人呢?

这个谜题我们将在文章的第六章节来详细解答。

在坂口志文做出发现之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免疫耐受主要依赖 “中枢耐受” 过程——在胸腺内清除可能攻击自身组织的免疫细胞。然而,坂口志文通过精细的实验发现,即便经过中枢耐受过程,仍有一部分具有潜在攻击性的T细胞会进入外周组织。

插图:启发坂口志文灵感的实验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委员会
【图注说明】Newborn: 新生小鼠;Sick: 发病(出现自身免疫病);Healthy donor: 健康供体小鼠;Mature T cells: 成熟T细胞;Healthy: 保持健康。

实验过程:

新生期胸腺切除 → 免疫系统过度活跃 → 小鼠发病。这表明生命早期胸腺的功能对建立正常的免疫平衡至关重要。

如果坂口志文给这些小鼠注射来自其他健康小鼠的成熟T细胞,它们就能免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侵害。这直接证明,胸腺产生的某种成熟T细胞具有抑制自身免疫的功能。

这个实验证明,胸腺在生命早期产生的某种成熟T细胞对于维持免疫平衡、防止自身免疫至关重要。这一发现最终引领了调节性T细胞的鉴定。


03 【发展】孤独探索:与主流观点背道而驰的科学之旅

坂口志文的发现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80年代,免疫学界对“抑制性T细胞”的概念持怀疑态度。

当时少数研究结论夸大,且部分证据被证明不可靠,整个假说因此被学界广泛否定,这一研究方向几乎被放弃。

与主流观点相反,坂口志文并未放弃。他受到一项矛盾实验的启发:研究者切除新生小鼠的胸腺,本以为小鼠会缺少T细胞、免疫反应减弱。

但如果在出生后第3天进行切除,免疫系统却会失控,小鼠继而出现多种自身免疫疾病。

为进一步理解这一现象,20世纪80年代初,坂口志文从遗传背景相同的小鼠中分离成熟的T细胞并回输给无胸腺小鼠。

结果非常有趣:似乎存在一些T细胞能够保护这些小鼠免于自身免疫病。

这些结果让他确信:免疫系统一定存在某种 “调解员” 的角色,能让其他T细胞冷静下来,保持克制不攻击自身。

学界评价坂口志文治学严谨,不轻易发表数据,内容精准且反复进行关键研究才会拿出来。这项研究前后花了十多年时间,直到1995年才向世界介绍了一个全新的T细胞类别——调节性T细胞(Treg)。这是一项关键性突破,首次识别出一个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它们能监测其他免疫细胞,确保免疫系统耐受自身组织,从而防御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插图:坂口志文定义了调节性T细胞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委员会

坂口志文通过在使用缺乏T细胞的小鼠身上进行实验证明,表面带有CD25的T细胞能够防御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缺乏T细胞的小鼠实验中,他发现:如果给这些小鼠注入携带CD4的T细胞,但同时去除所有携带CD25的细胞,小鼠就会发展出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果在注入CD4+T细胞时,也加入携带CD25的细胞,小鼠则能保持健康。

这一减一增的对比实验证明,CD4+CD25+T细胞是一类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调节性T细胞(Treg),它们对维持机体免疫平衡、预防自身免疫至关重要。这项在1995年首次报道的划时代研究,奠定了调节性T细胞领域的基础。

04 【递进】科学接力:发现Foxp3基因与免疫耐受的分子密码

坂口志文发现调节性T细胞后,许多研究者对它的存在仍持怀疑态度——他们希望看到更多确凿的证据。

时间快进到20世纪90年代,玛丽·E·布伦科和弗雷德·拉姆斯德尔登场了。

不对,率先登场的其实是,是又一只小鼠!对,小鼠才是今年诺奖的主角。正式介绍一下,多鳞屑小鼠(scurfy小鼠)。

这种品系的雄性小鼠在出生后几天内,就会开始出现一种致命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 。它们的免疫系统如同失控的军队,开始疯狂攻击自身的各种器官和组织,导致皮肤损伤(因此得名“多鳞屑”)、贫血、肝脾肿大,通常在出生后3到4周内死亡 。科学家们注意到,这种疾病似乎与X染色体有关,因为雄性小鼠(只有一条X染色体)病情极其严重,而雌性(有两条X染色体)症状轻微或正常,这为后来的基因定位提供了重要线索 。

自从19世纪40年代发现它,scurfy小鼠对于研究者而言,始终是一个令人困惑的谜题。直到这个谜题,遇到了玛丽·E·布伦科和弗雷德·拉姆斯德尔。

玛丽·E·布伦科在接到诺奖通知后,图片由其丈夫拍摄,图片来源:诺奖官网


玛丽·E·布伦科是一位心思缜密的美国遗传学家。她于1991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遗传学博士学位,专注于人类遗传病和骨骼发育异常的分子机制 。她的研究背景让她对基因与表型之间的复杂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

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学术演讲,图片来源:TED官网

弗雷德·拉姆斯德尔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美国免疫学家。他于1987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他的职业生涯此后在多所生物技术公司中延续,致力于T细胞激活和耐受性研究,对免疫系统的实际运作有着丰富的认知 。

这样一对兼具基础研究与转化视野的搭档,在面对scurfy小鼠这个古老谜题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他们的研究过程如同一场精彩的刑侦过程:他们利用经典的定位克隆技术,他们像绘制犯罪地图一样,将导致疾病的突变范围,一步步缩小到X染色体上一段大约50万碱基对的区域内。继续排查,找到大约20个基因候选者,再通过逐一测序和比对,他们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一个当时数据库中并无记载的新基因上。请注意时间,那时候基因测试技术才是初始阶段,不能拿今天的先进程度对比当年的艰辛困难。

他们发现,scurfy小鼠的这个基因发生了两碱基的插入突变,导致阅读框移位并产生一个提前出现的终止密码子,从而合成了一个残缺且无功能的蛋白质 。由于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与已知的“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家族同源,他们将其命名为Foxp3 。

为了给出最后一击,他们进行了“遗传救援”实验:培育出携带正常Foxp3基因的转基因小鼠,再让其与scurfy小鼠交配。结果令人振奋——导入的正常Foxp3基因,成功挽救了雄性scurfy小鼠,使它们免于自身免疫病的厄运 。这一实验铁证如山,证明了Foxp3突变就是致病的唯一原因。

布伦科和拉姆斯德尔没有止步于小鼠模型。他们与全球的临床团队合作,将目光投向人类。很快他们便发现,在人类身上,FOXP3基因的突变会导致一种名为IPEX综合征的严重自身免疫病 。IPEX是“免疫失调、多内分泌腺病、肠病、X-连锁”的英文缩写,这种疾病与scurfy小鼠的表型惊人地相似,患儿在生命早期就会出现严重的糖尿病、甲状腺问题、致命的肠道炎症,通常活不过婴儿期。

这一发现至关重要,它将一个小鼠中的罕见突变与人类的致命疾病直接联系起来,证明了Foxp3基因在维持免疫耐受方面的作用机制,也凸显了这项基础研究的巨大临床价值。

插图:布伦科和拉姆斯德尔发现多鳞屑小鼠突变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委员会

多鳞屑小鼠(scurfy mouse):一种X连锁遗传突变小鼠模型,因Foxp3基因突变导致调节性T细胞功能缺失,引发致命的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模拟了人类的IPEX综合征。

布伦科(Brunkow)和拉姆斯德尔(Ramsdell)成功缩小了突变区域的定位,并确定该突变位于 Foxp3基因 中。这一发现揭示了Foxp3基因是调节性T细胞的核心调控因子,为理解自身免疫疾病和开发免疫疗法奠定了关键基础。

布伦科和拉姆斯德尔的这项突破,远不止是找到一个致病的基因那么简单,它揭示了调节性T细胞发育和功能的主控开关。后续研究中,即2003年,坂口志文实验证实,Foxp3正是调节他在1995年发现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关键基因 。

它为理解自身免疫提供了全新的遗传和分子视角。在此之前,免疫耐受的机制大多停留在细胞层面,而Foxp3的发现将其提升到了基因和转录调控的精确高度。

至此,三位科学家,坂口志文、布伦科与拉姆斯德尔,完成了科学研究的一个闭环。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2025年诺贝尔生医奖三位得主,图片来源:自然杂志官网


1. 1995年,坂口志文的开创性研究
挑战了当时认为免疫耐受仅通过胸腺内“中枢耐受”完成的传统观点。
发现了一类全新的、能够保护机体免受自身免疫疾病侵袭的免疫细胞。

2. 2001年,布伦科与拉姆斯德尔的基因突破
在易患自身免疫病的“多鳞屑小鼠”中,成功定位了名为 Foxp3 的突变基因。
证明人类对应基因的突变会导致严重自身免疫病IPEX综合征。

3. 2003年,三位科学家的融合结论
坂口志文完成关键连接:证明Foxp3基因控制着他于1995年发现的细胞的发育。
这些细胞被明确定义为调节性T细胞,负责监控免疫细胞并确保它们耐受自身组织。

06 【解谜】免疫平衡艺术:防御外敌而不伤害自身的奥秘

现在,我们来回答文章第二章节提出的谜题,人体免疫系统如何准确分辨敌我,做到既不放过敌人,也不误伤自己人呢?

我们的免疫系统拥有一套精密的双重保险:

第一重(中枢免疫耐受):胸腺好比“中央军校”,每个T细胞都必须在这里学习识别敌我,那些表现出对自身组织有过度攻击倾向的都会被勒令清除。

第二重(外周免疫耐受):同时,“中央军校”也专门培养出一类出生就佩戴着CD4和CD25分子“徽章”的调节性T细胞,它们的职责就是时刻监控那些“逃兵”,维持着免疫系统的秩序与和平。

插图:调节性 T 细胞如何保护我们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委员会

免疫细胞即我们最熟知的白细胞,主要包括T细胞、B细胞和各种吞噬细胞等,其中T细胞的角色相当关键。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T细胞。T细胞种类很多,常见的包括杀伤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等类型。杀伤性T细胞产生毒剂来杀死其靶标。辅助性T细胞刺激B细胞产生针对靶标的抗体,并刺激杀伤性T细胞变得活跃。调节性T细胞抑制免疫反应,控制系统以防止过度活跃。所有T细胞都在心脏顶部的胸腺中成熟,并通过血管和淋巴管运输到全身,大多数驻留在淋巴结中,等待被激活以对危险做出反应。当检测到威胁时,T细胞会繁殖成一支T细胞大军,追捕并杀死威胁细胞。

在免疫系统中,辅助性T细胞不断巡逻全身,一旦发现入侵微生物,会警示其他免疫细胞共同发起攻击;杀伤性T细胞则负责清除被病毒或其他病原体感染的细胞,以及肿瘤细胞。其中的调节性T细胞已被公认为免疫稳态的核心调控者,持续监控其他免疫细胞的活性,确保免疫反应精准而适度,避免误伤正常组织。

T细胞如何发现病毒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委员会。


那为什么会误伤自己呢?原来,所有T细胞表面都有特殊的T细胞受体,T细胞受体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像拼图一样,每个受体的形状都不同,由许多基因随机组合而成。理论上,人体可以制造超过一千万亿种不同的T细胞受体。

这群数量庞大、形状各异的T细胞可以确保在被不同微生物入侵时,总有一些T细胞受体能够进行准确识别。

但机体在制造如此多样的T细胞受体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能识别自身组织成分的T细胞受体。调节性T细胞要来发挥调控作用了,否则免疫系统可能会失控,导致严重的自身免疫疾病。

这下终于明白了吧!既不放过敌人,也不误伤自己的“二分法”了吧,讲究一个平衡调和,这是不是有点哲学的味道呢!

插图:调节性T细胞(Tregs)医学应用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委员会


07 【破局】未来前景:从基础科学到医学革命的转化之路

这场跨越 30 年的科学接力,不仅揭示了免疫系统的内在机制,更点燃了人类攻克自身免疫病的希望之光。调节性T细胞(Tregs)具有巨大临床潜力,但其治疗应用仍在早期阶段。截至目前,已有 200 多项临床试验涉及 Tregs,研究目标包括哮喘、炎症性肠病、皮肤疾病,以及器官移植和癌症的治疗。

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校准”:通过增强Treg功能,使用低剂量白介素-2(IL-2),让重度特异性皮炎患者,如红斑狼疮等患者的症状缓解率大大提高。此外,针对Ⅰ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Tregs相关疗法也正在探索中。

器官移植的“免疫和解”:目前器官移植患者需要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副作用巨大。新思路是从患者体内提取Tregs,在体外进行“扩军”或“特训”,然后回输到体内,从而调节免疫反应,促使机体接受移植器官。

癌症治疗的“破壁行动”:研究的核心是如何只“关闭”肿瘤内部或周边的Tregs。因为系统性地清除全身的Tregs会引发自身免疫病,科学家正在研究如何 “策反” 这些 Treg 细胞,让免疫系统重新攻击肿瘤。最新的研究技术已经发表,能做到精准识别并耗竭肿瘤内的Tregs。

坂口志文获得诺奖后,他通过媒体表示,在日本针对已进入癌组织的调节性T细胞的抗体药物的临床试验已于2022年开始。几家制药公司正在海外开发。“目前,大约 30% 的人使用癌症免疫治疗药物有效,但通过结合具有不同效果的各种治疗方法,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治愈 50%~60% 的人。”他还说,“免疫反应不太强也不太弱,如果我们能用调节性T细胞轻松提升或降低免疫系统,并将其应用于癌症和过敏的治疗,这将是一种理想的医学治疗方法。 这是我未来的目标。”


08 【尾声】仍有未解:前方还有未攻克的谜题

毫无疑问,中国科研团队在Treg调节性T细胞(Treg)的前沿应用方面,也有多项令人瞩目的前沿成果,涵盖了从新细胞亚群的发现、创新治疗技术的开发,到针对重大难治性疾病的临床探索等多个方向。此文不作列举。

当然,前方还有未攻克的谜题。比如,调节型T细胞也可能失准,许多癌症之所以持续发展,就是因为癌细胞发展出蒙骗调节型T细胞的方式,使得调节型T细胞阻止杀伤性T细胞对癌细胞的攻击。 为何如此? 目前还未有准确答案。

对于科学家来说,有问题就是新方向,也许,未来的诺奖将迎来一个更巨大的进步!

撰文/雷永青

策划:刘颖 张超 李培元 杨柳

审核:汤波,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研究馆员,南方周末特约撰稿人,长期跟踪报道诺贝尔科学奖奖项解读

本文来源科普新媒体平台“蝌蚪五线谱”,已经授权发布

来源:苏子科学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