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折戟中国后,斯堪尼亚国产化能“逆天改命”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0 23:40 1

摘要:要知道,奔驰重卡当年带着“欧洲血统”来中国时,也曾被寄予厚望,结果却因“不听劝”栽了大跟头:市场要燃气车,它偏守着柴油车;司机要宽驾驶室,它硬搬欧洲窄款;连车机连不上微信这种小问题,都要等德国总部审批半天也没解决。如今斯堪尼亚踩着同款国产化节奏进场,难免让人捏

前脚国产奔驰重卡因“水土不服”而停摆,后脚又迎来摩拳擦掌的斯堪尼亚——这两年中国高端重卡市场,简直像场“跨国巨头生存挑战赛”。

要知道,奔驰重卡当年带着“欧洲血统”来中国时,也曾被寄予厚望,结果却因“不听劝”栽了大跟头:市场要燃气车,它偏守着柴油车;司机要宽驾驶室,它硬搬欧洲窄款;连车机连不上微信这种小问题,都要等德国总部审批半天也没解决。如今斯堪尼亚踩着同款国产化节奏进场,难免让人捏把汗:它会不会重走奔驰的“翻车路”?

好在斯堪尼亚国产重卡还没正式上市,咱们正好借着国产奔驰重卡的“失败笔记”,好好扒一扒它的前景——到底是能打破“外资魔咒”,还是会成为下一个“水土不服”的例子?

斯堪尼亚国产化的前景

优势亮眼,但隐忧藏不住

从筹备阶段开始,斯堪尼亚就对着中国市场“量体裁衣”,划出了不少差异化优势,但与此同时,本土竞争的压力、创新模式落地的难度,也像暗礁一样藏在路途中。

首先得承认,斯堪尼亚手里确实握着几张“好牌”,靠产品、模式、生态打出了独特竞争力。

第一张牌:平衡品质与成本,价格终于“接地气”

斯堪尼亚如皋基地用的是全球统一生产线和品控标准,简单说就是“国产身份,欧洲品质”。更关键的是,国产化砍掉了10-15万元的关税和运费,主销的SUPER车型落地价能降到60-70万元——这个价格刚好卡在“国产旗舰用户跳一跳就能够到”的区间,既不用跟本土品牌拼低价,又精准瞄准了50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为后续渗透铺好了路。

第二张牌:配件国产化加速,终于不用“买得起养不起”

斯堪尼亚一开始就喊出了“百分百国产化”的目标,现在虽然发动机、变速箱、车桥这“三大件”还是进口的,但其他配件基本实现了国产,连中国特供版车型的后桥都用上了汉德车桥。而且官方透露,后处理系统等重要部件已经率先国产,未来配件价格可能“腰斩”,甚至更低。这一下就解决了进口重卡“买得起、养不起”的老毛病,也让它的全生命周期成本(TCO)优势更实在,性价比直接拉满。

第三张牌:商业模式玩出新花样,从“卖车”变“帮赚钱”

它推出的“无忧解决方案”很有意思,不只是卖车,还把金融、维保、二手车、车队管理都打包进来,把利润重心从“新车销售”转到了“帮客户提升资产使用效率”上。比如通过数字化平台盯着车辆运营数据,帮客户降成本;官方二手车业务能让车辆3年残值保持在50%以上(国产车型大多只有30%),再用金融租赁把这部分“未来收益”提前变现——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刚好戳中了冷链、危化、快递快运、绿通这些对时效和出勤率要求高的行业痛点。

第四张牌:经营性租赁破局,把“高门槛”变成“低门槛”

作为首个在华大规模推牵引车经营性租赁的国际品牌,斯堪尼亚搞了“月付租金”模式,不用一次性掏大笔购车款,还能把不确定的运营成本变成固定支出。从首批6家经销商的试点情况看,效果比预期好,甚至吸引到了以前从不考虑进口车的国产车主,等于打开了一扇新的市场大门。

第五张牌:本土化响应快,不犯“奔驰式错误”

在产品开发上,斯堪尼亚没犯“照搬欧洲”的坏毛病:虽然初期先推牵引车,但载货车、前四后八特种车型底盘已经在工厂里有实车了(已经有公告了),能跟着中国市场的“多场景、定制化”需求调整。决策链路也短,如皋基地作为全球第三大生产基地,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比如看到天然气重卡、新能源重卡火了,已经开始储备相关技术,不会像奔驰那样,等总部批完了,市场早就被别人抢了。

不过,优势再亮眼,也藏不住几个“隐忧”,尤其是品牌认知和本土化深度这两块,短板还挺明显。

隐忧一:高端市场没人“认”,还得慢慢教

虽然斯堪尼亚在全球高端商用车圈口碑好,但中国高端重卡市场渗透率还不到10%。现在很多客户根本不知道“高残值、高TCO”是啥意思,还觉得“车贵就是坑”,得花大量时间做市场教育,才能让大家明白“现在多花点钱,长期更省钱”的逻辑。

隐忧二:核心部件靠进口,成本和交付都是风险

国产化初期,“三大件”还得靠进口,不仅推高了生产成本,万一国际供应链出点岔子,交付周期就会受影响。以后就算推进“三大件”国产,怎么在保证欧洲品质的同时控制成本,也是个难啃的硬骨头。

隐忧三:经销商太少,服务跟不上

官方透露,截至2025年9月,斯堪尼亚在华只有27家经销商,虽然官方说年底能超40家,2026年要突破70家,但现在网络覆盖还是太窄。更关键的是,它要求经销商从“卖车的”变成“运营伙伴”,得懂金融、会做租赁,可很多经销商没这个能力,短期内很难建成全国性服务网络,用户想修车、想咨询租赁,可能都找不到靠谱的网点。

斯堪尼亚未来挑战

想成功,得跨过这几道“坎”

就算手里有优势牌,斯堪尼亚的国产化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还得跨过市场、竞争、组织这三道大坎,而且每一道都得盯着奔驰的失败教训走。

第一道坎:市场教育——怎么让客户接受“贵有贵的道理”

中国重卡用户早就习惯了“先看购车价”,对“全生命周期成本”没概念。比如有些物流企业明明知道斯堪尼亚故障率低,但一看到60多万的报价(比国产旗舰贵10-20万),就打了退堂鼓。斯堪尼亚得拿出实实在在的案例,比如“买这车虽然多花5万,但3年能省15万维保费+10万残值差额,反而赚了2万”,才能让客户直观感受到优势——可怎么把这些案例传到客户耳朵里,怎么让大家信,就是个大难题。

第二道坎:内外夹击——国际对手和本土巨头都不好惹

国际上,沃尔沃、曼恩据说也在加速国产化,以后会直接跟斯堪尼亚抢市场,模式优势可能被挤压;本土方面,解放、重汽早就通过“技术引进+自主研发”,推出了解放J7、重汽汕德卡这些高端车型,价格才50万左右,还能提供24小时道路救援、本地化车机系统这种“贴地气”的服务。如果斯堪尼亚不能把“全生命周期生态”的优势做扎实,客户很可能转头就选更便宜、服务更好的本土车。

第三道坎:总部掣肘——别学奔驰“慢半拍”

奔驰的教训太深刻了:什么都要等德国总部审批,决策周期长达3-6个月,2023年天然气重卡火的时候,奔驰天然气重卡审批几个月不通过,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斯堪尼亚是中国首个商用车独资项目,优势是没有合资伙伴掣肘,劣势是什么都要摸着石头过河。同时,能不能从瑞典总部拿到充分授权,能不能跟上“中国速度”——比如市场突然需要大马力新能源重卡,能不能快速调整产品策略?这些都得打个问号,一旦决策慢了,就会重蹈奔驰的覆辙。

第四道坎:全球战略——别让中国业务“被放弃”

奔驰当年就是因为全球业务压力大,把资源都投向了北美、欧洲这些赚钱的市场,对持续亏损的中国业务“降级处理”,最后陷入“越不投入越亏损”的循环。斯堪尼亚虽然说要“中国生产,面向世界”,但总部能接受中国业务亏多久?如果短期内看不到收益,会不会也像奔驰那样收缩投入?这直接关系到国产化项目的生死。

第五道坎:经营性租赁风险——别让“创新”变成“包袱”

经营性租赁是斯堪尼亚的核心创新,但也藏着两个风险:一是残值预测不准,它现在靠“3年残值50%”的历史数据撑底气,但中国重卡技术迭代快,万一新能源重卡普及了,燃油车残值跌了,财务压力就大了;二是经销商能力跟不上,很多经销商没做过金融、二手车、经营性租赁业务,要是斯堪尼亚不能帮他们提升能力,租赁模式可能推不动,最后变成“雷声大,雨点小”。

第六道坎:组织转型——从“卖车”到“做服务”,没那么简单

斯堪尼亚要从“工业巨头”变成“服务生态运营商”,整个组织都得改:以前销售人员只要懂产品就行,现在得变成“运营顾问”,会帮客户算TCO、设计租赁方案;企业文化也得从“技术导向”转向“服务导向”——这些都不是喊口号就能实现的,对团队能力的考验极大。

结论

想避“奔驰老路”,关键在这几步

对比奔驰“产品脱节、战略僵化、运营失当”的教训,斯堪尼亚靠“选择最合适的产品、平衡品质与成本、创新商业模式、快速响应本土需求”,确实有机会避开奔驰的“老路”,但能不能成,关键要看它能不能跨过这几个“最后一公里”的坎:

首先是产品选得对不对——中国市场现在缺的是大马力、新能源、天然气重卡,斯堪尼亚虽然申报了7款车型(1款载货车、3款牵引车、3款特种车底盘),但牵引车最大马力才560马力,没赶上“大马力潮流”;天然气和新能源车型也还没动静,要是还抱着燃油车不放,很可能错过市场风口。前车之鉴就是国产奔驰重卡就一定程度上,是被天然气重卡打败的。

其次是能不能让客户“认”它的价值——得把“高TCO优势”从“理论”变成“客户能摸到的实惠”,比如跟头部物流企业合作出案例,让大家亲眼看到“买斯堪尼亚更赚钱”;同时加快配件国产化和经销商网络建设,解决“养车难、服务差”的顾虑。

最后是总部能不能“放手”——要是还像奔驰那样搞“欧洲中心主义”,决策慢半拍,或者因为短期亏损就收缩投入,再好的优势也白费。

说到底,斯堪尼亚在中国的命运,不只是“卖不卖得好车”,更是“能不能放下跨国巨头的架子,真正跟中国市场同频”。

你觉得它能打破“外资魔咒”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卡车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