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一年前,他还在为凑不出工人工钱而犯难。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在县域更是广泛分布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是县域中连接生产与消费、激活市场活力、保障民生就业的重中之重。
原创 沈知 南风窗 2025年10月10日 11:49 广东 147人
九月是葡萄丰收的季节。葡萄园里,种植户汪郁躬着背穿梭在低矮的葡萄架下,看着一串串沉甸甸、晶莹剔透的果实,眼里尽是期待。
但一年前,他还在为凑不出工人工钱而犯难。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在县域更是广泛分布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是县域中连接生产与消费、激活市场活力、保障民生就业的重中之重。
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像汪郁这样的县域小微经营者时常被同一道坎拦住:缺抵押、难估值、审批慢,想通过传统金融贷笔钱总要几经坎坷。
“想扩产却凑不齐种苗钱” “遇上天灾拿不出应急资金” “一时之间周转不过来,只能腆着脸挨个找亲戚借钱”……这些与“钱”捆绑的窘境,就像田埂上的硬石,实实在在地硌着他们。
直至近几年,随着普惠金融体系向县域扩展,乡村小微融资的“堵点”才开始逐渐疏通。
在安徽省灵璧县,分期乐普惠的实践或许能为县域普惠金融提供一个观察样本——上门一对一服务、最快10分钟获贷,这种模式正试图回答一个核心命题:什么样的金融服务能真正穿透“最后一公里”,让资金精准、快速地流向县域、流向田间地头?
一场金融“及时雨”下进葡萄园
灵璧县坐落于苏皖豫三省交界处,适宜的气候和深厚的土壤,造就了这座闻名全国的奇石之乡。
汪郁家住灵璧县最北端的下楼镇,多年来,由父母打理着家里的十来亩葡萄地。和本地许多年轻人一样,汪郁早早离开家乡,十多年间辗转于杭州、上海等地。
但在外的游子心里总是眷顾着家。看着父母年纪渐长,打理农活越发吃力,汪郁不止一次萌生过回乡发展的念头。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家乡正在大力发展葡萄种植产业,将“阳光玫瑰”葡萄作为主要特色产品,还提供了不少政策支持,汪郁十分心动,“之前一直是父母打理那十亩地,也没有太多收入,现在镇里提倡规模发展,返乡创业说不定是个好机会”。
2018年春天,汪郁回到家乡,开启葡萄种植的创业之路。
接手家里的十亩地后,他盘算着先将规模做起来,靠着在外打拼存下来的积蓄,通过流转土地、搭建大棚、引进新品种,短短两年时间,汪郁的葡萄园扩展至了一百亩,成为镇上数一数二的种植大户。
每逢丰收季,园区里的葡萄直供盒马生鲜、百果园等各大商超的货架。“行情好的时候,一斤‘阳光玫瑰’的收购价能到十七八元”。在市场最景气时,汪郁的葡萄园区一年能产出五六十万斤葡萄,带来两百多万的收入。
然而,规模扩大的同时,成本投入也在增加。“长期员工就需要40多个人,采摘的时候甚至要一百二三十号人,”这还不算肥料农药、机械设备等投入,汪郁算了一笔账,“一百亩地一年总投入达到150万元,工人工资就占到五十万多元。”
前几年,靠着积攒下来的葡萄收成和存款,汪郁尚且还能灵活周转,但这两年,情况不同了。
据统计,2024年底,全国“阳光玫瑰”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50万亩以上。葡萄集中上市,供应过剩,价格一跌再跌,“原来十几元一斤,现在最低卖到两块多,所以这两年资金周转比较困难”汪郁苦笑道。
就在去年,汪郁遇上创业以来最大的资金瓶颈。
每年六七月是葡萄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种植开销最大的时候。“那段时间需要工人进棚给葡萄修剪枝条、施肥,一串葡萄修个穗就要1块多,一天下来,光是工人工资就好几千。”
眼看着月底要给工人发工资了,汪郁还差十七八万的资金缺口,凑不齐钱没法给工人交代,不仅一年的收成没了着落,连前期的投入都将付诸东流。
汪郁联系了镇上的几家金融机构,但结果并不理想。“手续包括审核这一块特别麻烦,要查家里人员情况、收入还有规模,正常要十天半个月才放款,还有一个月的。”他也不愿轻易开口向亲戚朋友借钱,“钱好借,人情难还。”
一筹莫展之际,汪郁从朋友听推荐了分期乐普惠,“听说不用抵押,放款还快”,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他拨通了电话号码。
电话沟通后的第二天,分期乐普惠灵璧线下门店的客户经理就带着平板电脑和产品手册,来到了他的葡萄园。
两人见面不到半小时,一笔20万元的贷款就打到了他的账户上。“说实话挺意外的,当时介绍了家庭情况和种植规模,现场填些资料,十来分钟钱就到帐了,没想到这么快这么简单。”汪郁说。
分期乐普惠带来的“及时雨”解了葡萄园的急,汪郁顺利结清了工人工资。
两个月后,葡萄园再度迎来大丰收,每天三四万斤的果实从汪郁经营的葡萄园出发,运往全国各大商超,“去年总销售额有近两百万,刨去成本和还款,还有四五十万的盈利。”
如今,除了“阳光玫瑰”,汪郁还陆续引进了“东方优系”、“浪漫红颜”两个新品种,还通过冷链仓储实现了错峰销售,一部分甚至通过政府外贸服务体系出口到俄罗斯。
今年,汪郁还计划再申请几笔贷款,引进一些新品种和机械化装备,提升葡萄质量。
当金融“活水”注入乡村田野
在灵璧葡萄产业的成长版图里,汪郁的故事从不是孤例。
作为“灵璧葡萄”这一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的核心产区,下楼镇的葡萄园早已沿着新汴河沿岸铺开,7000亩连片的藤蔓间,阳光玫瑰、夏黑等品种错季挂果。2024年,全镇葡萄年总产值已达3.5亿元,成了皖北平原上辨识度十足的“绿色经济带”。
两年里,分期乐普惠陆续为下楼镇数十位葡萄种植户送去贷款支持,累计放款数百万元。这些资金不仅用于扩大种植规模,还被投入到冷链物流、电商平台建设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助力“灵璧葡萄”从田间到全国餐桌的无缝衔接。
这份从田畴到市场的产业活力,离不开像分期乐普惠这样的金融力量滋养。
家住灵璧县朝阳镇的51岁玉米种植户李刚就是另一个生动案例。他经营着150多亩玉米地,与葡萄不同,玉米种植中的种、管、收都能用机械设备实现,作为当地的种植大户,李刚陆续购入了播种机、拖拉机、喷药无人机多台机器,除了管理自家的玉米地,他还常常租借给其他农户使用。
机械化提高了种植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但由于使用损耗,时不时需要修理和更换配件甚至机器,“今年购买了一台新机器,差不多花了四十万。”李刚说。
四月正值玉米播种期,李刚急需购买一批机器配件,他仔细盘算了手里的现钱,但还差一万元左右,“实在是周转不开,以前都是问朋友,现在家家都有机器,有时候人家也周转不开,将心比心。”
农时不等人,对于李刚这样的种植户而言,常常是一笔小又急的资金需求“难倒英雄好汉”。
缺抵押、贷款急、流程慢一直是农户贷款的“老大难”问题,随着乡村产业的发展,农户、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等对资金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但很长一段时间里,风险识别难、物理网点覆盖不足等问题,导致传统金融服务很难满足小微借贷“短、小、频、急”的特点。
2023年10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出台,提出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助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有效实施。
在这一背景下,以分期乐普惠为典型的平台为农户以及小微企业提供了另一条出路。
了解到种植户李刚面临的资金难题,分期乐普惠当即派出业务员到玉米地了解情况。
“他当时用钱很急,我们到他家后主要是审核他的资产、包地合同这些,”业务员当即将他的资料信息上传端口,进行人工审核,二十分钟就批下六万元额度,解了李刚的燃眉之急。
一年多里,分期乐普惠的服务覆盖了灵璧县更多微小群体:粮食种植户通过分期乐普惠的贷款扩大了种植规模;粮食收购商贩用贷款更新了设备,提高了粮食收储效率和质量,让农户获得更多收益。
“乡村振兴,金融先行”这句话在灵璧县的田野间有了生动注解。
扎根乡土 用科技铸造服务内核
除了放款速度,让用户感到更踏实的是服务。
区别于传统金融机构,分期乐普惠以线下核心触点,线下团队均由当地人员组成,更熟悉本地情况。
在分期乐普惠的灵璧线下门店,时不时就能看到客户进店了解金融产品。“本土员工服务本土客户会让客户信任感更高,觉得产品更安全,”门店经理刘蒙总结道。
乡镇上的村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对金融产品了解不足,选择产品看重的是“安全”和“放心”,“网上贷款都见不到人,他们内心还是比较害怕的,我们聘用当地的业务员上门服务,很快就熟络了,他们信任感特别足。”刘蒙深有体会。
目前,分期乐普惠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336个县市、超2000名线下直营获客团队,属地化运营,为用户提供上门服务,弥补了传统金融机构服务半径有限的局限。
除了接地气的金融服务模式,分期乐普惠的优势还在于其通过与银行合作进行放款,安全的同时简化了手续,“我们的产品无抵押、无担保,审核也比较快,5-10分钟就可以出额度,一两分钟就能放款,一般客户的额度在10-20万,基本可以满足他们的资金需求。”刘蒙介绍。
分期乐普惠便捷的背后,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依托大数据搭建风控体系,分期乐普惠通过大模型工具,从多维度验证客户信用风险。此外,还引入了主流的行业三方数据、增加细分行业维度数据,完善风控模型,为业务人员提供了更为精准的用户画像,并结合数据为用户精准评估贷款额度和还款方案,大大简化了流程,最快十分钟放款。
在科技力量和创新服务模式的助力下,分期乐普惠打通了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看得见、用得清、信得过”的金融服务服务如同毛细血管,渗透到县域经济的多个角落,不仅解决了个体经营者的融资难题,更激活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2024年底,分期乐普惠启动了县域项目“相信微小梦想计划”,计划链接超100亿元信贷资金,重点支持小微、小小微产业。未来,随着“相信微小梦想计划”的推进,会有更多像汪郁、李刚这样的新农人得到支持。
当金融活水持续浇灌田野,乡村振兴的画卷不再是抽象的图景,而是枝头沉甸甸的收成、农户账本上增长的数字。未来,更多“微小梦想”将在金融赋能下生根发芽,绽放勃勃生机。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